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玉英
(江蘇省南通市海門區東洲中學,江蘇 南通 226100)
學物理,如何盡快入門?這需要重視方法指導和規范養成。在實際物理教學中,我們做得怎么樣呢?
有些物理教師認為物理現象篇的內容學起來不難,往往會“超進度教學”,看到學生學得不好時,就采用題海戰術,見分不見人,見理不見情,教師教得累,學生學得苦。遇到不容易做的物理實驗時,教師會出現畏難情緒,干脆不做,“紙上談兵”,將物理課上成了語文、數學課。離開具體的物,僅憑教師的語言和書本講的抽象的理,學生學到的只能是口頭的和字面上的物理。
如何遵循教育規律和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循序漸進地指導學生學好物理?如何從關注知識、能力到關注活生生的人,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王雷老師在江蘇新時空執教的“熔化與凝固”一課很好地為我們展示了物理教學應有的名師模樣,著力方法指導,聚焦規范養成,讓學生盡可能“入門、入法、入道”學物理,具體表現在以下方面。
“有趣、有理、有用”,運用真實的情境和物理實驗,彰顯物理學科學習的特點,吸引學生,使其進入物理學習之門。
在學生初學物理時,教師要重視學生的方法指導和規范養成,但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喜歡而不是被迫地接受,要做到這點,首先我們要讀懂學生。
初二學生單純、活潑、好動、愛玩,情緒自控、自制能力比較弱,在學習中更多采用的是形象思維、感性認識,憑自己直覺判斷是否有興趣,還認識不到自己學習的責任。
在學生入門學物理階段,教師一定要抓住他們好動、好奇心的天性,創設真實的物理情景,提供有趣的物理學習材料,為物理學習內容服務,與學生同心、共情,讓學生覺得物理學習有意思、有意義、有意境。只有學生發自內心喜歡學物理,人在心在,才會心動行動。
在王老師執教的“熔化與凝固”一課中,我們能看出他的教學設計立足于初中生立場,將學科立場與學生立場相融合。課堂教學設計的方向、路徑明晰,琢磨學生“喜歡”的知識口味,走進學生心田,抓住學生的“興趣和信心”“活動和主動”,教學設計站位高、立意新,符合初中生學習物理的認知特點。在系統思考一堂課的整體謀篇布局時,重難點突出,讓學生感受物理“有趣、有理、有用”,把學生真正引進物理學習之門。
在上課伊始,王老師用由特殊材料制成的金屬條敲擊一下物體,請學生觀察金屬條是什么狀態,這使得學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到“觀察”中,然后把它放到熱水中,提問:你觀察到它有什么變化?金屬怎么從固態變成液態了?學生心生疑慮,感到不可思議。從而激發學生的認知沖突,學生不時發出驚訝聲。王老師抓住學生的好奇心,滿足他們的認知需求,隨即讓他們親自做一做,感受一下:是液體嗎?你看到了什么現象?學生發現確實是液體。王老師又問:把金屬液體再倒入水槽里,再觀察,它又發生了什么變化?學生答:液體又變回了固態。
觀察到這里,王老師沒有急著揭示概念,而是趁熱打鐵,追問學生:生活中有類似的現象嗎?你能舉例說明嗎?王老師調動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激起學生認知生長點。學生紛紛回答:巧克力會變軟成液體,放回冰箱又變成固體;冰變成水,放回冰箱又變成冰……在列舉具體豐富的生活現象后,王老師引導學生異中求同,發現共性。整個教學過程一氣呵成,對知識的教學水到渠成,學生心領神會,從生活走向物理,生成提煉恰到好處、理解通透,教師再板書“熔化與凝固”概念的結構圖。
奧蘇貝爾曾說過:“教育心理學如果用一句話來說的話,就是兒童已經知道了什么。”概念的背后有豐富的事例現象支撐,概念不再只是書本上的文字,不只是教師的講述。它是有血有肉、鮮活生動、具體形象的活知識,在觀察、激趣、設問中,培養學生的遷移能力、總結歸納能力。
在引導學生“觀察、實驗、思考、表達”的過程中,使學生動眼、動手、動口、動腦,在主動參與活動的體驗中,學習科學思維方法。
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發現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王老師把提問機會交給學生:對于剛才看到的新奇物理現象,你有什么疑問嗎?以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學生提出了以下問題:金屬條為什么會熔化?它是否與溫度有關?不同物質的熔化有什么不同?在真實情境下,學生的求知欲望被喚醒,學生有感而發,提出了不同的問題,教師給學生機會,學生就會還課堂精彩!
