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水利廳農牧水利水電處,新疆 烏魯木齊 830000)
阿克陶縣境內干渠總長185.45km,已防滲154.11km。農渠總長1530.99km,基本上未防滲,灌溉水綜合利用系數較低,灌區共有渠系建筑物4368座,一部分年久失修、老化嚴重。在灌水方法上仍存在漫灌、串灌現象,許多支渠、斗渠直接輸水進入農田,造成跑水、跑土、跑肥,由于管理不善,方法落后,單位畝數耗水量大,加劇了土壤鹽漬化程度。
節水灌溉工程技術措施包括噴灌、微灌、低壓管道灌等。滴灌是目前較先進的灌水技術之一,也是南疆地區迅速發展的一種高效節水技術,主要優點是灌水均勻、控制性好(包括灌水深度、寬度、用水量等)、節水效益顯著、灌溉不受風的影響。滴灌的缺點是對水質要求很高,一次性投資比較大,但由于其具有力度大、能耗低、適應性廣的特點,且管理運行方便,故阿克陶縣田間高效節水建設項目采用滴灌。通過該工程建設,每年可節約農業用水量188.26萬m3,節水效果顯著。通過對該項目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環境效益進行分析,并結合國民經濟評價結論,表明該工程效益顯著,經濟上合理、可行。
阿克陶縣位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西南部的天山南麓帕米爾高原東北部、塔里木盆地西部邊緣。阿克陶縣地形特點是山地多,其西、南、北三面高山環繞,東面為低山區和較開闊的平原地帶,由此可分為平原農區與山間牧區兩部分。
阿克陶縣2018年田間高效節水工程項目區分布在加馬鐵熱克鄉的喀什博依村,皮拉勒鄉的拜西鐵熱克村、墩都熱村和恰爾巴格村,總控制灌溉面積1.0萬畝。根據《水利水電工程等級劃分及洪水標準》(SL 252—2017)規定,確定工程為Ⅳ等小(1)型。
截至2017年底,阿克陶縣已實施高效節水灌溉面積7.064萬畝,節水灌溉工程建設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農民節水灌溉意識未能形成,管理水平較低,從整體上看還存在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
a.節水意識不足。近年來,積極推廣節水灌溉政策,宣傳標準化、規范化建設及運行管理辦法,但仍存在服務保障體系不完善、高效節水產品售后服務跟不上、當地農民利用現代高效節水基礎設施的認識不夠等問題。節水灌溉材料設備市場管理和質量監督亟待加強,科技成果轉化困難。
b.管理落后。“重建輕管”現象嚴重,因維修無經費、產權不明晰及缺乏激勵機制等方面原因疏于管理,經營粗放,特別是一些小型水利工程長期處于無管理機構、無管理人員、無管理經費的“三無”狀態,造成水利設施管護困難。節水灌溉設施管護責任落實不到位,用水計量手段不配套,尚未完全建立灌溉用水總量控制和定額管理的體制。
c.渠道工程老化嚴重。灌區內主要的干支渠運行多年后,出現沖刷或淤積情況,有些渠道變形嚴重,邊坡坍塌,造成渠道無法按設計流量運行或滲透嚴重,影響了正常輸水灌溉,抬高了渠道兩岸的地下水位。支渠分水口位置不盡合理,分水樞紐少,支渠長度大,防滲渠道比例小,水的利用率低。
阿克陶縣灌區末級渠系設施大多數是20世紀80年代修建的,工程建設標準低、質量差,計量設施不配套,老化破損嚴重,已遠遠不能滿足灌溉要求,小型農田水利基礎設施薄弱,嚴重影響了阿克陶縣的糧食生產和農業經濟的發展。解決阿克陶縣缺水矛盾的辦法就是采取節水措施,建設高效節水工程,適度建設小型水源工程,提高灌溉保證率,保證農業持續增產,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目前,末級渠系防滲率低,田間配套工程進展緩慢,滲漏損失嚴重,水利用率低,灌溉技術落后,造成水資源浪費,支渠計量的水量在田間損失大。一方面造成水資源得不到充分的利用,另一方面采用傳統地面灌,用水量大,增加農民的經濟負擔。建設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可解決農民最直接、最現實的根本利益問題,改善農村的生活條件,為增加農民收入創造條件。
