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萍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2017 年版)》提出要通過開展活動型學科課程,推動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的落地和深化。通過進行切實有效的綜合實踐活動開展,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和發展前途出發,幫助高中生形成相應的政治認同,形成科學精神指導生活,并在社會參與中培養法治意識,進一步推動公共參與的實踐落實。因此,作為教師,需培養能夠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已成為當務之急。需利用綜合實踐活動,實現“課程內容活動化”“活動內容課程化”,立足于學生長遠發展,使學生在參與綜合實踐的過程中,通過親自實踐參與,學會自主辨析,落實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
綜合實踐活動是指在教師指導下,由學生自主進行的綜合性學習活動。它是基于學生經驗,密切聯系生活實際,體現對知識綜合應用的學習活動。可細化為社會調查型的體驗性活動(如研究性學習、問卷調查、模擬法庭等)、公益性社區活動(如科普宣傳活動、志愿者活動等)和社會實踐(如學校傳統活動、軍訓等)。綜合實踐活動能從培育政治學科核心素養的需求出發,具有導向性、實踐性、主題性、可操作性、自主性特點,并能從學生個性化特點出發,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創造性,讓學生能在教師的引導下,自主學習、探究、反思,最終推動政治學科核心素養的落實。
教師是教育活動的引導者,教師核心素養直接關系到學生素養落實的情況。當下,雖然教師推進學生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掌握的能力有所提高。但在高考面前,學校不得不更加關注學生的成績提高,相對忽視教師專業發展,從而影響了教師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能力。
以開展綜合實踐活動為背景,教師急需轉變常規的教學方法,進一步拓展自我知識的廣度、深度,綜合運用各種有利的教學資源和手段,指導學生進行形式多樣的實踐活動,提高高中政治課堂的生動性和活潑型,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亦能在此過程中實現教師自我核心素養的提高。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綜合實踐活動的實施能改變傳統枯燥的課堂,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為進一步落實政治學科核心素養提供了可能。在研究過程中,筆者就AB 兩組分別20 人的實驗對象進行了調查,其中A 組在學習《傳統文化的繼承》前,組織學生參與“拗九節”社區送拗九粥的志愿活動,向群眾宣講拗九節的來歷,B 組則是通過導學案進行課前的預習。在授課過程中,A 組同學能夠積極分享活動體驗,對傳統習俗的理解也更為透徹,課堂主體發揮明顯優于B 組同學。課后知識反饋上,A 組同學有18 人獲得滿分,B 組同學僅有10 名同學獲得滿分。由此可見,通過綜合實踐活動能夠實現知識掌握程度的提高與政治學科核心素養內化的雙豐收。
書本知識的更新速度常常跟不上時代的發展速度,這種情況在《經濟生活》中尤為突出。如第六課《在投資理財的選擇》中課本上只提到存款、股票、債券、保險這四種投資方式,對于目前常見的互聯網金融、銀行理財產品等投資方式基本沒有涉及,這會使學生對經濟活動中出現的問題缺乏正確的判斷和認識。通過引導學生設計有關投資理財方面的研究性學習活動,可以幫助學生在主動參與中獲得感悟和體會,將枯燥的理論與鮮活的社會生活結合起來,增強課堂實效性,推動政治學科核心素養的落實。
在高中階段利用綜合實踐活動,提高學生政治學科核心素養,并非漫無目的地自由活動,而應是具有相針對的、指向性,對提高學生核心素養有切實幫助的學習型活動。但在實際推行過程中,還存在許多不足。
綜合實踐活動的開展中,常出現“為了活動而活動”的情況。在高考“指揮棒”下,學校和家長往往更注重學生的分數,忽視學生的全面發展。在課時安排上,往往會壓縮綜合實踐活動的課時,使其最終流于表面形式。與剛開課時候的“如火如荼”相比,后期往往“草草收場”。看似活動流程、環節完備,然而學生核心素養發展幾乎淪為空談。在筆者通過《問卷星》收集的50 名不同學校政治教師反饋中,認為綜合實踐活動流于形式的居然有37 個,占比74%。可見,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去形式化,迫在眉睫。
