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山東省海河淮河小清河流域水利管理服務中心,山東 濟南 250000;2.南水北調東線山東干線有限責任公司,山東 濟南 250000)
河湖清違清障是管好“盛水的盆”和“盆里的水”的重要舉措。為取得實際成效,山東省立足省情水情,堅持問題導向,細化工作措施,實行鐵腕治理,基本實現了嚴重影響防洪安全和水生態安全的河湖違法問題“清零”,探索出了一條強化河湖監管、推進河湖亂象整治、維護河湖健康的良性發展道路。
a.科學制定核查流程。山東省河長辦印發《全省河湖清違清障工作推進方案》,在各地全面自查基礎上,省級派出核查組會同市、縣工作組對河湖沿線進行實地全覆蓋核查。核查共分為三個層次,其中省級負責對省級河湖和市級河道進行核查;市級負責對市級湖泊和縣級河湖進行核查;縣級負責對鄉級及以下河湖進行核查,各級核查工作同步開展、同步完成。
b.準確做好核查問題認定。對核查中發現的問題進行逐一分析、逐一舉證、逐一辨別,準確確定問題屬性,落實問題合法依據,做到合法問題定性無異議、違法問題核查無遺漏。
c.匯總核查成果。核查結束后,各核查組詳細列出問題清單,包括坐標點、所在河湖河湖長、問題類型、定性定量描述、是否納入省級重點調度等,并對前期整治工作開展情況進行了解和摸底,詳細掌握河湖違法事項清理現狀。
a.充分發揮省級河湖長示范帶動作用。省級明確提出2019年汛前明顯河湖違法問題全部清零的目標,省委書記劉家義、省長龔正作為省總河長,召集省總河長會議和現場推進會議,先后簽發4個省總河長令,部署調度清違清障工作。各省級河長帶頭暗訪巡河巡湖,現場調度解決問題,并多次作出批示指示,提出工作要求,跟蹤督辦落實。
b.調動地方黨委政府工作積極性。全省16市黨政主要負責同志均作出批示指示,并深入一線調研指導清違清障工作,淄博、青島等7市還向縣區總河長發出清違清障“一封信”,各級河(湖)長巡河巡湖調研186.8萬人次。
c.實行河長辦統籌和部門聯動相結合。充分發揮各級河長辦平臺作用,認真做好統籌協調、督促檢查、推動落實、信息報送、情況通報等工作,協調解決河湖管理保護中的重點難點問題。各有關成員單位根據職能分工,充分發揮業務指導、聯系協調等作用。省考核辦將河湖清違清障工作成效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考核,有力推動各項工作措施落地落實。
a.核查監測環節,明查與暗訪相結合。采取“天人合一”的綜合督導模式,“天”是利用衛星遙感影像和無人機分析河湖水域岸線空間變化,對河湖問題進行動態監測;“人”是堅持暗訪常態化,委托第三方機構開展“四不兩直”(不發通知、不打招呼、不聽匯報、不用陪同接待、直奔基層、直插現場)暗訪,通過建立監控網、責任網,全力推進清違清障工作。
b.督查督辦環節,通報與約談相結合。省級實行核實、通報、暗訪、約談、掛牌、扣分逐級遞進的工作措施,對進度滯后、問題不解決、履職不到位的相關單位及責任人作出嚴肅處理。
c.考核驗收環節,審核驗收與量化評價相結合??h級對所有河湖問題整改情況逐一驗收,市級對省、市兩級河湖問題進行全覆蓋驗收,對縣、鄉兩級河湖問題進行抽驗,最后省級按比例進行隨機抽查驗收。驗收實行嚴格的量化評價,設置6個一票否決項,有效杜絕了虛假整改、敷衍整改等情況的發生。
a.正確處理“事實”與“認定”的關系。針對問題排查結果,按照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規定,出臺了《山東省河湖問題認定及整治標準》,形成了“問題認定—實施整治—完成銷號”的完整流程。
