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金火
我們在進行語言文字或是圖像交流的時候,往往包含著兩種信息,即“語義信息”和“符號信息”。“語義信息”與我們平常所理解的“內容的意義”基本上是一致的,而“符號信息”則大體上與我們所理解的“形式的意義”相近。對于美術作品,人們大都比較注意思考和發掘其傳達的“語義信息”,而對“符號信息”的接受和理解則缺乏明顯的意識。我國著名畫家和美術教育家豐子愷認為:人們在藝術的欣賞上存在著三種感情,即材料感情、形式感情和內容感情。一般而言,材料感情最先發生,而形式感情則是藝術批評家所應具備的,一般人則具有比較強的內容感情。說明一般人觀看美術作品時,首先注意的是內容,而不注意形式。德國大詩人歌德說:“題材人人看得見,內容經過努力可以把握,而形式對大多數人是一個秘密。”可見,人們對“作品形式”或者說對“符號信息”的把握和理解的不足,是一個非常普遍的現象,高中學生也大都如此,這就需要通過“美術鑒賞”的教學來培養學生的審美賞析能力。
一般說來,形式表現內容,形式和內容又反映了背景(抽象作品例外,它可能是“形式即內容”)。美術作品的形式美感不光為了引起人們的視覺興趣和審美享受,對于美術學科所擔負的育人責任而言,美術是我們用來進行美育教學的主要載體。“以美育人”是美術學科不同于其他學科的教育特色。因此,美術教師要從審美的角度來改造學生的情緒和思想,使他們重視美的特征,在心靈深處感受到美,學會發現美、欣賞美;學會運用審美的眼光來認識世界、把握世界;教師還要借助美術所表達出來的內涵意義和人生啟示來進一步教育學生,使他們學會運用審美的態度對待生活,從而豐富精神世界以及提高生活的境界和意趣;培養他們熱愛美術,形成自覺保護人類文化藝術的情感態度,從而實現“以美育人”的美育目標。
學生因作品的圖像美感而引起審美興趣,然后開始進行圖像識讀是審美認知的第一步,符合視覺藝術直觀教學特點。在《美術鑒賞》教學中,教師應該首先通過可見的視覺圖像,引導學生深入識讀題材內容,并結合形式特征,探究背景意義,最后又反過來加深學生對圖像中形式特征的理解,即教師必須引導學生從圖像識讀切入教學并回歸到圖像理解。引導學生通過圖像識讀,學會審美判斷,實現文化理解,學生才算進行了審美學習,美育教學才算有效,才會獲得意義。任何脫離視覺圖像的教學都不屬于美術學科的美育教學。
當然,美術也不只有美的形式。美術之所以有意義,在于它包含著時代和社會的烙印,反映著政治、經濟、社會、科學、宗教、哲學,體現出人們的思想、情感和豐富的想象力、創造力,反映出人們的人生觀、價值觀和宇宙觀,這些都是美術課程可以“以美育人”的價值所在。美育教學的目的,也不只是教會學生欣賞美術中的形式,更要引導他們了解作品采用這些形式的原因和目的,從文化思想的深度和廣度上挖掘作品的內涵和意義,幫助學生獲得準確的審美判斷和深入的文化理解,即重點在于幫助學生了解美術家如何通過某種美的形式來傳達思想和情感、表現內涵和意義。
因此,美術學科的美育教學既要立足于審美,又不能只停留在對作品的形式美感的欣賞,還要尋求審美的意義,挖掘作品的內涵等,即幫助學生了解到美術家是如何通過美術的形式語言來洞察世界、表現世界和傳達自己對世界的反應的,及其所受到的社會背景、藝術背景和個人背景的影響,防止學生對作品的誤讀、誤判和誤解。在實踐教學活動中,教師最好將學生們普遍關注的題材內容、背景意義(即“語義信息”)和作品形式的審美表現關聯起來,引導學生聯系形式美感來識讀內容、挖掘信息、探究意義,使學生既知道“是什么”,又能理解“為什么”,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從而培養學生的美術核心素養。
例如:在湘版高中《美術鑒賞》第二單元第二課《禮儀與教化》中,課文將秦始皇兵馬俑和埃及金字塔這兩個世界上最大和最高的古代帝王陵墓放在一起進行比較教學。在給學生對它們進行基本常識的介紹這一“是什么”之外,更應該引導學生探究清楚“為什么”。即造成這種種藝術表現背后的真正原因是什么:以秦始皇陵墓和埃及金字塔相比較,秦陵體現的是我們中國人自古以來的“事死如生”的理念。因此,秦始皇陵的建造自然是要仿照他生前擁有的一切,把他死后的生活安排好,包括像他生前一樣擁有至高無上的皇權、奢華的宮殿、氣勢浩大的軍隊等等;其次,《荀子·強國》一文說明了秦始皇推行的“法家制度”的嚴酷。如:秦朝夫妻外出告別時常說“失法離令,若死我死”;又如“甚畏有司而順,古之民也”;還有“其百吏肅然,莫不恭儉敦敬,忠義而不楛,古之吏也”等,這說明秦朝的“法家制度”使得上至官吏,下至百姓莫不人人自危,活在壓抑和恐懼之中。以上兩方面決定了兵馬俑“整齊森嚴的排兵布陣和寫實逼真的人物刻畫”的審美特征和藝術風格。