綜合實踐活動的形式多樣,內涵豐富,但由于教師能力水平的差異,導致其對綜合實踐活動指導過程中出現“有心無力”的現象。我們的調查問卷數據中,60%的受訪老師指導過的綜合實踐活動僅局限于研究性學習、問卷調查、軍訓等,對于其他形式的綜合實踐活動并無了解,從而使學生的選擇面窄,無法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和熱情,造成學生選擇疲勞、被動,阻礙政治學科核心素養的落實。
在高考背景下,學校、家長、教師往往受“應試教育”影響,使教學評價陷入“唯分數論”,這既不利于通過綜合實踐活動落實政治學科核心素養,也是新課改的“攔路虎”。傳統的政治課堂最常見的方法就是背誦和識記,這會磨滅高中生的學習熱情,也讓他們喪失自我求知和探索的能力。“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學學生學習的能力和技巧才是教師工作的重點,只有真正落實綜合實踐活動才能夠提高學生自我探求知識的能力,從而落實政治學科核心素養,讓學生學會從行中學、行中悟、行中得。
由于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的時間不長,短期效果并不直觀,使一些學生在踐行綜合實踐活動過程中還存在認識不足的情況。在一定程度上,政治學科核心素養的落實需要一個長期的發展過程,綜合實踐活動的開展,并不能從短期上達到提高學生的應試能力的目標,因此,一些家長和學生也對綜合實踐活動的開展持似是而非的態度。
此外,評價機制的不完善,也是我們在落實政治學科核心素養方面存在的問題。
在政治學科核心素養落實的過程中,著實存在很多困難,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高中政治必修教材每個單元都配有綜合探究活動,在練習中也常出現類似“設計一次模擬聽證會”“對當地居委會、村委會的工作進行調查”“設計一個合理的投資方案”“嘗試給市長寫一封信,反映公共管理方面的問題”“了解你所在城市的民俗文化”等一系列探究活動。這些活動在以往教學過程中往往被忽視,這對于政治學科核心素養的掌握弊大于利。當前,需要高中政治課教師,充分利用每一次綜合實踐活動,增強學生的政治認同、法治意識等核心素養。例如:在《民主決策:作出最佳選擇》一課中,教師就可以讓學生模擬舉辦一次聽證會,對民主決策的方式和內容進行充分探究,加深對民主決策的理解,幫助學生更好地解決知識性問題,同時也能夠更好地落實政治學科核心素養中公共參與和政治認同。
政治和生活、時政是密切聯系的,借助綜合實踐活動能夠提高高中生參與度,幫助他們從不同角度對社會問題進行分析理解。在交流社會和時政問題上,筆者認為需要有針對性地設計適合的綜合實踐活動,并在活動中進行引導,讓高中生能夠從情感和行動上認同國家方針政策,支持黨和政府的工作,對學生的政治核心素養的落實起到積極推動作用。
以《民主監督:守望共同家園》一課為例,筆者引導學生找出放學期間的交通擁堵問題,指導學生向“市長熱線”反映情況,并綜合分析問題反饋的結果以及后期政府安排交通協管員進行交通疏導的情況。通過這個實踐活動探究,幫助了學生更好地了解民主監督的方式和方法,增強了學生對政府工作的認同,提高了學生公共參與能力。
積極尋求社會資源,利用各方條件適當增加與政治學科核心素養相關的研究性學習、社區活動、社會調查等活動,尋求教育主管部門和家長的支持。作為政治教師,要加強家校聯系,傳遞綜合實踐活動對高中生健康成長的意義: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綜合素質、學科核心素養,還能夠幫助高中生更好地應對新高考的挑戰,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在家校聯動中,形成落實綜合實踐的合力,推動政治學科核心素養的落地。
首先,在評價目標上要轉變評價理念,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取向,實現立德樹人任務為評價目標;其次,在評價方式上應采用多元化方法,不只關注學生成績的提高,更要結合學生個體差異,對比其在價值觀念、協作能力、價值判斷和選擇等方面和活動前后的變化;再次,在評價主體上改變以往教師主導的評價方式,結合學生自評、生生互評、教師評價,形成全方位的評價體系;最后,在評價標準上要以量化細則為依據,學業標準為紐帶,建立長效評價機制,進一步健全政治學科核心素養的評價體系。
總之,通過綜合實踐活動推進政治學科核心素養的落實并非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長期發展的過程,需要我們在實踐中不斷加強探索,尋求具有操作性和現實意義的方法,開拓創新,深入推進政治學科核心素養的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