阿克陶縣灌區水土不平衡,農業春旱缺水嚴重,使農業與生態用水矛盾更加突出。通過重點縣項目的實施,建設一批高效節水工程和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并以此推廣到全縣,可提高水的利用率,節約農業用水量,可有效緩解用水矛盾,有利于灌區經濟和生態的協調發展。
該工程建設任務是在阿克陶縣加馬鐵熱克鄉和皮拉勒鄉實施高效節水灌溉面積1.0萬畝,實施作物為棉花、玉米和小麥。輸水路徑由現狀的機井、斗渠、農渠輸水至田間改為管道輸水至田間毛管,項目實施后全年節約灌溉水量188.26萬m3。對加馬鐵熱克鄉、皮拉勒鄉兩個片區分別進行工程布置,每個片區根據行政區劃布置獨立運行的滴灌系統,共布置18個獨立運行的滴灌系統。加馬鐵熱克鄉片區規劃面積3745畝,分布在喀什博依村,共布置6個滴灌系統。皮拉勒鄉片區規劃面積6255畝,分布在拜西鐵熱克村、墩都熱村和恰爾巴格村,一共布置12個獨立運行的滴灌系統,其中,拜西鐵熱克村3個、墩都熱村4個、恰爾巴格村5個。18個滴灌系統均種植大田作物,按照大田作物布置滴灌工程:水源→首部系統→干管→分干管→出地栓→支管→毛管。
a.在阿克陶縣大力推廣節水灌溉技術,實現以精準灌溉、精量施肥、精準調控為主要內容的精準農業,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大幅度提高了勞動生產率,降低了生產成本,提高了產品質量,經濟效益得以顯著提高。
b.滴灌項目在改善農業生產條件的同時,提高了灌溉水利用率,既減少了化肥、農藥對環境的污染,又將節省的水用于擴大灌溉面積、發展庭院經濟以及改善生態環境。由于輸水管網的建設,減少了農渠、毛渠的占地,增加了農田和林網面積。項目的實施增加了當地農民的經濟效益,改善了農村的生活環境,項目建設帶來的綜合生態效益將日漸顯現。
c.該工程的實施,不但讓農民得到實惠,而且客觀上架起了村干部和農民之間理解的橋梁;不但解決了農民最關心的問題,避免了農忙時的爭水糾紛,而且通過試點工程建設中的民主管理、民主議事,建后工程的自主管護,使農民感受到了自己的主體地位,促進了農村和諧社會建設。
d.該項目結合自治區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提出的高效節水建設項目要從規模化擴張向提質增效型轉變,加快高效節水項目建設要實現傳統的粗放型灌溉農業向現代高效節水型農業和節水型生態農業轉變,著力推廣以滴灌為主的高效節水技術,推進農業高效節水工程標準化、規范化、規模化建設和制度化管理。
5.2.1 費用計算
a.固定資產投資。根據規范規定,需對工程的投資估算進行調整。調整工程投資主要剔除屬于國民經濟內部轉移支付的計劃利潤、三稅稅金和設備儲備貸款利息等。
b.年運行費。新增年運行費包括燃料動力費、維護費、管理費和其他費用。燃料動力費指水利工程設施在運行管理中所耗用的煤、油、電等費用。維護費指維修、養護工程設施所需的費用,包括日常維修、歲修、養護和大修等費用。管理費包括管理機構的職工工資和工資附加、行政費以及日常的觀測和科研、試驗等費用。其他費用主要包括:為消除或減輕水利工程設施的不良影響,每年所需的補救措施費用;生產、生活每年所需的補助或提成費用;救災或賠償費用。
5.2.2 效益估算
該項目的效益主要體現在農作物產量增加。項目區灌溉效益采用分攤系數法,分攤系數根據當地統計資料并參照類似工程分析確定,現狀年農作物單產來自統計資料,單價為當年市場價。
項目實施后的林果業單產參考當地農作物豐產經驗預測而得,單價仍為現狀年的市場價格。灌溉效益分攤系數采用0.4,其效益在工程建成后達到。效益計算如下:
(設計水平年的面積×畝產×單價-現狀年的面積×畝產×單價)×分攤系數=增產效益
項目實施后其效益可達到145.33萬元。效益計算結果見表1。
同伴互評是指“學生對同伴的寫作進行閱讀、批評和提供反饋的協同活動; 通過互相的支架策略,既確保了文本的即時改進,又逐步地增強了寫作能力”[4]321-322。 可見,同伴反饋僅僅是同伴互評的一部分,同伴互評還包括閱讀和批評寫作文本。

表1 效益計算
5.2.3 效益計算
a.節省成本。滴灌較畦灌可節省除草、農藥和化肥等費用,合計75~80元/畝。