b.正確處理“合法”與“違法”的關系。全面梳理具備有效審批手續的各類涉河湖建設項目、涉河湖生產活動,甄別確認后填報建立“合法清單”,無法提供有效證明的一律進入“問題清單”,作為違法問題限期清除,兩個清單實行臺賬管理,實現無縫對接。
c.正確處理“直管”與“省管”的關系。區別事權,對水利部流域管理機構直管河湖,堅持同步推進、重點調度,在充分征求水利部流域管理機構意見的基礎上做好排查、整治、驗收工作。
d.正確處理“嚴格執法”與“人文關懷”的關系。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最大限度保障群眾利益,區別影響防洪和不影響防洪兩種情況,經省政府同意,對種植大棚、唯一住房、光伏項目、民生公益項目等問題,明確整治措施,經論證對防洪或生態影響不大的問題同意延期整改,由各有關市、縣、鄉、村層層簽訂拆遷保證書并跟蹤督辦。通過既嚴格執法又體現人文關懷的行為,贏得了群眾的理解支持,清違清障工作得以順利推進。
a.落實工作責任。將河湖最高層級的河湖長作為違法問題清理整治的第一責任人,對該河湖清違整治工作負總責,市、縣、鄉級分級分段河湖長對河湖在本轄區內的問題整改負直接責任,充分發揮河長的履職作用,將清違清障工作上升到政治任務的高度予以迅速推進。
b.實行在線調度。通過河湖長制信息管理系統和巡河APP平臺,及時錄入河湖違法問題清單和合法清單,實現問題“上報—核查—銷號—驗收”全過程自動化調度。各級核查人員或河管員發現的問題,通過巡河APP上傳,系統自動形成問題清單,問題概況、責任河長、整改狀態實時顯示。河湖問題整改以后,由縣級水利部門在系統中上傳銷號證明材料,市級負責審核把關,不符合整改標準的立即駁回,省級可通過系統實時調度,逐河、逐湖、逐點查看,確保問題無遺漏,整個過程皆留痕跡,避免了人為操作。
c.探索長效機制。針對河道河槽、灘地、堤防、護堤地、河道水面、涉河湖建設項目、護堤林營造和管理、河道巡查、執法檢查以及湖泊等,研究提出管護標準,防止問題反彈,鞏固已有成果。
山東省河道管理涉及13.5萬多km岸線,湖泊11個,水庫6150座,河湖數量多,管理范圍廣、難度大,管護任務異常繁重。實行河湖長制以后,分級分段都落實了河湖長,各級河湖長也按規定要求開展巡河,但巡河效果、發現和整治問題的力度還明顯不夠。大部分河流和部分小型水庫均未落實專職的管護人員,管理維護經費未列入財政預算,經費來源渠道不穩定。
按照當前的水法律法規和各類管理規范,非禁止事項中還有許多方面沒有明確的規定,比如河道管理范圍內樹木的問題。防洪法規定,“禁止在行洪河道內種植阻礙行洪的林木和高稈作物”,但相關法律對行洪河道的范圍界定不夠明確。河道管理條例規定,在河道管理范圍內禁止種植樹木(堤防防護林除外),但對防護林的概念界定模糊。因此,對一些灘地較寬,離主河槽較遠,或者在設計防洪水位以上的位置種植樹木的行為是否違法不好界定,并且有的河道灘地權屬歸村民或村集體所有,在開展日常管理和清理整治時阻力較大。同時,由于河湖劃界工作進度相對滯后,在認定一些違法事項時缺少有力的依據,特別對于一些河勢破壞嚴重、堤防不完整、歷史資料嚴重缺失的河湖在問題定性時難度較大。
經過對山東省完成劃界的168條省、市級河湖管理范圍內土地權屬進行調查,766萬畝管理范圍土地中,有按照法律法規不應出現的林地、住宅、倉儲等用地共113萬畝,基本農田187萬畝,成為制約河湖清違整治的瓶頸,嚴重影響了河湖管理保護。另外,有些項目是基層地方政府為了發展地方經濟,違法違規組織引進的,如部分工礦企業、光伏項目、種植大棚等;部分項目雖然通過了環評、土地利用、項目審批等手續,但未獲得涉河建設項目防洪許可,存在影響防洪和水生態安全的隱患。
