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 毅
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在政府的主導下,全國各地已開展了兩輪地方志編纂工作。當今修志,不僅存史資政育人,更是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要手段和系統工程,責任重大,使命光榮。修志如此重要,然而編纂出一部質量上乘、傳載千秋的精品佳志也十分不易,必須堅持和遵從志書的編纂原則、明確志書的義理與體例、采取科學的資料搜集方法、組建專業性的修志人才團隊等。
編纂地方志自古有之,但不同的時代有著不同要求。今天編纂的是社會主義的方志,只能用新的觀點、新的方法、新的材料編寫,因而必須堅持實事求是原則、思想性原則、科學性原則、詳略得當原則。
實事求是是唯物辯證法的精髓,是我黨政治生活的一條根本總則,也是地方志編纂的基本原則。志書編纂中能否客觀、公正地記述歷史與現狀,決定著志書質量的優劣,也是修志者職業素養的具體反映。方志編纂就是要把符合歷史真相、忠于事實、反映事物發展規律的資料遴選出來,再進行系統的組織編排和撰寫。實事求是說起來簡單,但真正實踐起來十分不易。志書編纂涉及方方面面、各行各業,牽涉的人和事量大面廣。志書不僅記述行業成果成效和正面經驗,也記載反面失敗和教訓,在權勢、利益、情義面前能不能秉筆直書、公正客觀,是對修志者職業素養和道德品質的重大考驗。一定程度上講,史德較史更為重要,因為客觀真實是修志最根本的要求,其他都是建立在此基礎上的,“穢史者所以自穢,謗書者所以自謗”說的就是這個道理。不穢史、不謗書的唯一辦法就是事實求是,實事求是的關鍵在于要有一種不畏權勢、剛正不阿、富貴不淫的精神和態度。無所畏懼、有膽有識,不受蠱惑、不受威逼,方可為修志者。
志書的思想性就是志書內容所表現出來的政治傾向和社會意義,體現在主觀思想和客觀思想兩方面。主觀思想是指編纂者的主觀意圖在修志工作中的具體表現,即對各種歷史與現實資料的隱含看法和評價;客觀思想是指志書所顯示的社會意義和價值,兩者密不可分。社會主義新時期編修的新方志,一是要堅持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二是不能有損黨和國家的利益、泄露國家機密,不利于民族團結和祖國統一的記述一定要刪去,涉及此類題目必須記述的要慎之又慎并反復推敲校對;三是志書的編纂要形成樸實、嚴謹、科學的記述文風,避免工作匯報式的“政治化”傾向和“學術著作化”傾向,不能出現赤裸裸的政治宣傳和說教,只能將主旨思想隱現其中,也不能夸飾、評議,說空話、虛話。
志書的科學性表現在內容和形式兩方面。從內容上看,志屬信史,所記內容必須準確、全面、翔實,每件事、每個人、每個數字都應當準確無誤。當然,僅僅要求事實的真實可靠是不夠的,更為重要的是必須選擇能夠反映本質的事實材料,從而客觀真實地反映歷史,不能把個別的非本質的現象作為歷史材料,以偏概全,顛倒是非。內容的科學性還表現在述而不論、寓論于述的特殊手法上。這要求廣大修志工作者必須熟練掌握語言文字表達技巧,正確使用判斷和表述事物形態、數量、性質的言詞,巧妙地隱現自己的觀點和看法。
從形式上講,志書的科學性表現為“橫分門類,縱述始末,事以類從”的特殊手法上。修志中一定要嚴格區分各類事物的性質,嚴格遵從科學分類的原則,不宜面面俱到,而應抓住主線,突出主流。具體來說,就是要把握行業資源、行業管理、行業建設、行業服務等行政管理服務性工作和行業發展成果成就的屬性特征,合理劃分門類,擬定篇目大綱,努力做到“事以類從、物以類聚”。不宜逐年、流水賬似地羅列資料,而應該縱述事物的演變過程和行業的興衰起伏。
