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高清
隨著素質教育的推行,社會各界對于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越來越重視。那么在小學數學課程教學過程中,應如何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是當前眾多教師都在思考的問題。因此,文章主要就培養小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策略進行了探究,望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強化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
在當前小學數學課程教育過程中,由于受到傳統教育思想的影響,很多教師都只是采用傳統“填鴨式”的教學方法開展教學,一味地教授給學生數學知識,而不管學生是否能夠理解,而這樣對于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是極其不利的。
據調查發現,在小學數學課堂中,學生課堂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明顯低于其他學科,而追其根本,主要是由于小學數學知識相對較為抽象、復雜,再加上課堂教學氛圍太過乏味、無趣,所以使得很多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興趣并不高。
在小學數學課程教學中,部分教師只是通過“對不對”“是不是”等沒有啟發性的問題來進行提問。而這不僅無法讓學生進行有效的思考,同時也無法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長此以往,這樣的課堂提問方式便會逐漸轉變為問答模式,從而使得課堂教學方式呆板,無法有效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課堂評價是教師對學生課堂學習情況的總結,它不僅能夠激勵學生主動進行學習活動,同時它還可以通過引導讓學生來了解自身的不足并及時改正。但在實際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有很多教師都是在做無效的評價,如在學生回答對問題時,教師便會對他說“很好”“你真聰明”等,但在回答正確的學生中,有部分學生只是復制了其他同學的答案,甚至有些學生的回答并不全面,教師也給予其表揚,而對于那些真正學習能力強、表現突出的學生,教師也只是以“不錯”“繼續努力”等話語帶過。長此以往,便會直接對學習成績較好的學生造成不良影響。
在小學數學課本中,一些重要的概念知識往往是通過文字的形式表現出來的。雖然這樣便于學生們進行記憶,但是由于小學生們的理解能力有限,所以小學生并不能完全地理解此知識。因此,在教師備課階段,便需要教師在依據數學課本知識的基礎上,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學習能力與理解情況,將這些數學知識點進行簡化設計。但這樣雖然可以幫助理解數學知識點,卻不利于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
小學數學課本內容的編排與其內容的解釋也比較復雜,從而致使學生無法深刻的掌握這一知識點。另外,小學數學課本內容的編排并沒有依照小學生的思維發展的方向與特點,而這在一定程度上,便影響了學生與課本之間的聯系。此外,在小學數學課本中,有一些重點知識的講述太過于復雜,不利于學生理解,同時也不利于培養他們的數學思維。
小學數學課本單元內容的設計與學生的實際認知情況不符。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由于數學課本中的知識點編輯的比較跳躍,往往是一個知識點還沒有講透徹就已經要學習另一個知識點。而這樣不僅無法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同時還會影響學生數學學習的興趣。此外,由于數學單元內容的設計比較跳躍,學生無法掌握,所以便會讓他們產生學習數學太難的想法,進而會影響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從而不利于學生思維的發展以及數學學習能力的提升。
問題是促使學生主動思考的動力,同時也是發展學生思維的關鍵載體。因此,在小學數學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積極借助數學問題來開展教學,以便能夠通過此可以有效活躍數學課堂的教學氣氛,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此外,通過向學生提問,教師可以及時地了解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了解他們的學習狀態,從而在此基礎上可以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策略,進而能夠有效鍛煉他們的思維能力,提高學生對于數學知識學習興趣。
例如,在教學“克與千克”這一內容時,為了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教師便可以借助提問的方式來開展教學活動。如教師可以問學生:大家知道一袋日常食用的鹽上面標注著500 g,那么這袋鹽的重量是多少呢?問題一拋出,便有學生回答:也是500 g。然后教師可以接著問:那么兩袋鹽的重量是多少呢?不一會,便有學生回答:是1000 g。最后教師以引導的方式來讓學生計算出1 kg=1000 g。這樣不僅豐富了數學課堂的教學模式,同時也鍛煉了學生的思維能力,激發了他們對于數學課程的學習興趣。
由于小學生自身具備想象力豐富、學習與模仿能力強的特點,所以他們能夠較快地理解并學習到知識點。但是,因為他們年齡較小,其受知識積累不足、閱歷不夠等情況的影響,致使小學生的思維能力無法得到有效提升。那么為了緩解這一情況,便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借助有效的方法來開展教學活動,以便通過此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此外,由于小學生自身的理解較差,他們對于一些抽象的數學知識難以理解,那么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便可以利用將數學課本中的知識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教學。以便在此基礎上,能夠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促進他們思維能力的發展。
例如,在教學“面積”這一內容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觀察數學課本與課桌的表面,并說出哪一個面比較大,之后通過引導的方式,幫助學生理解面積的含義。然后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讓學生自己估算面積的單位。如小蘭身高132________?一塊黑板的面積是________?一張桌子的面積是135________?以此學生在估算的過程中,便可對面積的含義以及單位換算有一個大致的了解,從而在此過程中可有效鍛煉他們的思維能力,提高他們學習興趣。
在小學數學課程教學過程中,由于學生自身的學習基礎不高,再加上數學課本中的知識相對比較抽象,所以有很多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學習存有抵觸心理。面對這一情況,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便可以將課本中的知識轉化為易于學生理解的教學內容,從而在此基礎上,能夠有效提升小學數學課程的教學效率。當然,在轉化的過程中,教師還需要根據學生的認知情況、思維邏輯等方面進行合理的設計,以便能夠通過生動、有趣的言語將知識教授給學生,進而可有效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提升學生數學學習能力。
例如,在教學“小數的加法與減法”這一內容時,為了提高學生的數學思維,教師便可借助新舊知識相聯系的方式來開展教學。如在學習此章節時,教師可以先帶學生復習整數加減法:小明媽媽去商場買衣服,已知上衣69 元,褲子43 元,帽子16 元,裙子113元,請問小明媽媽買一條裙子和一件上衣共需要花費多少元?小明媽媽帶了200 元夠嗎?還剩多少?由于這是學過的知識,所以學生很快便計算出小明媽媽需要花費182 元,因為182<200,所以夠,且還可剩18元。在計算此題之后,教師可依據原題型將數值換為小數并在讓學生進行計算。這樣不僅可以調動他們學習的主動性,同時還可有效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提高其數學學習能力。
要想有效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便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鼓勵學生大膽猜想,敢于創新。牛頓曾說:“沒有大膽的猜想,就做不出偉大的發現”。因此,在小學數學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便需要改變傳統教學方式,讓學生自己去思考問題。另外,在學生回答問題時,教師不要過于嚴謹,并讓學生積極大膽發言,讓其說出自己的理解與猜想,以便在了解學生實際想法之后,教師可在通過引導來促進其思維的發展。
綜上所述,思維能力對于學生今后的成長與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小學數學是一門思維邏輯比較強的課程,它能夠有效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因此,在實際小學數學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注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并在不斷提高自身教學水平與教學素養的基礎上,通過問題教學、生活教學等有效的教學手段,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他們參與教學活動的積極性與主動性。進而通過此,可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促進他們未來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