b.省地。滴灌省去了畦灌的斗、農、毛渠,一般土地利用率增加5%左右。
c.節肥。易溶肥料利用滴灌設備隨水滴到作物根系集中的土壤中,據測試,可使肥料的利用率由30%~40%提高到50%~60%。
d.省工。膜下滴灌作物行間雜草少,土壤不板結,可減少鋤地次數,并且不需平整土地和開溝打畦,可實行自動控制,大大降低田間灌水的勞動量和勞動強度。
e.省水。通過項目實施,節約了項目區地表水灌溉用水量,同時提高了灌溉水利用系數,灌溉來水在上級渠道不改造的條件下,由現狀的斗、農渠輸水至田間改為管道輸水至田間毛管,綜合作用后全年節約灌溉水量185.34萬m3。
f.增收。工程實施后,項目區再通過農機、園藝及管理等一系列綜合措施共同作用,使作物產量增大。
該項目的實施具有節省生產成本,提高產品質量和產量,降低勞動強度等優點,能給農戶帶來較好的經濟效益。
根據阿克陶縣2017—2020年脫貧計劃,皮拉勒鄉恰爾巴格村計劃于2019年實現脫貧,計劃脫貧貧困戶298戶,1243人。本年度高效節水項目在恰爾巴格村布置了5個滴灌系統,總面積2705畝,該項目的實施能夠幫助恰爾巴格村早日脫貧。
5.3.1 項目實施對環境的有利影響
a.自然環境。工程的建設,可提高灌溉水利用率,減少水量的滲漏損失,節約了寶貴的水資源。工程完工后,充足的水資源為維護和發展良好的生態環境提供了基礎保證。
b.社會環境。由于該工程具有高效節水功能,節約的水量可為提高農作物產量、改善灌區周邊的生態環境打下基礎,尤其是該工程的建設,可改善灌區的引水條件,提高輸水效率,減少自流灌溉渠道維修費用,減輕灌區居民的負擔,從而使灌區居民在良性的生態環境下安居樂業,促進社會繁榮、健康地向前發展。
5.3.2 項目施工對環境的不利影響
該工程在施工過程中,將產生一定數量的廢水、廢氣、廢渣及噪聲,并對周邊環境產生影響。
a.對水環境的不利影響。生產廢水主要來源于施工中混凝土的拌和,汽車和各種機械的沖洗及養護等。該項工程的性質決定了廢水的排放量較少,故生產廢水對環境的影響較小。工程施工期內的另一廢水來源是生活污水,主要是食堂清洗水和居民生活用水等。以上廢水一般不含有毒物質,主要污染物是有機質。
b.對大氣環境的不利影響。工程施工期主要污染物是粉塵,但工程性質決定了粉塵產生的數量有限,由于工程區大氣質量現狀較好,因此不會對大氣質量產生明顯的影響。
c.廢渣對環境的不利影響。施工期產生一定數量的生產垃圾及生活垃圾,生產垃圾主要是廢棄的建筑材料等無機固體廢物,生活垃圾主要是生活廢棄物,其中部分有機廢物可自行分解消化。以上垃圾排放量不大,一般不會對環境帶來大的不利影響。
d.噪聲對環境的不利影響。施工區的噪聲污染主要是施工機械與運輸的車輛,一般施工機械在施工期間是一種經常性的穩定噪聲源,聲級較高。運輸車輛無論是載重汽車還是拖拉機運輸,帶來的噪聲為間歇性的流動聲源,噪聲級別相對要小一些。
5.3.3 環境影響綜合評價
綜上所述,施工對環境的影響是客觀存在的,無法避免。施工中運行的機械設備、材料拉運、建筑物構筑、混凝土拌和、設備加工、頻繁的人員活動,日常生活所產生的噪聲、廢水、廢氣、廢渣、粉塵、生活垃圾,都將會對環境產生不利影響。但工程本身的性質決定了三廢的污染較小,工程對環境的污染屬于水利工程建設的常規影響,無特殊性,且隨著工程施工的結束,這些不利影響將自動消失。該工程的建設對環境無大的不利影響,可通過科學合理的施工組織設計加以改善,使其減少到最低程度,工程的興建有利于提高灌區環境質量,能產生較大的社會、經濟效益,從環境角度看該工程可行。
高效節水灌溉發展不僅是工程問題、技術問題,還是社會問題和經濟問題。經計算2018年度實施項目區,其國民經濟評價指標如下:經濟內部收益率為10.39%;經濟凈現值92.8萬元;經濟效益費用比為1.08。該工程的經濟內部收益率大于社會折現率8%,經濟凈現值大于零,經濟效益費用比大于1.00,各項經濟指標滿足規范要求,項目在經濟上可行。高效節水灌溉工程建設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使農民從中得到了真正實惠,增強了農村經濟發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