而古埃及人則認為“活著只是短暫的居留,死后才是永久的享受”,他們說,每年尼羅河水泛濫的時候,死者的靈魂就會回來尋找自己的軀體,然后復活過來。這些理念說明了埃及人是個“輕生重死”的民族。正因為如此,古埃及人把金字塔的造型建成像太陽光的放射形狀“三角形”,表達了他們對太陽神的崇拜。為了神化自稱是太陽神之子的法老形象,才要將法老的遺體安放在象征永恒的金字塔中。而且,將金字塔建得像一座山那么高大,使之產生強大的威懾力,用以震懾廣大老百姓,維護法老的絕對統治和權威。
因此,對于高中《美術鑒賞》教學而言,有必要將美術作品中的“形式、內容和背景”有機地結合起來,開展全面而深入的美育教學。這樣才能夠:一、滿足廣大學生的“內容感情”,以及他們對作品中的“語義信息”的興趣;二、發揮美術作為視覺藝術的審美特征,以直觀、生動的作品形式來教育學生,實現“以美育人”的教育目標。
社會背景影響美術家對創作題材和內容的選擇,而內容又決定著美術家采用怎樣的形式來表現。一般情況下,美術家開始進行美術創作時,常是先確定題材內容,然后決定運用什么樣的形式語言、材料、技法來組織和表現;也可能因為對某個美的形式或題材內容的偶然發現,瞬間產生靈感,促使美術家進行美的構思和創作。然而,題材的選擇、內容的確定和形式的運用都受限于當時的社會、歷史和文化背景等客觀因素。如果學生不了解美術的背景,就不知道作者為什么要選擇那些題材內容來創作;他們沒有深入理解作品中的內容,也不會知道作者為什么要采用那樣的藝術形式來表現它。
從形式切入,并對內容、背景進行全面而深入的美育教學,實際上就是從我們直觀看見的作品成果中去追根溯源,運用“逆向思維”方式反過來探究產生它的社會背景、藝術背景和美術家的個人背景等,從而掌握準確的審美判斷,培養正確而深刻的文化理解。這是一個由表及里、逐層深挖、追根究底的哲學思考與探究的過程。
在實際教學活動中,只有從視覺表象切入,引導學生對美術作品及其藝術現象產生的原因做深入的思考和探究,把形式、內容和背景關聯起來,才能夠引導學生探究藝術表象背后的緣由,促使學生從視覺的角度進行深入的圖像識讀和哲學思考。這就要求在具體教學中,教師必須設計一些有價值的問題,以引導學生去辯證地思考和探究,教會他們運用哲學的辯證思維方法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而讓學生帶著教師預設的問題去主動識讀圖像、發現信息、思考內涵、挖掘意義,更能夠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如在湘版高中《美術鑒賞》第一單元第三課《我們怎樣運用自己的眼睛》中,第一部分:“感悟式鑒賞”環節中,在鑒賞齊白石的作品《蛙聲十里出山泉》時,正可以引導學生來思考“詩”和“畫”的辯證關系。提出:詩和畫有何相通之處、詩和畫的表現可否一樣、它們之間又有什么區別等問題。
探究解析:詩句“蛙聲十里出山泉”,其中寫的“山泉”是可以直接畫出來的。學生讀到這句詩,腦中便會浮現出山泉的景象。可見,詩中給我們描寫了一幅可想象的畫面,使詩變得形象可感、具體生動起來,正所謂“詩中有畫”。詩中唯有“十里蛙聲”不能直觀地畫出來。齊白石畫出青蛙的孩子“小蝌蚪”的形態,巧妙地用它們來暗示出青蛙媽媽從遠處傳來的“十里蛙聲”,以“實境”暗示出“虛境”。給人以豐富的想象空間,意境深遠,可謂“畫中有詩”。但“詩”和“畫”仍有區別。詩中說的“蛙聲”從十里開外隨著泉水傳來,這不能在畫中表現出來。畫家只能去暗示它,在畫面的空間里暗示著時間感覺。可見,詩更能表現情緒的感受。而詩雖境界深遠,卻不如畫的直觀美感,“詩”“畫”各有它的表現力和表現范圍。
教師借助一件美術作品或一個藝術現象,引導學生探討一些問題,開展一次有意義的審美教學。使學生接受一種美感,明白一個道理,提高一點認識,獲得一些感悟,萌生一個思想,受到一點啟迪等,讓學生在體悟藝術的美妙的過程中,理解審美表象和美術知識背后更深層的思想內涵和背景意義,這正是我們引導學生進行深度的哲學思考的目的;也是美術學科“以美育人”的教育初衷。
我們在進行“美術鑒賞”教學和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之時,不僅要教會學生能夠欣賞作品中的形式美感,更要通過這些了解作品的題材內容,理解作品在背景中的內涵意義,這樣才能培養學生的“圖像識讀、審美判斷、文化理解”等美術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