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凱寧
王蘭“美麗語文”教學思想是小學語文教育界一支重要的流脈,這支流脈具有觸摸母語教育規律的典型性,因而具有繼承的意義、創新的活力和傳揚的價值。為此,王蘭“美麗語文”研究團隊在引領師生走向母語學習“美好境界”的同時,努力構建起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學思想傳揚機制。
“美麗語文”研究團隊的成員能否成長為優秀的教育者,核心在于統一思想、提高認識。為了讓每一位成員進一步明晰王蘭語文教學思想的核心價值,傳承師者之道,研究團隊積極尋求專業學術支持,讓每位成員在學習中培植好“根本”。
有了專業的學術支持,才能走得更快更好。研究團隊遇到困難,就會向王蘭老師請教,請她把關。不論何時,王老師總會第一時間給予熱情的幫助和鼓勵。王老師這樣的高齡仍不斷給予我們寶貴的精神財富,使每一位團隊成員的心里充滿了深深的感激之情。在搜集整理相關資料的過程中,研究團隊還多次走訪王蘭老師的五代弟子,提煉總結“美麗語文”教學思想的內涵與特征,邀請專家學者對“美麗語文”傳承的范式及其推廣樣式進行整體架構。2017 年5月,研究團隊進行了“王蘭‘美麗語文’教學思想的實踐與推廣”的項目答辯,評審專家肯定了項目研究的意義,同時指出本項目的重點是推廣傳揚。為此,學校多次邀請成尚榮、周建忠、袁浩、陸志平等專家進行專項指導,進一步厘清“美麗語文”的意蘊,將各種學習要素有效“組合”,為項目研究奠定了扎實的基礎。
學校以“美麗語文”為主題開展豐富的活動,助力研究團隊成員專業成長。三年來,通過重溫經典,組織青年教師認真研讀王蘭老師的課例,讀懂、讀透其教育教學思想;推行導師制,建立語文工作室,完善師徒結對工作實施方案;舉辦“王蘭杯”青年教師基本功大賽,不斷促進廣大教師夯實教學基本功。通過一系列活動的開展,將“美麗語文”的研究逐漸融入團隊成員日常教學工作的全過程,使之成為教師一種自覺的專業生活方式。
高水平研究團隊的建設,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必須靠制度來保證。
現代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和日益普及,沖擊和改變著課堂教學模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學校利用網絡視頻互動會議系統,推出并實施“時空多元”制度,擁抱新技術,探索“E 動課堂”。2017 年3 月4 日,郭東霞副校長前往昆明市五華區文林小學,利用遠程視頻互動技術,開展了網絡課程教學活動。昆明市文林小學六(4)班和南京市長江路小學六(5)班的同學,首次實現跨校互動,異地同上了《螳螂捕蟬》一課。研究團隊通過這樣的連線,不僅實現了課程形式的突破和創新,也促進了學校與昆明、綿竹等多地聯盟校的交流合作、互鑒共學。
教師的項目研究之于日常教學活動不是可有可無的點綴,不是錦上添花的部分,而是快速提高教師專業化水平和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二者融為一體,才能促進教師自覺地將項目研究轉化為指導教學實踐的實施方案。“美麗語文”研究團隊通過三項活動打造出研究常態制:一是技能比武,圍繞研究主題,開展說課、作文、書法等教學技能比賽,不斷夯實教師的基本功。二是讀書沙龍,圍繞項目研究開展專業研讀,實現理論與實踐的相照應。三是相約研課,確定研究課題,開展“一課三磨”。這其中既有一位教師就同一篇課文上三次各有側重的教研課,也有三位教師就同一篇課文進行“同課異構”,多維度、多層次開掘教學資源,設計適切的教學活動,在相互切磋、反復琢磨中提升教師的教學能力。
