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彭鑫中國中醫科學院
古代有詩云,“端午時節草萋萋,野艾茸茸淡著衣”,意思是艾葉的采摘必須在端午前后,這時的艾葉生長得最為旺盛,最適合做成艾條防病治病。
用于艾灸的原材料原本是很多的,但是經過古人的淘汰、應用,最后篩選下來的原料就是艾草。古人最初是用一些樹枝、柴草來取火,燒灼,燙、熨、熏,而達到消除病痛的目的。但樹枝和柴草燃燒特別得快,而且味道也不好聞,火力還特別猛,很容易嗆著人,把人燙傷。后來,人們發現艾葉氣味芳香、性溫易燃、火力溫和,最后選用了艾葉作為艾灸的主要原料。
艾葉屬于草菊科多年生的草本植物,我國各地都有生長,這種植物非常多,人們經常在草地里、野地里看到艾草,我們叫它艾蒿或者香艾。我們國家目前有兩個地方產艾,一個是湖北蘄州,另外一個地方是河南南陽,這兩個地方所出產艾葉質量都非常好。古人認為蘄州產的艾為最佳,所以叫做蘄艾。
采摘好艾葉后把它搗碎,去掉渣子,把絨汲取出來變成了艾絨,再把艾絨經過一定的加工,用紙包起來就變成艾柱,或者艾條,再用艾條來艾灸。古人直接用艾絨,放在穴位上點燃,那叫直接灸;通過艾條,拿在手里熏局部的穴位叫做懸起灸;一下一下,一起一伏叫雀啄灸;回旋著灸叫回旋灸;上面隔一片姜,或者隔一瓣蒜,這叫隔物灸。后期人們用了很多種艾灸方法,但是它的原材料都是艾葉。
人們通常在夏季花未開的時候采摘艾葉,或生用、或搗絨、或制成炭。生用是指直接煮水來喝,現在中藥房都有艾葉這味藥,多用來溫經止血、止瀉、溫胃,這是內服。搗絨是指把它搗碎了之后,把絨搓出來,這就是艾灸用的艾絨。還有就是把它燒成炭,可入藥,也可煮水喝,治療崩漏。一般來講剛做出來之后需要放上三年,放三年以上就變成陳艾,陳艾的作用會更加溫和,不烈不燥,
艾草的莖和葉都有揮發性的芳香油。在《名醫別錄》里邊記載:“艾,味苦微溫,主灸百病”,指的是它可以用來做艾灸治療很多種疾病。
艾灸的“灸”指的就是灼燒的意思,灸法主要就是借助艾灸這種火力所產生的熱,給人體以溫暖性的刺激,通過經絡腧穴的作用而達到防治疾病的目的的一種方法。
《醫學入門·針灸》記載:“藥之不及,針之不到,必須灸之”。就是很多病通過服用中藥,利用針刺,這些方法都無法達到疾病的所在之處,這個時候需要用艾灸的方法來治療,說明艾灸有它非常獨特的療效。
古人稱艾葉純陽之藥,因為它的性屬于純陽,專門治身體當中陰寒、寒濕之病。孟子說:“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意思就是七年的病,那種特別頑固的宿疾,這種病,用三年以上的陳艾可以治愈它。民間曾經流傳“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來”的諺語。“家有三年艾”就是指家里邊有三年以上的陳年艾絨或者艾條,這種艾治病效果非常好,很多疾病通過艾灸就能治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