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常熟市尚湖水利管理服務站,江蘇 常熟 215500;2.江蘇省望虞河常熟管理所,江蘇 常熟 215500;3.常熟市水務局,江蘇 常熟 215500)
城市因水而秀美,因水而靈動。目前,城市經濟發展、人口增長與水環境承載能力不足的矛盾日趨突出,河道生態系統承受的壓力在持續增加,城市水環境遭到嚴重威脅。常熟市位于江蘇省東南部,河網密布,是典型的江南水鄉。因城市經濟發展,常熟城區水質不容樂觀,部分河道出現黑臭現象,制約了常熟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2015年,國務院發布《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將城市黑臭水體治理列入其中并提出整治目標要求,黑臭水體治理日益成為研究熱點。
焦志杰[1]通過對昆山市古仙江治理前后4個監測斷面污染物去除效果進行分析,研究截污納管、清淤、增氧曝氣、水生植物及微生物技術在黑臭水體治理中的成效。李麗[2]系統分析了生境改善、生態構建、生態維護管理在黑臭河道生態治理中的應用情況。吳剛等[3]以常熟市曹家灣河、蔣家村河黑臭水體整治工程為例,在前期調研、污染成因、對策研究、過程控制、效果分析等方面開展工作。朱麗麗等[4]以常熟市山湖苑河為例,重點進行了水環境問題分析、黑臭成因診斷并以水體生態系統的時間、縱向、橫向、垂向維度為思路對水體生態治理策略進行初步探討。本文以常熟市山湖苑河黑臭水體生態治理為例,基于水體黑臭成因,重點對黑臭水體整治措施及治理效果進行跟蹤分析,探討城市河流生態治理方式,為今后城市黑臭水體生態治理提供參考。
山湖苑河位于常熟市中心城區甸橋村,在虞山尚湖風景名勝區與尚湖飲用水源保護區之間(見圖1)。該河道為斷頭浜,僅南側與外河連通,河道總長750m,由300m環形河道及450m主河道組成,河道寬度為15~20m,水體面積0.91hm2,匯水區面積14.09hm2。山湖苑河存在的主要水環境問題為夏季河道內多處暴發藍藻[4](見圖2),散發強烈魚腥味,居民投訴時有發生,嚴重影響兩岸百姓日常生活;河道水質不佳,水體透明度差,溶解氧含量低,達到輕度黑臭級別;水體流動性差,整體水生態狀況較差。

圖1 山湖苑黑臭水體位置

圖2 山湖苑黑臭水體藍藻暴發實景
黑臭反映的是有機污染在水體中的一種極端現象[5],水體黑臭現象的形成具有十分復雜的原因。對于黑臭水體的治理,首先要分析河道黑臭成因。山湖苑河夏季藍藻大面積暴發,河道黑臭主要由以下原因造成[4]:外源污染是河道黑臭的主要污染源,也是藻類暴發時營養物質的主要來源,外源污染主要為污水管網錯接、漏接、混接導致的生活污水直排以及初期降雨徑流;河道斷頭及原有筑壩導致水體流動性差;河道淤積嚴重,底泥有機質降解和污染物釋放導致水體內源污染;河道兩岸生態結構單一脆弱,生態系統基本喪失了生態凈化功能,水體自凈能力弱。
山湖苑河水體黑臭成因較多,因此針對該河道的治理應多措并舉,系統考慮多種適用技術、措施相結合進行綜合治理。根據山湖苑河自然環境特征、周邊土地利用現狀、污染排放特性和河道治理目標,以“因地制宜、綜合措施、技術集成、統籌管理、長效運行”為基本原則,將山湖苑河水污染防治、藍藻治理、生態系統建設以及生態文明建設融為一體,全面控制內外污染源,控制河道內藍藻暴發,提升水質,改善河道生態系統。
河道治理工程共分為外源污染控制和水質凈化工程、內源污染控制工程、河道生態修復工程、活水循環工程4個板塊。河道總體布局圖及河道整治后效果圖見圖3、圖4。

圖3 山湖苑河總體布局

圖4 山湖苑河主河道整治后效果
在河道兩側設置815m河道原位三相凈化系統(見圖5),攔截并處理初期雨水及未完全截污的生活污水。該系統可實現物化作用、微生物降解、植物吸收三者的統一。其基本構造是全封閉柔性圍隔+森美思填料+中空纖維膜+先鋒漂浮植物+挺水植物。全封閉柔性圍隔創造獨立的雨、污口排放空間,阻斷與主河道的水力和物質交換;森美思填料快速降低水體污染物濃度,并在填料周邊形成高濃度污染物生境;中空纖維生物膜對溶解態和顆粒態有機物進行高效快速降解;先鋒漂浮植物對分解產生的氮、磷進一步深度處理。

圖5 三相凈化系統
通過泵站抽取原位三相凈化系統出水,接入800m2人工復合梯級濕地及840m2景觀型邊坡表面流濕地(工藝為微曝氣垂直流濕地+水平潛流濕地)進行深度凈化,見圖6,最后通過生態河道(工藝為沉水植物+生態浮床)的水力循環過程,輸送到河流末端,以此來循環往復整個處理流程。

