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雅達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明確指出“幼兒園教育應關注個別差異,促進每個幼兒富有個性的發展”。《指南》中也指出,健康是指人在身體、心理和社會適應方面的良好狀態。良好的個性品質是促進幼兒身心健康重要的心理因素,良好的個性品質是影響幼兒身心、智能及日后學習生活工作向健康積極方向發展的重要心理因素。發展個性、促進每個幼兒個性發展已成為當代幼兒教育的重要目標。幼兒時期是人的個性開始形成的重要時期,為適應時代要求及幼兒自身發展,對幼兒進行勞動教育,促使幼兒良好個性品質得以發展是當務之急。
馬克思說過:“人創造環境,同樣,環境也創造人?!眲撛煲粋€充分體驗、感受、欣賞的勞動環境,有利于幼兒良好個性的培養。幼兒園通過感性的勞動環境訴說勞動美德,讓幼兒在勞動過程、勞動收獲、勞動成果的呈現中,感受勞動美、發現勞動美、創造勞動美。另外,幼兒園還必須為幼兒提供一個勞動實踐的環境,通過環境,讓幼兒熱情積極地投入勞動實踐之中,體驗勞動帶來的快樂和收獲。例如:我們可以在幼兒園規劃一塊“種植地”,讓幼兒園班班有地種,人人能參與,在“種植地”中除了讓幼兒去觀察所種植蔬菜的生長情況外,我們致力于將每一小塊小菜園成為培養幼兒養成愛勞動的好習慣的重要場所。在春、秋季,各班教師組織幼兒一起討論適合本季節播種的種子,以及制定相應的管理計劃,如采用值日生制度、做好觀察、澆水、除草、捉蟲、收獲等管理的具體工作。孩子們在種植過程中,經常會捕捉“情節”,樂在其中:他們會驚喜小菜地種子的萌芽、花的顏色、果子的形狀;他們會趣聊小菜地的故事;他們會探討種子到果實過程帶來的小歡喜……孩子們在討論、交往、互幫互助的種植過程中感受到與同伴們合作、分享愉悅以及勞動帶來的快樂。自然角是大自然的縮影。又如,我園在每個班級的走廊均創設一個自然角,并充分利用身邊自然資源,因地制宜地創設獨具特色的多彩的自然角,在創設自然角的過程中,師幼共同收集與布置種養容器,班級老師組織幼兒與家長一起收集雨鞋、洗衣液瓶、輪胎、草帽等各種種植容器,并指導幼兒在容器上進行彩繪、剪貼等裝飾,為了讓班級飼養的小動物有個美麗、溫暖的“家”,孩子們個個開心、主動參與制作、裝飾,并把小動物請進“家”,在日常輪流照料小動物,和小動物嬉戲玩耍,親切訴說“小秘密”。種植地、自然角、飼養區成了孩子們每天主動報到的地方,因為在里面有許多有趣的故事……因此,作為幼教工作者,在注重幼兒園物質環境創設時,更應重視幼兒的心理環境創設,讓幼兒玩中學,學中樂,愉悅身心。
游戲是幼兒園基本的活動方式,通過游戲活動來增強幼兒勞動體驗,這是幼兒園對幼兒開展勞動教育的必然選擇。同時,游戲也為幼兒良好個性的培養搭建了平臺,我們通過開展各種游戲活動,讓幼兒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再現勞動情景,體驗勞動帶來的樂趣,在游戲中培養幼兒勤勞勇敢的好品質。如小班幼兒最喜愛玩“娃娃家”游戲,在游戲中,幼兒們會嘗試模仿家人打掃衛生、炒菜煮飯、收拾餐具等勞動的情境;“開汽車”游戲中司機擦玻璃、掃車板;中班角色游戲“鱘浦海鮮超市”中,小老板運用泥塑、剪紙、擺盤等手工技能制作“海蠣煎”,售貨員盡情地“叫賣”;大班幼兒在“碼頭作業區”模仿鱘浦農民挖海蠣、捕魚勞作;在“鱘浦服裝店”設計、剪裁服裝,刺繡、裝飾簪花圍等等,呈現出一派熱情高昂的勞動景象。
木工坊是我園樂美游戲中的一項內容,擁有獨立的空間、真實的場景、真實的工具,這些“真實”吸引了多數幼兒報名參與,但是,剛進入木工坊初期階段,一些話語總在老師們耳邊圍繞:我怕敲到手,我鋸不動,我的眼鏡不舒服,我的手好酸,膠槍會不會燙到手……辦法總比困難多,為保證游戲順利開展,在大帶小中,中班和大班的孩子一一結對,大班能干的孩子擔任講解和協助操作,那些遇到困難,想半途而廢的幼兒在同伴的幫助下,勇敢邁出了第一步后,幼兒在木工游戲中的自護意識和能力也逐漸得以提升,他們在敲敲打打中修好了桌椅,構建了木制“海陸空”游戲城。孩子們在游戲體驗中領會了勤勞創造成果,勇敢戰勝困難,只有學會勇敢地面對困難,才能使自己更好地成長,達到自己的目標,走向成功。
