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 和
(瓊臺師范學院 海南 ???571127)
推進鄉村文化建設,是為了進一步落實中央《鄉村振興戰略規劃》,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1]。建設美麗鄉村,不僅是為了提高鄉村居民的生活質量、縮短城鄉之間的發展差距,還是為了實現各種自然資源的合理開發和利用。海南黎族歷史悠久、文化資源十分豐富,要讓更多的人積極參與到美麗鄉村文化建設中,這已成為當下海南創新發展的重要議題。
海南黎族地區蘊藏著豐富的文化遺產資源,這是建設鄉村文化的根本和基礎。在黎族中有傳唱已久的崖州民歌、代代流傳的航海經驗、觀賞性極強的海南公仔等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黎族服飾、具有悠久歷史的村落建筑、手工藝品等物質文化遺產。依托這些基礎,深入發掘文化遺產的當代價值,鄉村文化建設才能夠實現有效提高[2]。
海南黎錦圖案,是黎族文化的具體表現。黎錦云彩繚繞、旭日東升,山水翻騰,龍鳳戲珠,圖騰動物栩栩如生,花草樹木嬌艷欲滴,整個畫面生動靈活,十分壯觀。結合黎族織錦的實際情況,我們可以發現,黎族織圖案已經達到100多種。根據種類可以將所有圖案分為六類,分別是人形紋、動物紋、植物紋、幾何紋、生產用具紋、自然界現象以及漢字符號紋樣,其中較為常見的是動物紋、植物紋和人形紋,人形紋反映了黎族人民生活生產的場景。黎族人民通過夸張和變形的手工藝法,以布料為載體將自己的美好生活記錄下來,使圖案造型具有藝術性和觀賞性,具有很高的商業價值和藝術水準。
生活在海南島上的黎族,傳統的居住房屋跟云南幾個少數民族聚居地的干欄式住宅相似。干欄式房子是一種古老建筑形式,由“巢居”衍變而來,是指在木(竹)柱底架上建筑的高出地面的房子。其具體構筑辦法是用豎立的木樁為基礎,其上架設竹、木質大小龍骨作為承托地板懸空的基座,基座上再立木柱和架橫梁,構筑成框架狀的墻圍和屋蓋,柱、梁之間用樹皮茅草、竹條板塊或草泥填實。此外,船形屋也是黎族人民聚集地中常見的樣式,架空船形屋是黎族最古老的民居,有高架船形屋與低架(落地式)船形屋之分。高架船形屋,底層離地面1.6-2米,上面住人,下養禽畜,一般建在有一定坡度的坡地,垂直等高線布置。底層形成橫形空間,四周以木、竹欄圍,平面布局已趨定型,一般由庭(曬臺)、廳堂、臥房、雜用房等幾部分組成,從山墻左側入口,庭在最前面,有簡易木梯上落。

黎族船形屋
黎族人民能歌善舞,代代相傳,黎族地區素有“歌鄉”的稱呼。海南黎族歌謠題材廣泛,類型豐富,生動活潑;其唱腔多變,畫面感極強,方便傳唱,很多人對黎族歌舞藝術頗感興趣。宋代大文學家蘇軾在結束流放生活離開海南時,受到黎族父老鄉親“黎歌變舞祝公歸”的歡送;蘇軾寫下了“蠻舞與黎歌,余音猶沓沓”的詩句??梢?,黎族的歌舞不但歷史長,更有其獨特的魅力。
竹竿舞也是黎族民間最具代表性的舞種,于2006年被列入“海南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保護名錄”之中。古老的舞蹈藝術向觀眾詮釋了海南風情文化的魅力,以多種多樣的竹竿舞舞風,讓竹竿舞展現出別具的精彩。例如,由海南??谇缫廖鑸F表演的《黎家新竹》;由海南科技職業學院藝術團表演的《嬉水竹竿》;由藝源舞團表演的《竹上搖擺》;由海南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民族歌舞團表演的《打柴舞》,表演現場精彩激烈、氣勢非凡。
竹竿舞節奏強烈有力,動作明快,古樸粗獷,藝術感染力強,表演者穿著顏色各異的少數民族服飾,在竹竿的縫隙里翻飛、跳躍,瀟灑自然,演繹出美麗的舞姿,展示了跳法新穎、別具風韻的竹竿舞表演和人們載歌載舞、歡天喜地的心情,把人們帶到了一個安祥歡樂、團結凝聚的氛圍,充分體現了竹竿舞的文化底蘊。這是海南黎族鄉村文化建設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民以食為天。黎族的飲食方式具有獨特的風格,并且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得到不斷改善。黎族傳統飲食習俗,從形式到內容都十分豐富,并形成特有的飲食文化。黎族一天三餐,以稀飯為多,其中知名度最高的當屬黎族三色飯:三色飯是海南黎族同胞在其傳統節日農歷三月三必制的一種美食,寓意來年平安如意,吉祥幸福,黎族的三色飯是用紅、黑、黃三種顏色,取自天然植物,無人工色素,是真正的“綠色食品”。用山蘭米和三色的野姜汁攪在一起,再用香蕉葉包住后蒸或煮熟。此外,黎族甜糟也廣受游客們的喜愛,黎族甜糟用黎族特產山蘭糯米發酵制成。黎家人將山蘭糯米飯,拌以黎山特有的植物做成的酵母,裝到竹籃里用新鮮干凈的芭蕉葉蓋好,讓其自行發酵幾天后再密封進壇里,經過半個月時間便成為甜糟。甜糟營養價值很高,用來煮雞蛋則更香美。
