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浩輝
(北京工商大學嘉華學院 北京 101118)
中外經貿合作越來越緊密,在一定程度上為中國教育事業的發展提供了更多的機遇,對人才培養提出了更多的要求。推進國際化辦學,加強國際教育合作與交流,可以更好地實現“借梯登高”的目的,為培養高素質急需人才提供了新的條件。國際化交流與合作,對我國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創建具有積極的作用。
各高校、職業學院都在積極開展國際化合作辦學,積極引入國外專業教學大綱、教學計劃、專業教材等,讓學生享受到國外優質的教育資源。從根本上來說,國際化辦學過程中國際交流與合作的方式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
我國學校積極加強與國外相關院校的聯系,通過交流合作來推進學校國際化辦學進程,在已有合作院校的基礎上繼續開拓交流合作項目。根據收集情況整理,我們發現許多學校與日本大阪產業大學、日本法政大學、英國魯斯金大學、韓國國民大學、新西蘭伊甸斯學院、澳大利亞堪培拉大學、日本金澤星陵大學等國外學校建立了聯系合作機制,以簽署交流合作協議、簽訂留學協議書、教師進修項目合作協議、漢語培訓班項目合作協議、留學生派送等手段來進行聯合辦學。目前,在推進國際化辦學的過程中,我國學校與日本、韓國、英國、法國等國家之間已經建立了緊密的國際合作與交流機制,在教學、學術交流、教師與學生交流互換等方面進行了良好的項目合作。
為了繼續擴大國際化教育、學術和交流,我國學校多渠道多途徑加強對國外優秀專家的引進,通過短期講學、科研項目合作等手段實現了良好的引智。新形勢下部分學校組織了較為頻繁的校外事活動,接待來訪國內外團組、外國專家重點項目專家,在教學、學術交流、學生赴海外留學等方面促進多項合作,為豐富我國學校教學科研優秀資源提供了新的渠道。來訪專家在不同程度上與我國師生開展了專門性的座談會、研討會,在互通信息的基礎上切實交流思想,同時也組織各個學科教授、學科代頭人、青年骨干教師去外國進行交流合作,通過一系列活動增強我國學校師生與國外大學的聯系,在提高我國學校國際知名度的同時提高學校教學、科研水平。
為了進一步提高我國師資隊伍的整體外語水平與國際交流能力,在國際化辦學過程中我們積極推進海外雙語師資培訓。發揮國際交流合作處的作用,協調好學校組織部、教務處、科研處等各部門作用,宣傳組織重點學科帶頭人、青年骨干教師、優秀學生工作者參與海外雙語師資培訓,通過短期出國訪問學習、長期留學以及交換學習等多種方式來提高師資專業化水平,并利用國家民委、外國專家局等部門提供的渠道,在學科建設、師資隊伍建設、學術交流等方面選派教師出國留學進修。
國際化辦學并不是單方向的,積極推進互派留學生模式,開展來華留學,是提升國際化辦學水平的重要舉措。許多學校為了加快國際化辦學進程,通過互派留學生等方式來加強國際化辦學。許多學校積極開展留學講座,舉辦類型多樣的出國培訓班,加強互派留學生項目工作,與國外大學在研究生招生與管理工作方面建立聯系,爭取獎學金與選派留學生名額,同時推進學生互換,開拓蒙古國、東南亞一帶國家的留學生市場。
國際化辦學過程中的合作項目使學校、學生和教師都廣泛受益,實現了教育方面的共贏。在國際交流與合作中引進國外優質教學模式,引進優秀外籍教師和專家,使得我國學校吸收借鑒了國外優秀辦學的成功經驗和成果。國外的先進教學思想進一步鞏固了學校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思想,推進了教學改革,為優化教學大綱設計、創新課程設置、創新教學模式和教學管理等提供了新的內容,使人才培養目標更加多元化和人本化。同時,國際化辦學對改善學校教學設備也具有積極的作用,這也是教學改革所必須重點考慮的內容之一,合作辦學過程中部分國外學校在教學儀器設備、多媒體教室等方面提供了支持。
在國際化辦學過程中,留學生之間的交流進一步拓寬了他們的視野和知識范圍。外國學生來華訪學可以更好地傳播漢語、中國文學、中國武術等知識;中國學生也可以更加系統地學習外語和相關專業課程,并在學習交流和校園文化活動中更加理性地去認識西方文化。
國際化辦學過程中合理選擇合作學校是前提條件,在國際視野內要進行優質的國際辦學合作,就必須深入研究分析不同國家教育資源、教育體系、專業設置、學制設置以及教育質量等內容,合作辦學要準確把握“強項聯合、優勢互補”的基本原則,實現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的國際化辦學。其次,國際化辦學要貫徹落實好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以《中外合作辦學條例》為依據,國際化合作辦學更重要的是交流與合作、資源引進以及借鑒與吸收,對于不符合中國國情的西方教育內容要保持高度的警惕和謹慎的態度。新形勢下國際合作化辦學還需要加強國際化師資隊伍培養、促進國際化學校管理人員培養,在教學理念、教育體制機制、教學模式、合作交流機制等多方面進行改革創新,以互利雙贏為目的開展科研交流、學術交流,切實引進吸收國外先進的辦學模式、課程教材、教學手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