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曉琳
(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漢語學院 北京 100024)
隨著國際合作力度不斷加強,越來越多的國際學生來到我國留學,他們能夠通過互聯網及其人際關系網在其母國乃至國際舞臺上產生巨大文化影響和傳播力。國際學生在華期間除了學習漢語知識外,也要努力加強對中國文化與發展的認知,培養對中國的熱愛,為以后維護和發展兩國友好關系、講好中國故事打下良好的基礎。
以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的國際學生為研究樣本,通過問卷初步探究國際學生對中國文化及發展的認知情況。通過問卷星共收回有效問卷147份,調查對象來自英、美、法、加、俄、荷、日、韓、蘇丹、南非、厄瓜多爾等50個國家。調查問卷有選擇、填空兩種模式,主觀性較強的題目則由學生填寫主觀答案。
調查問卷包括:第一部分個人基本信息,包括年齡、性別、國別、來華時間、專業、漢語水平等;第二部分調查國際學生對中國文化和發展的認知情況;第三部分調查國際學生了解中國文化的渠道和方式等。
1.年齡:參加調查問卷的國際學生年齡主要集中于20-25歲之間,占76.3%;20歲以下的占16.3%;26-30歲之間的占5.4%;30歲以上的為2%;
2.性別:男生占34.69%,女生占65.31%;
3.來源國:韓日學生占比37.4%;“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共占比42.2%;發達國家占比13.4%。其他國家占6.8%;
4.來華時間:0-6個月占51%;6個月-1年占8.2%;1-2年占13.6%;2-3年16.3%;3-4年占10.9%;
5.學習漢語時間:0-6個月占23.1%;6-12個月占4.8%;1-2年占20.4%;2-3年占31.3%;3-4年占17.7%;4年以上占2.7%;
6.學歷:本科在讀及本科占93.2%;碩士占3.4%;博士占0;其他占3.4%;
7.專業背景:漢語專業占59.2%;藝術類專業占8.2%;酒店管理占8.8%;旅游管理占8.8%;國際關系占12.2%;心理學0.7%;國貿占0.7%;醫學占0.7%;物理占1.4%;翻譯專業占0.7%;電子工程占0.7%;體育占0.7%;法律占1.4%;記者占0.7%;教育占0.7%;日語占0.7%;家政占0.7%。
1.總體情況
總體來看,國際學生對中華文化及中國發展的評價是積極正向的,例如有76.87%的學生認為自己對中國文化了解甚至很了解,有83%的學生認為中國文化對世界具有較大的影響力。這也從側面反映,漢語文化教學的效果較好。63.27%的學生認為中國處于一個快速上升和發展時期,對中國的未來充滿信心和期待。
國籍、漢語水平、學習漢語時間、來華時間對國際學生認識中國文化影響比較明顯。在語言的認知方面,日韓國家學生對漢語的認同度低,“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對漢語的認同度高;在使用漢語與人交流的意愿和頻次上,日韓學生相對比較少,他們的口語相對更需要提高和強化;在文化認知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學生對中國文化與發展更感興趣,而且他們更愿意接受且喜歡與中國人交朋友;但日韓學生相對弱一些。
在國籍與漢語水平、性別、學習漢語時間的交互影響調查中,未發現明顯性差異。“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國際學生對中華文化和發展的認知程度明顯偏高。且調查顯示,國際學生文化認知程度與漢語學習時間、水平為正相關,學習年限的長短直接影響認知水平,漢語水平越高,對中華文化與發展的認知和認同水平越高。
2.對中國文化與發展認知分析
(1)通過數據發現,在來華國際學生中提到中國,首先想到漢字(33.33%)的第一認知已經取代功夫(8.16%)和龍(4.08%)等傳統刻板印象而成為新的中國代表符號。
(2)對于中國傳統節日認知方面的多選題目,通過數據發現,在華國際學生了解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也了解一些中國的重要傳統節日民俗。對中秋節(82.99%)認知竟然超過春節(76.87%),讓我們略感吃驚;端午節為57.82%,而對清明節(38.78%)的認知度較低。
(3)關于中國古代和現代“四大發明”調查中,發現來華國際學生對古代四大發明不了解的占65.3%,但是能正確寫出“四大發明”的只有15%。對于現代“四大發明”(高鐵、支付寶、共享單車、網購)的認知程度高,65.64%的人都選出了正確答案,支付寶的認知率更高達87.07%。以馬云為代表的一些電商平臺大佬的被認知度也超過了以往對功夫明星的認知。同時,國際學生對這些技術的滿意程度非常高,許多學生表示,中國的這些新發明使他們受益頗多,并希望這些技術早日引進到他們的國家。同時,中國的外賣和快遞也得到了較高的認知評價。