“美麗語文”團隊研究成果須經學校學術委員會的評審鑒定,以“主持人陳述和現場答辯”的形式,經得起學理推敲和專家的提問,才能發表公布。比如,學校每個月都會開展一次“和美講堂”,邀請近期在課堂教學或課題研究方面有新思考的教師登臺交流,以校長為組長的學校學術委員會提出問題,匯報者現場答辯,全校教師全員參與、全程卷入。團隊成員在此基礎上,經過進一步提煉和思考完成論文初稿,團隊再集體討論,質疑反思,達成共識。
王蘭“美麗語文”教學思想需要廣泛傳揚,所研究的成果自然不能局限于一所學校或一個地區,而應該放在更為廣闊的視野中,接受更為普適性的驗證。“美麗語文”研究團隊所做的項目得到省內外十多所學校的熱烈響應,建立了學術研究共同體。
市區內8 所、省內5 所、省外3 所項目實驗學校,對“美麗語文”教學思想有著高度的認同。聯盟學校的全體教師共同深入學習“美麗語文”教學思想,把它作為教育教學工作所堅守的思想依據和行動指南。從2017 年起,昆明市五華區文林小學成立了“美麗語文”教學實驗區。2019 年4 月,來自江蘇、青海、云南等地的20余所學校的小學語文骨干教師結成“美麗語文”教學研究團隊。
“美麗語文”傳揚之意義是發揮互聯互通的優勢,突破時空限制,促進不同地域師生間的學習交流,形成有著更加廣闊空間的學習共同體。三年來,聯盟校開展了十多場精彩紛呈的教學研究活動。
2018 年12 月26 日,以“美麗語文,讓學習真正發生”為主題的研討活動在東臺市實驗小學舉行。東臺市近400 名小學語文教師參加活動。活動全程在網絡平臺上現場直播,點擊量近7000 人次。鹽城市教育科學研究院馬群仁副院長主持沙龍,圍繞活動主題,與會教師暢所欲言,對王蘭“美麗語文”教學理念進行了深入研討。
2019 年4 月12 日,以“美麗語文,站在兒童的立場”為主題的研討活動在綿竹市大西街小學如期舉行。與會代表首先觀摩了來自聯盟校的四節現場示范課,隨后聆聽了“美麗教師”代表劉軍老師的講座。江蘇省教育學會小學語文專業委員會名譽理事長朱家瓏和江蘇省特級教師袁浩分別作了發言,表達了他們對王蘭老師的崇敬和對南京市長江路小學(以下簡稱長小)的深厚感情。朱家瓏先生感慨道:“江蘇有王蘭,南京有王蘭,長小有王蘭,是我們小學語文教育界的驕傲!”袁浩先生動情地說:“走進王蘭老師的課堂,仿佛來到一個和諧美麗的家園。”
2019 年11 月8 日,以“語文核心素養的美麗表達”為主題的研討活動在昆明市五華區舉行。由五華區教育局主辦、“云南大課堂”協辦,一千多位教師參加了此次活動。本次研討會圍繞“美麗語文”這個主題,通過統編語文教材課堂教學研討,以觀摩課、評課、講座、主題沙龍等形式,探尋語文素養的美麗表達。
“美麗語文”的思想內核凝練成形。在傳揚的過程中,研究團隊對“美麗語文”教學思想的認識越發清晰明確,表述越發凝練完整,“美麗語文”的教學樣式日臻完善。研究團隊堅持創新,不斷努力,開發了大量具有指導意義和參考價值的教學案例,讓教師在親身實踐中與課題親密接觸,讓“美麗語文”教學思想可親可感。“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研究團隊為深入推進“美麗語文”教學思想傳播,立足各自實際,堅持守正創新,積極探索教育教學實踐的新經驗新做法,取得了明顯成效,已形成了“一個項目、幾所學校、多個區域”的傳揚模式。聯盟校共同體系列研究活動的開展,有力地助推了“美麗語文”的實踐與傳揚模式,也有效地促進了教師,特別是青年教師的不斷成長。三年來,長小語文團隊多次被評為“校級先進教研組”,各聯盟校語文團隊也獲得了各級各類多項榮譽。參與項目研究的成員不再僅僅是“美麗語文”的執行者,而成為“美麗語文”的創造者。在這一過程中獲益最大的是學生。教師思想觀念的轉變直接影響課堂教學的實施。學生語文素養得到充分發展,尤其是審美能力穩步提高。
王蘭老師是江蘇小學語文教學界“永恒的美麗存在”,在傳承與創新中推進王蘭“美麗語文”教學思想研究,不僅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更具有真切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