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蕾
近年來,我國新課改不斷推進,對于青少年的教育理念不斷發生變革,教學的重點也不再僅限于學生成績的提升,而是更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思維能力、生活能力、創新能力、實踐能力等。傳統常規的課堂教學方式已經難以滿足此需求,生物學是一門與生活關系密切的學科,可體現在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對于學生正確認識身邊的事物和現象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初中教師需注重生物教學的生活化,靈活、大膽地運用生活情境,將教材知識與學生生活充分結合起來,使學生學會在生活中探索生物知識,培養其良好的思維能力、動手能力以及良好的科學探索精神,充分發揮生物學教學對于學生的啟迪意義。
新課程十分注重將學習內容與學生生活相結合,實現生活化課堂教學,用生活內容充實課堂,將教材知識生活化、社會化、實用化。因此,教師教學時不僅需要注重增加學生的知識儲備,更要重視提高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從而給學生的日常生活和長遠發展帶來積極影響。生活情境教學是符合新課改要求的一種教學方式,通過利用生活中常見的事物創建學習情境,能夠提升課堂趣味性,活躍課堂氛圍,也能利用生活經驗予以學生思維上的啟發,能夠吸引學生去探索和發現,其學習效率更高。生活情境教學也是符合學生學習愿望的,初中階段學生正處于身心快速發展階段,也是培養良好學習習慣、思維習慣的重要階段,他們精力旺盛,精力充沛且好動,對于新事物、新知識的接受能力和學習能力強。而生物學中涉及較多復雜的概念、名詞等,單依據教材內容來進行講解,其枯燥性較強,不符合該階段學生的心理特點。采用生活情境教學,則可讓枯燥的課堂活起來,刺激學生的感官,激發其好奇心、探索欲和思維潛力,提高其自學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此外,生物學在初中階段受到的重視度較少,學生的精力主要放在語文、數學、外語等在中考中占比高的學科。要提升生物學教學質量,則更要教師改變枯燥而單調的教學方式,將教學與生活相融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主動去探究生物學知識,從而打破不受重視的困境。
課堂導入是課堂教學中極為重要的一個環節,適宜的課堂導入能夠引導學生的思維,激發其興趣,從而使其順利進入課堂知識學習中。在生物學教學時,教師可靈活運用生活情境導入課堂新知識,吸引學生注意力。可利用學生濃厚的好奇心理,引導其先基于自身生活經驗進行思考,再導入生物學知識,可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創設生活情境時,教師可充分利用聲音、圖像、視頻、實際物品來刺激學生的視覺、聽覺、觸覺、嗅覺等,激活其情感和思維,增加課堂教學效果。
例如,在學習七年級“周圍的生物世界”這一課時,可創建生活情境作為導入,可采取提問的方式,引導學生基于自身生活經驗表達對于生物的理解。如:我們坐在教室里,視野范圍內有哪些東西屬于生物?為什么它們屬于生物呢?引導學生思考和歸納生物的基本特征。教師也可借助多媒體設備營造生活情境,播放各種生活中常見的,又容易被人們所忽略的生物現象。如:播放種子發芽、植物生長、花苞綻放、小雞破殼等現象的延時攝影作品,鼓勵學生積極發言,說說生活中還有哪些常見的生物學現象,隨后順理成章地導入課堂教學內容。通過營造生活情境,能夠讓學生從生物學的角度重新認識生活中常見的事物,激發學生對于生命的求知欲、探索欲,激發學生的內心情感,使其對生物學產生獨特的感悟,由衷地想要尊重生命、熱愛生命、探索生命,培養其生物學學習興趣,使其順著教師的引導積極投入學習中。
生物學屬于理科類學科,其內容具有一定抽象性,知識體系龐大且復雜。初中學生初次接觸生物學知識,尚未形成自己的生物學觀念和系統的學習習慣,這導致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難免會遇到無法理解的問題。而生物學本身是十分貼近于生活的,在生活中,我們食用的食物、看到的景色、遇到的事物中均包含著大量生物學知識,教師需要做的是幫助學生將兩者聯系在一起,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從而降低生物學知識的理解難度,將知識由抽象轉為直觀。在生物學課堂中靈活融入生活情境,也能豐富課堂內容,優化學生的學習體驗。