(4)關于中國制造和中國品牌,很多國際學生來華前認為“中國制造”僅限于一些低端產品,但來華后發現“華為”“小米”等科技產品,是非常值得信賴的高質量中國制造。有高達85.03%的學生使用中國制造品牌,其中31.29%的學生頻繁使用。有10.2%的學生選擇中國制造作為首先想到的中國符號,有84.36%的學生認為中國的科技實力強。以上這些都跟我國綜合實力不斷提升、與國際合作不斷加強以及宣傳的不斷完善密不可分。
(5)國際學生了解和學習中國文化的主要途徑依次為網絡(74.15%)、電視電影(55.78%)、學校課程(47.62%)、平時交流(42.18%)和書籍(25.17%)。數據表明,學生主要通過網絡及媒體了解中國文化,顯示出其重要性。網絡和新媒體節目是信息時代文化傳播的一大途徑,中國傳統文化節目的制作與傳播是在現代社會展現傳統文化魅力的展現方式,應更好加以利用。課堂教學是重要途徑,要強化其基礎性作用。數據表明,學生了解中國文化是通過多渠道來認知,并不局限于一種。
(6)良好的中國公民形象是樹立國家形象的關鍵,也是影響國際學生是否愿意融入中國文化環境的因素。調查顯示:有23.23%的學生認為中國民眾素質非常好,有39.46%認為比較好,24.49%認為一般,還有12.93%的認為中國民眾素質比較低。這些數據表明,中國民眾的素質可以給國際學生一個較好的人文環境。同時我們發現,有2.72%的學生雖人在中國,但不愿意跳出本國群體的舒適圈,在日常生活中從不接觸中國文化;有11.56%的學生不經常接觸;42.86%的學生偶爾接觸中國文化,這些學生絕大多數來自韓國。
(7)在“哪些中國文化讓你感興趣”的調查中,飲食文化、語言與方言、傳統文化分別以23.13%、21.09%、19.73%的占比位列前三。食物作為中國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體現地域文化的重要載體,烤鴨、鍋包肉、火鍋、麻辣香鍋、烤魚等是國際學生最喜歡的中國菜。方言不僅具有地域特色和感染力,也承載了一個地區的獨特文化,數據表明,漢語達到中級水平的學生能夠在學習普通話的基礎上產生對方言的興趣。調查顯示,國際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觀念和行為規范更感興趣,例如,有53.74%的學生認為中國人很孝順父母,43.53%的人選擇中立,是因為在與中國人接觸中這方面涉及較少。
(8)在華國際學生對中國現有物價和公共交通的滿意度很高。有76.87%的學生認為中國的公共交通既方便又便宜,有64.63%的學生認為中國的物價適中甚至比較低。數據表明,中國政府在便民方面的管理是非常有效的。
(9)對來華前后中國印象的調查中,68.71%的學生認為來華前后對中國的印象差距比較大。來華前更多的是通過本國的媒體來了解,存在很多不客觀的刻板印象,來華后通過學習、旅游、與中國人直接接觸,發現認知有偏差。在形容中國的題目中,只有3名同學是負面評價(因為空氣不好、大聲喧嘩、愛面子),98%的學生用了比較客觀且正面的形容詞。在最喜歡的城市與名勝古跡調查中,北上廣成為最喜歡的地方。這些地方都是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又代表著中國快速發展,是國際學生了解中國文化與發展的前沿陣地。
⒊調查數據分析小結
在華國際學生對中國持有正面印象,對中國的整體評價較高,認為中國歷史悠久,傳統文化豐富,政府和科技實力強大,對中國文化表現出了較高的興趣。
在華國際學生更注重了解中國文化的實用價值,雖然覺得漢語難學,但由于中國快速發展及國際影響力的逐步提升,他們認為學習漢語具有實際意義。但對中國的歷史和傳統文化了解較少,國際學生對中華文化的認知還存在著很大的提升空間。
在華國際學生對中國及國人的評價相對客觀,既肯定了優點,也指出了存在的問題。
利用好學校教學這個陣地,學校是教學活動的組織方和國際學生所處的主要環境,對他們的文化認知有著重要影響。在漢語初級水平教授階段,應重視交際文化,通過情景設計等方式,讓國際學生在學習語言知識的同時能更多理解中國的交際方式;而在中高級階段呢,通過閱讀材料、課后擴展等方式來介紹中國的歷史、文化風俗以及中國當今發生的時事等等。其次教師要注重根據國際學生背景適當調整中國文化內容的難易程度,在有限的課堂時間里,文化教學和知識內容的教學盡可能合理安排。
除了課程安排外,學校應組織豐富多樣的文化活動,進一步加深國際學生對中國文化的興趣。例如漢語角、國際學生走進中國家庭、社區等。讓學生通過與中國民眾的交流,擴大對中國文化的了解寬度與深度。
積極開展文化外交,舉辦多元化中外文化交流活動,例如舉辦中外電影節、電視節、音樂節等,以多種渠道及不同的形式同其他國家和地區進行全方位的文化交流,既能提升我國的對外傳播能力,也能向世界展現我國對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成果。
堅持繼承和創新相統一,研發新的文化產品,樹立品牌意識,大力培育出在國外消費者中享有一定聲譽的中華文化品牌,將中國文化向海外成功傳播,為國際學生了解中國打下良好的根基。同時培養已經在華的國際學生,做好中國文化與發展的親歷者和講述者,從而“全面開花”,使中華文化取得良好的傳播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