民間有句俗語:“樹大自然直”,這恰恰反映了如今家長在教育子女時的態度。這種包攬孩子一切的教育方式,讓孩子徹底喪失了獨立意識。只要有大人在身邊,他們就不會想要自己做事情,當孩子獨自一人時,則會常常出岔子,而且出現問題之后還是要向大人求救。時間久了,不僅孩子的基本自理能力受到影響,而且孩子打心眼兒里就沒有“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意識了。當這種心理意識建立起來之后,再想糾正孩子的行為習慣,培養他們的獨立性就非常難了。我總認為,用“我一定行”激勵長大的孩子,能力肯定遠遠超過背著“我不行”包袱長大的孩子,因此,在幼兒園一日生活活動中開展勞動教育,對培養幼兒獨立自信的品質有良好的促進作用。
生活活動包括來園、盥洗、喝水、進餐、入廁、睡眠、離園等常規性活動。這些活動在時間、內容、組織方式進行方面每天變化不大,多數人認為生活活動僅是保育工作,其實它對幼兒的身心發展起著重要作用,更蘊含著珍貴的勞動價值,是幼兒園培養幼兒生活自理能力及勞動習慣的重要途徑。如:幼兒來園時根據各個年齡段特點,讓幼兒以打鉤、寫號數、簽名等不同方式進行簽到;開展班級值日生制度,值日生活動內容包括照顧自然角、管理玩具、整理圖書、分發點心和餐具、整理桌椅、洗手帕、整理戶外玩具等等;點心環節,讓每位幼兒輪流分發點心,自己洗杯盤、午餐后自己整理餐桌、每月的自助餐分組一起布置餐桌、分發餐具和食品、收拾整理;幼兒獨立入睡、獨立整理床鋪;離園時獨立整理好自己的座位等等。當孩子在活動中退卻、遇到困難,或者做事有頭無尾,想放棄時,我們應該采取榜樣示范、耐心鼓勵的做法如:小班的孩子起床穿衣不懂得扣扣子,坐著哭,我們可以耐心地先為孩子講解示范扣扣子的方法,鼓勵孩子嘗試先自己動手扣一粒,孩子勇于嘗試即使第一次沒有成功,我們還是要言行鼓勵他,讓他萌發自己想學的欲望,從而引領他走向成功,在成功的基礎上樹立自信。日常生活中勞動教育對于幼兒自理能力和服務意識的培養,幼兒不僅鍛煉了動手能力,掌握了勞動技能,獨立自信的品質也隨之形成,他們確信:我一定能行、我會自己動手做、我會成功的、我真棒,從而有助于幼兒從小相信自己是強者,用堅韌不拔的意志去奮斗,長大后懂得努力爭取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
陳鶴琴先生說過:“大自然,大社會是活教材?!弊鳛橛捉坦ぷ髡邞浞掷梅N植活動這一優勢來引導幼兒在大自然中學習、游戲,促進幼兒各方面成長。幼兒園種植園地一直以來都是幼兒園在創設教育環境時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為了讓幼兒在園體驗田園生活,回歸自然,同時也讓幼兒體驗勞動收獲的快樂,我園認真考察,合理布局,規劃管理種植園地,并將種植園地作為對幼兒開展勞動教育的重要陣地。幼兒將照顧、觀察種植區成為每天的常規習慣,有了幼兒們的細心管理、大膽探索和勞動付出,幼兒園的種植區越發呈現出生機活力,這讓參與其中的幼兒直觀感受到勞動帶來的生命力及勞動結果。
中班的幼兒經常在小區、菜市場、超市看到蘑菇,平時還能吃到好吃營養的蘑菇,隨著班級主題活動“蘑菇的世界”開展,孩子們對蘑菇產生了極大的興趣,有的孩子提出想在種植區種植蘑菇,但是“蘑菇要怎樣種植呢?”“我看到農民伯伯給蘑菇造房子”“蘑菇需要每天澆水嗎?”“菌棒是什么?有什么作用?”等等一連串的疑問促使幼兒一步步地開展“蘑菇探秘”行動,在調查、觀察、討論、實踐以及不斷地解決問題過程中,孩子們逐漸探索出合適的種植方法:“用黑膜把蘑菇密不透風地圍起來當房子”“一包包的菌棒就有蘑菇的種子”“用紙巾包住菌棒,將菌棒開個小口,就可以給蘑菇噴水”……孩子們通過自己的探索行動成功地種植了蘑菇,并且通過自己的觀察看到了蘑菇的成長。我們深切地感到幼兒時有能力的學習者,看到了種植過程中大膽探索、樂于嘗試的孩子,也看到了沉浸其中、積極互動的孩子。
對人才素養的要求不僅需要健康的體魄、高尚的理想、堅定的信念,豐富的知識,更需要有健全的心態和人格。生活就是學校,勞動就是學習。在幼兒園對幼兒進行勞動教育,能讓幼兒在勞動中掌握勞動技能,開拓幼兒的視野,培養幼兒熱愛勞動的習慣,促進幼兒良好個性品質發展,更讓幼兒成為具有時代精神的人,學會生存,學會生活,從而讓孩子得到終生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