海南黎族具有民族特色的飲食方式、服飾文化以及節日習俗是鄉村文化建設的重要基礎。但是由于當地開發時間較短,且開發過程中沒有可以借鑒的先例,所以建設鄉村文化過程中遇到很多問題。
第一,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問題。首先,很多黎族當地人對文化遺產的認知不足,對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較弱。其次,文化遺產傳承出現斷層現象,很多黎族文化的傳承者選擇離開家鄉到外地打工,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利用十分艱難。
第二,文化品牌創新問題。結合海南黎族的實際情況來看,黎族文化品牌多是以手工業為主,所生產出來的手工業產品也沒有真正站在消費者的角度去看待。在現在這個市場開放的時代下,產品的精致度和新穎度非常重要。只有創立獨特的手工藝品牌,提高品牌價值,才能提高手工業產品的市場價值,吸引顧客購買。
第三,文化制度建設問題。制定合理完善的文化制度,要吸引更多的能人志士參與到海南黎族文化建設中來,例如專業的導游可以在游客觀光游覽時進行專業的講解,專業的文化研究者可以給出專業的建議。此外,文化旅游產品開發整體度較低,游客們不能夠深入感受到當地的人文風情,不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要想發掘文化遺產的當代價值,首先要加大文化遺產的保護力度。要通過不斷的宣傳及科普來培養黎族居民對于文化遺產的認知,通過有效的法律條例實現對文化遺產的保護。此外,還要吸引專業的文化遺產保護及規劃人才。
打響黎族文化的知名度,要開拓黎族文化市場的潛力,根據不同的消費者研發具有不同特點的商品。在設計文化商品過程中,還要不斷挖掘自身文化底蘊,找到與其他少數民族的不同之處、找到自身的獨特優勢,大力發展少數民族手工業、旅游業等產業,通過不斷學習和實踐來提升市場競爭力,打造黎族文化品牌。
美麗鄉村建設的規劃設計要結合實際情況,推進和完善文化制度設計[3]。同時,還要重視居民文化培訓,讓每一位居民都參與到文化傳承中。鄉村旅游與特色鄉鎮是美麗鄉村系統的有機構成,其發展更顯重要,要不斷強化自身文化的獨特性,加強旅游營銷,增加經濟和科技的投入,并落實到具體政策和制度中。
建設美麗鄉村,推進鄉村文化建設,不僅是為了提高鄉村居民的生活質量、縮短城鄉之間的發展差距,還是為了實現大自然資源的合理開發和利用。2018年9月29日,中國(海南)美麗鄉村發展大會在海南省陵水黎族自治縣召開,大會以海南在自貿區自貿港建設下的鄉村振興新機遇為主題,緊緊圍繞共享農莊、鄉村旅游、農村電商、精準扶貧等議題,為更好地推進新時代“三農”工作提供路徑參考。
在實踐中,對海南黎族鄉村文化建設的整體發展要進行統一規劃,對各地獨特的民俗資源進行深入挖掘,避免出現旅游景點和旅游項目雷同的現象,以實現黎族鄉村文化資源的合理分配?,F以東方市“三月三”節日為例進行分析。這里最負盛名的就是當地的“三月三”,也是海南島黎族同胞最盛大的節日。游客若趕上此時游覽東方縣,一定能親身體驗黎族同胞的幸福和歡樂,給旅游增添無比的樂趣。
如何辦好“三月三”節日活動?首先要強化旅游路線管理。應按照不同的人流量將旅游路線分為“熱線”“溫線”和“冷線”,在布置“三月三”節日旅游路線時要做到冷熱結合,使游客們在途中感受到黎族文化風情和當地自然景觀;要將黎族的生活氣息和文化氛圍緊密結合在一起,呈現完美的藝術效果,激發游客們的興趣。第二,要強化文化旅游培訓。要舉辦各類型的具有黎族特色的文化培訓班,讓服務人員和導游更好地掌握黎族多種文化習俗以及文化藝術,增加對黎族文化的熟悉程度。第三,要強化協調和宣傳。要有計劃、有層次地組織好“三月三”傳統節日活動,擴大宣傳和傳播,提高游客的參與度,提高海南黎族鄉村文化的吸引力。
總之,建設黎族美麗鄉村,不僅要深入發掘文化遺產的當代價值,還要打造具有黎族特色的文化品牌;要通過設計和完善文化制度來促進黎族美麗鄉村建設的可持續性,不斷推動黎族鄉村文化建設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