繆朝東
實施人才強國戰略和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關鍵在于創新型人才的培養,這也是各類應用型人才培養學校的重要任務之一。做好中高職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工作,努力造就他們的創新精神并提高其創新意識,才能培養出適應“中國制造2025”要求的新一代技術技能型創新人才,彰顯職業教育的實踐性、開放性、職業性。
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以及國家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等政策的引領下,不少中職院校加大投入,增加創新設施,組建創新社團,開展各類創新、創客比賽,為學生的創新發展提供了平臺。但在具體實踐中,中職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還存在一些問題。
中職人才培養方案一般體現了“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知行合一”的要求,重點突出中職學生的職業素養要求和技術技能培養,但沒有突出創新能力的培養要求,學校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力度不夠。
中職課程體系中培育創新能力的課程開設不足,有些專業要么沒有開設創新類課程,要么沒有設置創新教育模塊,要么只是開設了零星的選修課程或相關社團,沒有形成系統的培養體系。
一個人的創新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與其學習方式存在相關性,學習方式越科學有效,創新能力就越強。然而,一些中職學生仍然習慣于傳統的學習方式,主要依賴課堂教學獲取知識和掌握技能,在課堂之外獲取創新知識的途徑較少,制約了學生創新精神的培養和創新能力的發揮。
中職學校的考核評價方式較為單一,沒有完全實施綜合評價,也沒有真正實施學分銀行、學分轉換等,不利于學生創新能力的發揮。另外,在各科成績評定中,以卷面成績為主,課外創新或比賽成績等所占比例較低,不利于激發學生進一步學習的自主性和創造性。
學生的創新能力并不是主要靠教師教出來的,關鍵是學生自己有興趣、有目標,教師能為學生提供諸如場所、設施設備等創新發展的基礎條件。因此,創新平臺建設非常重要。有的學校雖然有創客制作室等,但是學生參與面較窄。從面上看,創新平臺建設嚴重滯后于創新能力培養要求,限制了學生創新能力的發揮空間。
具備創新能力的教師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保障,教師教學模式的創新,教師所具備的新知識、新技術、新工藝等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而教師有效的創新方法和技術指導是提高學生創新能力的必要手段。但是目前具備良好創新能力的師資團隊還有待進一步加強,主要原因包括:一是教師創新理念不到位,二是教師創新能力不夠,三是教師的創新教育方法不理想,四是對教師的考核沒有包括創新教育的要求。
筆者基于江蘇省宜興中等專業學校(以下簡稱“宜興中專”)的實踐探索,發現要發展中職學生的創造力,可以從以下九個方面著手。

圖1 中職創新教育“三體系”示意圖
學校需要修訂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將創新精神、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作為評價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指標。《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要求面向全體學生開發并開設研究方法、學科前沿、創業基礎、就業創業指導等方面的必修課和選修課,為此需要健全創新教育“三體系”(如圖1 所示),促進包括通識課、專業課在內的各類課程與創新教育的有機融合,挖掘和充實各類課程的創新教育資源。學校需要完善個性化的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學分積累和轉換制度,允許參與創新課題的學生調整學業進程,安心開展學生創新訓練計劃,支持學生參加省市級以上的創新大賽和技能比賽。
現代職教體系建設的特色之一是要突出創新能力培養,“3+3”“3+4”中高職銜接項目通過構建一貫制培養模式,能有效設計和培養學生的創新素養和創新能力。宜興中專與江蘇理工學院率先推行了“3+4”七年一貫制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試點,根據七年一貫制培養的知識、技能、能力結構,設計獨特的培養方案,進行分類型培養。要求學生在中專階段達到中級工技能水平,進入大學后為他們單獨組班加強創新能力培養:第一年除了理論課程學習外,同時進行工業培訓;第二年進行高級工技能培訓;第三年進行工程軟件培訓與創新;第四年進行準技師內容培訓,加強技能訓練與創新。通過中職到大學的全過程培養,“3+4”班級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綜合素質得到了大幅提升。這部分學生有的考取了研究生,有的在全國大學生先進成圖技術大賽、江蘇省機械創新設計大賽中獲獎,技能等級也由原中專時的中級工上升到高級工,并將參與到“學士+技師”的繼續教育環節中。