沿河湖存在大量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這類問題雖然比較容易處理和解決,但往往反復性比較強,特別是在人口稠密的農村地區,由于垃圾收集處理體系不完善,加之愛河護河意識不強,導致大量生活垃圾傾倒進入河溝或堆積在堤岸;而一些郊區或人為活動較少的河段,建筑垃圾隨意傾倒的現象比較突出,并且這類問題隨機性較大,實際工作中難以進行有效的監控、防范和查處。
一些河湖問題清理整治涉及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產業結構調整等深層次的問題,需要給予有效的政策引導和扶持。如河灘地種養植大棚、種植果園、湖庫區圈圍養魚、入海河口蝦池蟹池鹽池等被禁止后,部分群眾失去主要的經濟來源,雖然獲得部分補償,但由于缺少資金、政策支持,依靠個人力量轉業轉產難度較大,若引導不暢則可能面臨問題反彈的風險。
根據不同的河道類型和功能定位,提出針對性較強的管護標準,提高管護的規范化和現代化水平。借助信息技術手段,建立河湖問題巡查整治常態化機制,加強巡查巡檢,鞏固河湖清違清障成果。加大河湖治理資金投入,將河湖管護經費列入財政預算,鼓勵社會資本參與,建立穩定的經費來源渠道,解決河湖管護資金難題。加強河湖水域岸線空間管控,把河湖岸線利用管理規劃納入國土空間管控總體規劃,實行一張圖管理。創新河湖采砂管理,推行采砂公示制度,探索設立有獎舉報機制,嚴厲打擊各類濫采盜采行為。
實施好“一河(湖)一策”,針對存在病癥,做好靶向治療,力爭治理一條達標一條。結合新舊動能轉換,深度調整產業、能源、運輸、農業投入“四個結構”,盡快扭轉水污染防治被動局面。堅持整體推進,注重河道上下游、左右岸的工作聯動,實行產業統籌、部門統籌、流域統籌,進一步建立完善多方參與的聯防聯控工作機制和共管共治工作模式,著力構建全域治水新格局。
加大河湖長制工作推進力度,將農村河湖整治作為一項重要內容,結合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和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加強農村垃圾處置監管,完善垃圾收集和處置體系,健全村級保潔機制和監管長效機制,加快清理河湖岸邊建筑和生產生活垃圾。推動城市、鎮區和園區周邊村莊污水接入城鎮污水管網,以農村河塘溝渠為重點實施清淤疏浚,采取綜合措施恢復水生態,逐步改善農村水環境質量,探索綠色發展的新路徑。
充分發揮媒體的輿論引導和社會監督作用,加大河湖保護工作宣傳力度,讓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觀念真正深入人心,提高公眾管河護河的參與意識。暢通公眾參與渠道,通過采取有獎舉報等方式,激發公眾參與河湖管護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形成到處都是監督眼睛、到處都是監督力量的濃厚氛圍,實現與政府管理的同頻共振。繼續加強督察和考核,嚴格追責問責,強化壓力傳導,確保各項措施落到實處,徹底解決不作為、慢作為的問題。
河湖清違清障是一項長期而復雜的艱巨任務,必須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在各級黨委、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圍繞“水多、水少、水臟、水渾”等新老水問題,聚焦管好“盆”和護好“水”,堅持系統治理和強化管護并舉,立足當前和著眼長遠并重,深入推動河湖面貌持續改善,全力構建“秀美河湖、生態山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