圖6 人工濕地效果
對河道污泥采用底泥原位消減技術,并加入緩釋型底泥修復材料,降解和維持底泥有機質含量,同時固定沉積物中的磷。
在環形河道設置溢流壩,分隔人工復合濕地出水與河水,同時實現環形河道內水體逆時針單向流動;在東南側河流末端設置液壓壩,在保持常水位的基礎上,利用水泵使河道水體呈逆時針流動,實現活水循環,改善河道內水動力條件;利用人工曝氣增氧技術,設置浮水噴泉式曝氣機2臺,太陽能解層式曝氣機3臺,羅茨曝氣風機4臺,消除水體分層,提高水體復氧能力,實現河道內活水循環,改善河流水質。河道活水循環示意圖見圖7。
利用生態浮床浮島、硬質駁岸生態改造工程,改善河道生境,提高生物多樣性,優化河流生態系統。在主河道兩側設置1600m人工生態浮床,在河道中央設置26座人工生態浮島,浮盆上種植挺水植物、漂浮植物,浮盆下懸掛復合填料,加強對河道水質的凈化能力。對主河道硬質駁岸進行生態改造,結合河道原位三相凈化系統的配置,將硬質駁岸與生態浮床相結合,駁岸上種植迎春、連翹、常春藤等掛壁式植物,柔性圍隔內的人工浮床種植耐污型、景觀性強的挺水植物和漂浮植物,共計1024m;將環形河道原有垂直混凝土駁岸拆除改造為生態駁岸,共計80m。

圖7 山湖苑河活水循環示意圖
山湖苑黑臭河道通過歷時5個月的生態整治,水質得到較大改善。第三方檢測機構根據《城市黑臭水體整治工作指南》相關要求,對山湖苑河開展了持續半年的水質監測,主要指標數據見表1。根據山湖苑河所有采樣監測數據繪制變化曲線圖(見圖8、圖9)。

表1 山湖苑河水質監測數據匯總

圖8 水質監測數據(透明度、溶解氧)變化曲線

圖9 水質監測數據(氨氮、氧化還原電位)變化曲線
由圖8分析可得,2018年11月基本完成土建施工后,溶解氧及透明度指標已明顯提高;2019年1月設備全面運行后,這兩項指標進一步顯著提高。整治后,山湖苑河水體透明度監測指標最高值達1.81m。根據實地觀察,部分河段可直接看到河底卵石,視覺感官上河道水體清澈,魚蝦成群,治理成效明顯。在設備全面運行后,透明度始終維持在80cm以上,但透明度指標受降雨、季節變化影響較大,數據波動較明顯。山湖苑河溶解氧濃度從輕度黑臭狀態的0.90mg/L增加至9.0mg/L左右,數據增長10倍,溶解氧濃度大幅增加,指標達到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Ⅱ類水,水生態環境和水質凈化能力大大提升。
由圖9分析可得,2018年11月基本完成土建施工后,山湖苑河氨氮含量由4.69mg/L大幅下降到0.50mg/L以下,下降近89%,已遠低于城市輕度黑臭水體指標。在半年的水質監測中,該指標穩定保持在0.20mg/L左右,指標達到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Ⅱ類水。數據表明通過原位三相凈化工程、人工濕地及生態河道的循環治理對消除氨氮作用明顯。氧化還原電位指標是4項指標中整治前后變化最小的,均維持在較優水平。
在半年的水質監測中,山湖苑河水質穩定達標,說明外源污染和水質凈化工程、內源污染控制工程、河道生態修復工程、活水循環工程運行狀況良好,水體達到長治久清的目標。
原位三相凈化系統無須土建池體施工,沒有用地空間難題,較靈活便捷,去除效率高,施工及后期運行維護操作簡單,自帶景觀效果。相比傳統人工濕地工藝,人工復合濕地大大改善并增強了水質處理效果與運行穩定性,成為周邊居民休息健身的場所。原位消減技術可就地解決污泥處理問題,無須挖取及運輸,無二次污染,施工成本較低,無死角,見效快,可有效改善底泥環境。生態修復工程中生態浮島及生態浮床均安裝方便,既可有效降解有機物濃度以及氮、磷營養鹽,使河流能夠恢復一定的自凈能力,又改善了原有河道駁岸的冰冷硬質景觀效果,增加了河道的美觀性。活水循環工程使斷頭浜恢復了河道水體循環,消除了水體分層,可制造富氧活水流,改善水體微生環境和景觀,提高河道自凈能力。
植物的維護是人工濕地系統后期運營管理工作的重點與難點,后期的運營及長效管理需要保證足夠的資金及人力。人工生態濕地及曝氣裝置均會在白天產生一些噪聲。
通過對山湖苑河黑臭水體整治應用及成效進行研究,可以看出生態治理措施對于河道黑臭水體消除、水質改善、河道生態系統修復、景觀效果提升起到了十分積極的作用。外源污染控制和水質凈化工程、內源污染控制工程、河道生態修復工程、活水循環工程共同作用,保證了河道長治久清。山湖苑工程的實施,不僅改善了沿岸居民的生活品質,受到周邊居民認可,而且作為典型案例對常熟市黑臭水體的生態治理意義重大,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