學生的創新能力培養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要按照15~18 歲學生的能力成長規律和興趣愛好及特長,科學設計創新能力培養體系:一是培育創新意識。在課程中增設“創造學”“創新制作與實踐”“創客教育”“創新與創客”“文創制作”“專利設計”等課程。二是創新體驗項目。可以設計參觀科技館、各類創新創客比賽等活動,讓學生深度參與學校開設的職業體驗項目,從班級、宿舍設計等方面開展創意設計制作。三是以賽促創。學校可以舉辦科技節、文創作品比賽、創新作品比賽、創造發明比賽等,并從中選拔優秀學生參加省市級創新比賽。
學生創新素養的培育要在潛移默化的教育中進行。要積極做好創新課程的教學工作,不斷創新理實一體化的教學形式,比如以語言傳遞信息為主的談話法、討論法、讀書指導法等,以直接感知為主的演示法、參觀法等,以實訓為主的練習法、實驗法、實習作業法等,以引導探究為主的發現法、探究法、案例教學法等。向學生直觀、生動地展示創新的原理與方法、創造過程和規律,可以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清晰地認識自我,不斷激發創新熱情,并使其創新視野、創新思路、創新能力和表達能力等基本素質得到發展。
全面推進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是培育學生創新能力的有效途徑。現代學徒制是由學校與企業共同合作的一項新的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以培養學生崗位能力為基本原則,學校教師和企業師傅共同承擔教學工作。現代學徒制中的學徒具有在校學生和企業學徒的“雙重身份”。學校教師和企業師傅是承擔學徒制教學的主體,對他們進行教學成長研究,可以為更好地推進現代學徒制提供強有力的師資力量,有助于培養具有創新精神的現代工匠。
建設創新教育實踐平臺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基礎。孵化園作為校內外創新基地的有力載體之一,是人才教育資源新的集合體。這些資源主要分為三類:第一類是看得見、摸得著的實體硬件,第二類是看不見的軟件服務,第三類是資源提供。本文所指的雙創孵化園是以職業院校或職教集團的創新資源為主要依托,整合職教以及各方資源,實現產教融合、科技創新、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創新創造精神和工匠精神培育等基本功能的綜合服務平臺。
宜興中專于2016 年3 月成功申報中央財政經費資助的“十三五”產教融合發展工程規劃項目——宜興市職業教育“創新孵化園”(以下簡稱“孵化園”),該園成為學校中高職學生的創新孵化基地。基于層次性、差異化,孵化園搭建不同的育人平臺,提供場地、設備及適當的啟動資金等,助力中高職學生的創新,使其夢想成真。比如學校“創客空間”的成員借助孵化園創新平臺,制作了很多創意小發明作品。這些新奇的小發明吸引了很多學生參與創客空間,作品展示不僅讓富有創新精神的學生的技術水平和創新能力得到了發展,同時也點燃了他們發明創造的小火苗。
以技能大賽或各類學科競賽、創新比賽為契機,將中職的課程學習與專業競賽相結合,學校和系部積極發動學生,組建各類創新團隊,以激發學生的創作興趣,提升學生的實踐技能和創新制作能力。為了鼓勵專業教師指導學生的創新活動,學校制定了相應的管理文件,鼓勵教師與學生參與創新項目與技能訓練,參加各學科競賽等課外實踐教學環節,達到以賽促學、以賽促教、以賽促創(新)的目的。
只有具有較高創造性思維和創新精神的師資隊伍才能培養出具有發散思維、動手能力強的創新型學生。“雙師型”師資隊伍為職校生大規模實施創新教育訓練提供了優質的指導資源,這將促進專業教師將其科研項目和專利、技術成果等轉化為學生的創新項目或技能大賽的技術來源。
為了建設既有職業性又有創新性的“雙創”型師資隊伍,可采取內培外引策略。學校可聘請一批具有行業影響力的專家作為專業帶頭人,聘任(聘用)社會上成功的創業人士或校友為兼職教授或專業導師,引進高學歷、高職稱的年輕副教授、博士等作為創新教育的人才儲備。同時,也要關注技能型、工匠型企業的技術和管理人才,選聘一批企業專業人才和能工巧匠作為兼職教師,為技能大賽和學生創新提供現場指導,使專業建設緊跟產業發展。
目前中高職院校都很重視就業、創新創業的服務工作。應該努力做到“機構、人員、場地、經費”四到位,積極構建全面的創新服務體系,構建“校內創新模擬+校外‘政-企-校’市場推薦”相結合,“網絡平臺信息發布+就業宣傳欄信息發布”相結合,“創新素質教育+個人內涵修養提升”相結合的全面化的創新教育服務體系,對自主創業、創新的學生實行持續幫扶、全程指導的一站式服務,推進創新服務工作的全面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