地方志是資料性著述,是一地地情的綜合全面反映,記述內容涉及各行各業、方方面面。一是行業內容上體現詳略。不同行業的記述要突出行業本身的特征,抓住重點、分清主次,抓大放小、去同存異,在“詳”與“略”上下功夫[1]。對于能反映行業實力和發展成就的工程、項目及成果需詳細記述,行業內發展較慢或不突出的領域應略寫,甚至不寫。也就是說,達到國內首創國內領先、國際先進甚至領先的行業研究成果進行重點記述,泛泛的大篇幅的文字性描述應略去,略“共性”,抓“特性”。二是銜接上注意詳略。1949年以來,黨和國家已組織開展了兩輪全國性地方志編纂工作。第一輪全國性編志工作,編纂時限上啟事物發端,下至上世紀80年代末,為社會主義新編通志;第二輪起始于2010年前后,記述時限大致為1990年至2010年,是為續志或修志。第二輪地方志編纂要注意與一輪志書內容的對接,第一輪志書歷史沿革、行政區劃、自然地理、自然資源、風土習慣等方面有詳細記載,第二輪修志記述時限內變化微小的可以略寫,變化大的應與第一輪志書的下限銜接對應。
志書質量決定修志成敗,要編纂一部質量上乘的精品佳志,除了要堅持以上原則,還必須把握好志書的義理和體例,作好審查和校對。
志書義理就是志書凡例,廣義上包括志書的定義、性質、范圍、內容、內涵、指導思想和修志目標,狹義上指志書的宗旨和目的[2]。志書義理意在強調志書的政治作用。古之修志,統治階級通過編志來“正人心、敦風尚、明正誼、垂治規。究興衰之由、陳利弊之要,補救時政之闕失、研求民生之枯榮”[3],當然,更主要的是鼓吹封建君臣民思想,維護自身統治。當今修志,除了存史資政教化,更是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服務當代、有益后世的千秋大業,這是修志的根本宗旨。
志書確定了義理,明確了修志思想和宗旨,接下來就要確定志書編纂的具體方法與步驟,這就是體例。體例就是方志內容的具體表現形式,包括體裁、結構和章法。體裁上,地方志的記述采取了志、述、記、傳、圖、表、錄,以志為主的記述方式,很好地展現了所要記述的內容。志書結構就是志書內容編寫的組織架構,主要有篇章節目體、條目體和編年體三類。第一類最常用,陜西省志專業志的記述既是如此;條目體采用者很少,第一輪的《鄭州市志》采用此結構。編年體一般在《大事記》的記述中較常采用,如《陜西省志·大事記》。
資料是地方志編纂的基礎。資料的來源主要是檔案、圖書、報刊、省志專業志、省級單位稿件、獲獎項目資料、統計資料、口碑資料、實物資料等。
一是檔案資料的搜集。檔案是人們從事各種社會活動的原始憑證和有效記錄,其可靠性和真實性非常高,遠超其他文獻資料,也是編史修志最基本的素材。然而,檔案卷宗雖可信度極高,但并不是說其記載完全準確無誤。個別資料在具體評價、說法或數據填寫、錄入上仍存在一些不妥甚至謬誤之處,這就需要修志者洞幽燭微,發現問題,查找并利用已有資料進行改正和勘誤。修志中,編纂人員應充分挖掘資料線索,積極主動與有關單位、部門進行溝通對接,努力獲其理解和許可,查找復印所需檔案卷宗,積累修志的原始素材。
二是圖書報刊的搜集。圖書報刊一般具有較強的專業性、學術性和權威性,是修志中不可或缺的資料來源之一。修志者可以充分利用本地各級各類圖書館、省市情報研究部門海量的文獻資源,查閱復印相關專業期刊、圖書文獻、地方信息等,整理編輯后以備入志之用。
三是獲獎項目成果的搜集。修志中,獲獎項目成果是反映行業發展、行業成就最為直接、最具說服力的材料,修志者應該通過各種渠道、使用各種方法,廣泛搜集本行業本領域內的項目獲獎成果,以展現行業的發展和進步。
四是統計資料的搜集。統計資料是修志工作必不可少的,許多問題的描述、分析、證明、比較等都需要以統計資料為依據,才能使問題說得更為充分、更加精準。所以,在搜集資料時應當千方百計搜集不同時期、各個行業、諸多方面的統計資料。
五是有關行業單位資料稿件的獲取。修志中,應注意對本行業相關單位部門、中央駐地方單位資料的搜集。這是難度最大的一部分,編纂人員需經過不厭其煩的溝通聯系、座談交流、樣稿示例、拜訪指導等方式,在確定各單位撰稿人的基礎上,完成資料搜集與組稿工作。這部分資料對于豐富志書內容、展現行業發展全貌十分重要,修志中應引起足夠的重視。
以上是資料搜集的一些方法。搜集資料僅僅是資料工作的第一步,要把涉及各個領域、方方面面甚至雜亂無章的資料進行檢查、核審、整理、登記分類、排架、妥善保存,便于后續使用,才是資料工作的關鍵,也是最易被忽視的地方。結合實踐,修志中建立檔案室對資料核審整理和分門別類的保存至關重要,有利于高效使用資料開展修志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