教師因勢利導,利用燭蠟、冰,讓學生來探究熔化特點。教師適度指導,明確燭蠟熔化的實驗要點,介紹水浴加熱法,提醒安裝、適時攪拌及觀察要點,進行組內分工,規范學生的實驗操作,并讓學生領悟每一個規范操作背后都蘊含著一定的物理原理,促成他們良好習慣的養成。
學生已有沸騰實驗的經驗,教師根據學情,放手不包辦,并適當點撥。在學生實驗時,教師巡回指導,培養學生獨立安裝實驗裝置、收集實驗信息的習慣,再讓學生用描點法畫出圖像,處理數據信息。一次實驗還不能說明一類問題,教師沒有急于揭示燭蠟的熔化特點,而是接著再讓學生做“冰熔化”的比較實驗。讓學生親自經歷、體驗、感知、發現、領悟,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狀態,尊重學生個性差異,發揮學生聽覺、觸覺、視覺各感官的功能,采用多種教學方式,進行學法指導。伴著精練的語言:“請看、比較”“操作、觀看、記錄,收集過程信息”“請看(文字、表格、圖像)”……教師指導學生物理學習的方法,讓學生在輕松、愉快、和諧的氛圍中,親身經歷,小組合作,輸入有效信息,再指導學生對實驗信息進一步思維加工,讓學生觀察,比較數據、圖像,發現變化特點。怎么知道學生思維加工能力的發展現狀?教師引導學生表達自己的想法,輸出自己的思維結果,可采用口頭語言、手勢表達,也可采用書面(文字、圖像)表達的方式。
實驗、思維貫穿整堂課,符合初二學生的認知特點,讓學生在課堂上有事情做,有興趣做。物理課堂是學生的,生生、師生之間可相互學習、借鑒、模仿。讓學生知道物理不僅有趣、有理、有用,而且學習物理需要掌握科學方法,觀察、實驗、閱讀,收集、加工和處理信息,表達、輸出思考結果。學著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這種關鍵能力是終身受用的。
教學要實現知識問題化,問題情景化,情景生活化,方法顯性化。讓學生感受物理學的無窮魅力,朝向物理學科育人目標;感受情感藝術審美、科學理智求真,追求人格至善。
情、智是物理課程改革的兩大靈魂。物理學科不僅是科學,更是一種文化,它充滿了人情味,同時蘊含了重要的思想方法。所以在物理教學中,我們應該要有情有智。“情”是指教師的教學情懷、學生的學習好奇心、物理教學情境的創設;“智”是指教師的教學反思力、學生的思維力、科學思想方法。教學生學物理,入門有法更要入道,教師、學生、教材三者的情與智交融,達到情智共生,人格至善。
本節課的難點在于在冰的熔化過程中不易記錄到有效數據,怎么實現方法教育的顯性化?如何讓學生基于實驗證據說話,得出晶體、非晶體的不同熔化特點?王老師功夫做在課前,精心改進實驗構思。王老師用兩個橡皮塞固定溫度計,實驗前將事先預制好的直徑很小的小冰珠裝入試管中,指導學生用空氣加熱冰,適時振蕩,讓學生明確觀察要素和記錄內容,組內分工合作,很好地化解了實驗教學難點,讓學生親自實驗,親眼看到冰熔化時溫度保持在零攝氏度的真實過程,并把數據轉化為圖像。
請學生在黑板上板畫、展示,對照圖像表達、交流,找出它們的異同點。除了實驗收集到的信息外,王老師還提供了一些其他物質熔化時的圖像,讓學生盡可能在豐富的素材中比較、發現,分類、歸納,找出晶體、非晶體熔化的特點。通過實驗,培養學生用數據、實驗說理,養成求真的科學態度和實證精神。
液體凝固時又具有什么特點?一般的課堂只是通過講述告知學生,但是王老師又找來適切的材料,利用現代教育手段,讓學生仍能眼見為實,觀察燭蠟液體、水凝固的溫度變化情況,通過圖像歸納出晶體、非晶體溶液凝固時的特點,注意到水的凝固點與冰的熔點是一樣的,最終領悟到晶體與非晶體的熔化過程與凝固過程相互轉化之間的物理之美。
學習了熔化與凝固知識以后,有什么應用呢?王老師沒有立即讓學生去做習題鞏固,以學生喜歡的方式呈現微視頻片段,從物理到社會,讓學生從視頻中提取熔化與凝固知識的應用方面,并且明白熔化與凝固在日常生活中的利與弊,進行辯證思維。
教師用好教學資源,因生施教,在學物理的同時滿足初二學生好動、好玩的天性,讓學生用金屬鑄造雕像模具,在玩中學,學以致用。
在本節課中,學生不只是學習了熔化與凝固的顯性知識,更學到了物理學習方法,重視觀察、實驗、閱讀、思維、表達。教師演示、學生實驗的目的不只是為了得出概念、結論,更重在學生經歷過程,重在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養成實驗操作的規范。
物理教學的核心價值在于促進學生實現三個轉化:(1)把人類積累的知識轉化為學生個體的知識,知道世界是什么樣的,成為一個客觀的人;(2)把前人從事智力活動的思想、方法轉化為學生的認識能力,明白世界為什么是這樣的,成為一個理性的人;(3)把蘊含在知識中的觀念、態度等轉化為學生的行為準則,懂得怎樣使世界更美好,成為一個創造的人。
本節課是一堂“有聲有色、有板有眼、有知有味、有情有義”的好課,用心、用情、用智,讀懂學生、讀懂物理、讀懂課堂,讀懂教育。在讀懂學生天性的基礎上,回歸物理學科教育的本質,凸顯“物理觀念、科學思維、科學探究、科學態度和責任”,教會學生熱愛生活、熱愛科學、尊重規律、利用規律,走進“情智交融”的物理學習課堂,追求物理教育的核心價值,幫助每個孩子在學習物理知識的同時“成全美好”,助力他們最終成長為一個“真實、理性、創造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