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 軼
(武警四川總隊新聞文化工作站 四川 成都 610000)
紀錄片好比是一本記錄了社會群像的相冊,它見證這個時代所發生的令人心神動蕩的大國大事,也記錄那些感人肺腑的平民小事。非物質文化遺產,既是對國家民族文化精髓和記憶的傳承,也是提升中華民族軟實力的重要支撐[1]。然而,受多種因素的影響,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正在逐漸消失。紀錄片的創作,一方面可通過影像方式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直觀記錄,最大限度保護一些以口手傳承為主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另一方面,以現代人樂于接受、樂于欣賞的營銷方式,傳達有關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內容,讓更多人接受、欣賞這些文化瑰寶,起到宣傳和保護的作用。
有關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民族紀錄片創作,第一要素就是如何基于客觀事實,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深入而全面的表達。民族紀錄片創作的敘事角度可從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民族特色、創作工藝、工藝品、表演場所等方面進行切入;也就是說,需要對拍攝對象進行充分調查與分析,進而準確地抓住這一藝術的獨特元素與精髓[2]。在紀錄片的啟蒙時期,無論是巴贊的紀實美學、維爾托夫的“電影眼睛派”、真實電影、直接電影,還是格里爾遜和弗拉哈迪的紀錄片創作,雖各自對電影紀實性主張略有不同,但他們的創作都在盡量對事物保持客觀、原生態的呈現方式,力圖讓觀眾感受到被紀錄事物原汁原味的美。這些作品的切入角度能吸引到觀眾,通過一定的藝術創作使作品主題或內涵引發人們共鳴。
無數優秀紀錄片作品向我們證明,正是這種還原且平實的拍攝手法與犀利的切入角度,使觀眾不自覺地沉浸在美的體驗之中。因此,在保留非物質文化遺產真實美的同時,要注意紀錄片所要傳達的不僅是單純的藝術創作,更是對其背后的題材、風土人情、文化淵源等內容進行深度挖掘;在理性傳達其內容的同時,要讓觀眾感受到其感性的內涵與價值。
在明確了紀錄片的敘事角度之后,需要構建清晰的創作敘事線索,便于有序地鋪開敘事,抓住創作中想要表達的重點。一般來說,有關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名著紀錄片創作,需要相關人物對這些傳統藝術進行表現,主要敘事者通常就是這項非遺的傳承人,紀錄片內容則大多是通過非遺傳承人的日常生活、藝術創作、與非遺之間的淵源以及周邊人事物來開展。值得注意的是,一些紀錄片創作將敘事主線放在了傳承人身上,以至于風格過于偏向人物專題片,而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本身的表達欠缺力度。
因此,創作團隊要擺正非遺傳承人在紀錄片創作中的敘事地位,始終明確傳承人在其中擔當的角色。這樣既能保證敘事線索重點明晰,又能通過富有人情味的敘事,將觀眾帶入文化與人之間的密切關系,使觀眾更容易產生興趣和認同感。比如在紀錄昆曲、京劇、黃梅調、越劇等傳統戲劇時,非遺傳承人在其中起著穿針引線的重要作用;通過他們的表演,可讓觀眾直觀地看到這一古老曲藝藝術在行、色、音等方面的獨特魅力。
基于影像處理手法的特殊性,對于時間與空間的表現有著“歷時性”和“共時性”的特點。因此,非物質文化遺產類民族紀錄片創作應在敘事結構上嘗試新突破,通過對歷史與當下時空的交錯,表現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化淵源與可貴性,并通過歷史與真實的交融,以交錯的敘事結構增添紀錄片創作內容的深度與廣度。比如,對于剪紙這一題材的展現,從縱向時間維度來看,可以從古時剪紙的由來開始敘事,通過歷史文獻、影視資料等內容,表現有關剪紙技藝的文化魅力與歷史淵源,實現從古到今的時間跨度;從橫向空間維度來看,可根據同一時間、不同區域的有差異性的剪紙技法,來表現地域、風土人情等元素對剪紙技藝的影響,從而從時間和空間兩個角度來展示剪紙技藝的前世今生。這樣,通過時空結構的設計,可增加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意義,讓內容表達更加完整充分。
有關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紀錄片創作,還需使影片的敘事結構符合內容的基調,即整體基調節奏的快慢應與內容、情感等內容緊密結合。比如在表現一些手工制作工藝時,可通過長鏡頭、快鏡頭、慢鏡頭等方式調節剪輯節奏,使敘述表現有快有慢、動靜相宜;在非遺傳承人講述與非遺的故事時,可適當放緩整體的剪輯節奏,讓基調慢下來,使情感表述更為飽滿連貫。
《舌尖上的中國》《我在故宮修博物》《了不起的匠人》等紀錄片的大受好評,刷新了許多人對紀錄片枯燥乏味的認知。這是因為這些紀錄片創作在強調事物客觀真相的同時,強化了創作中對細節和情感氛圍的追求。在紀錄片創作中,正如鐘大年先生所言,細節就好比是藝術作品的血肉,是傳情達意的有力方式。
在《指尖上的傳承》中,講述了傳承人鄒英姿對蘇繡進行傳承與創新的故事,為表現蘇繡的精巧與色澤上的特別,制作團隊拍攝了蘇繡的新舊染線工藝。一方面是傳統手藝人使用植物進行染色,鏡頭對植物的顏色、絲線材質、陽光下顏色的變化進行了捕捉;另一方面是現代手藝人嘗試現代技術進行染色。鏡頭捕捉了電子稱、燒杯、試管、溫度計等現代產物的使用,與傳統的制作方式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既完成了時空上的跨度,又表達了傳承與創新這一主題。這種細節表現,不僅可以客觀反映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當代的革新與變化,也能夠展現一代代非遺傳承人的獨特創作個性,從而對紀錄片的主題進行更深層次的挖掘。
非物質文化遺產凝結了各民族的歷史記憶與智慧結晶,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有效形式,就是以現代的眼光和手段對其進行新的構建,讓非物質文化遺產重回大眾視野,走進千家萬戶的生活中。所以,有關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民族紀錄片創作,媒體人應針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所表現的民族特色、創作特性、文化內涵、藝術價值等內容,采取適宜的影像敘述方式引導公眾感受非遺藝術的魅力和文化精髓,讓中華文化的民族瑰寶和獨特技藝留下精彩的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