例如,在講解八年級“動物的行為”這一課時,涉及先天性行為、學習行為、反射行為等知識,教師可借助生活情境幫助學生理解。如,人的先天性行為包括進食、喝水、哭泣、睡覺等,教師可向學生展示一些嬰幼兒進食、喝水、睡覺的圖片、短視頻,讓學生回想一下自己生活中見過的嬰幼兒,是不是從出生起就會進食、喝水、睡覺,沒有哪個是需要去學習才掌握的。然后再讓學生基于這個生活情境進行延展,思考人類還有哪些其他的先天性行為,或是其他動物有哪些先天性行為。采用這樣的方式能夠有效降低動物行為相關知識的理解難度,且只要營造一個情境便能對學生的思維造成啟發,讓其能夠快速聯系到其他類似的生活經驗,做到舉一反三。
在新課改的要求中,初中生物教學需要注重學生在知識、思想、能力三個層面的提升,培養其良好的科學探索精神和能力。因此,在課堂中也需給予學生更多自主探索的機會,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給予他們發揮自身思維能力、想象能力的平臺。教師可利用生活情境設置生物學探索環節,以降低知識探索難度,提升趣味性和實用性,培養學生利用生物學知識解釋生活中常見問題的能力。
例如,學習八年級“遺傳病和優生優育”相關知識時,教師可基于學生生活經驗創設一個生活情境,讓學生進行探索。如:大家有沒有看過《紅樓夢》?其中的人物賈寶玉和林黛玉是什么關系?從遺傳學上來說,他們的婚姻有什么危險?讓學生利用剛學到的遺傳學知識進行探索和討論,幫助學生進一步鞏固知識,使其學會利用生物學知識對生活問題進行思考。又如,學習“顯性基因、隱性基因”相關知識時,也可創建生活情境讓學生進行探索,可以學生自身為例子。如:為什么同學們有的是單眼皮有的是雙眼皮?為什么某某同學的頭發帶著自然卷?為什么有的同學鼻梁很高,有的同學鼻梁很低?讓學生從各自身邊的事例中進行探索,嘗試以生物學知識對這些現象進行重新認識,提升其生物學知識學習效果。
初中生物學知識與學生日常生活聯系十分密切,這也給教師的教學工作帶來一定便利。教師可創設生活情境,讓學生進行實踐訓練,從而培養其動手能力,也讓學生能夠直觀地體會到生物學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形成屬于自身的生物學觀點。重視生活化的實踐訓練,也能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索精神,提升其自主探究的意識與能力,做到知識與能力的同步提升。
例如,在學習八年級“生物的無性生殖”這一課時,教師可創設生活情境讓學生進行實踐訓練任務。可先采用多媒體展示常見的植物營養繁殖方法,包括扦插、嫁接、壓條等,結合生物學知識進行講解,讓學生了解無性生殖知識。然后給學生安排實踐任務,讓每位同學用一個小花盆嘗試植物扦插或是嫁接,利用已掌握的生物學知識進行精心地養護,看最后誰的植物能夠成功存活。同時需要對結果進行分析,用生物的無性生殖知識介紹自己的實踐任務為什么能夠成功,或為什么會失敗。此外,在講解微生物相關知識時,教師也可創設生活情境讓學生進行實踐和探討。如:隔夜的飯菜為什么會有異味?東西在潮濕環境中放久了為什么會發霉?如何做可以避免這些現象,或是延緩這些現象的發生?讓學生嘗試真正地將生物知識應用于生活中,與衣食住行相關聯,讓其充分體會到生物學知識對于社會生活的巨大影響,增加其生活技能。
在新課改要求下,初中生物課堂越來越重視教學活動的豐富性和多樣性。在課堂中不僅需采用教師講解、學生探索等方式,也需要適當融入活動教學,激活學生的多種感官,也能鍛煉其語言表達能力、操作能力、溝通協作能力、獨立思考能力等。教師可適當利用生活情境展開游戲互動,以活躍課堂氛圍,加強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和交流,可采取知識競賽、角色扮演、問題搶答等方式進行。
例如,在學習七年級“血液和血型”這一課時,教師可營造一個在醫院看病的常見生活情境,用多媒體設備播放一張醫院圖片為背景,讓部分學生坐在講臺上扮演醫生,部分學生則扮演就診的患者。教師為“患者”提供一些血常規化驗單,讓他們拿著去考驗“醫生”。“醫生”需要對化驗單的各檢查指標是否正常做出判斷,并說出可能存在的疾病。而“患者”則需要對“醫生”的結論進行評價,教師則負責補充說明。通過這樣貼合日常生活經驗,且具有趣味性的情境教學活動,能夠充分鍛煉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有利于培養其表達能力,提高心理素質。
總而言之,生活情境教學方式十分適用于初中生物學教學中。教師應學會靈活有效地運用生活情境,幫助學生降低知識理解難度,培養學生的生物學興趣,并引導和啟發學生發掘自身思維潛力,積極自主地探索生物學知識,提高課堂教學效果,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