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 穎
以安徽本地的茶文化資源為依托,因地制宜進行合理與有效開發,是發展安徽地區茶文化產業的主要開發思路。我們應看到,現階段安徽省茶文化開發方面仍停留在最初階段,典型成功案例不多,而且安徽地區茶文化旅游開發工作也存在很多問題。雖有相關經驗作為支撐,但資金、人才均不足。因此,在做好茶文化保護的前提下,既要針對不同茶區的特色,又要因地制宜,合理對安徽各地的茶文化旅游資源進行開發研究和推廣。
我國的茶文化歷史悠久,資源類型豐富,在非物質文化層次上就可以分為多個方面,如茶俗、茶禮、茶道、茶事語言等[1]。安徽的茶文化從唐代開始興起,在明清時期的古徽州地區達到鼎盛。這些獨具特色的茶文化資源在安徽的民風民俗中有自己的發展,安徽的“洗三禮”就是一個代表。在物質茶文化資源方面,則更加異彩紛呈。從大處著眼,我國的名茶往往和名勝相關,保存至今的人文和生態景觀都是寶貴的資源。安徽自古就是茶葉產地,及至近代,由于徽商的興盛,其茶文化愈加繁榮。安徽茶文化凝聚了徽商文化、桐城學派文化的深厚文化內涵,茶文化底蘊深厚。雖然安徽現有茶文化資源豐富,在茶文化產業的開發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績,但開發的總體水平不足,仍需不斷擴大開發面和加大開發力度。鑒于這樣的現狀,安徽茶文化旅游資源開發就必須走產業化道路,只有實現產業化,才能改變當前經營分散、整體實力薄弱的現狀。
1.自然優勢
第一,安徽的產茶區多位于山區,這些地方空氣清新,氣候適宜,物產豐富。也正是由于這些特質,才能養育出這么多優質的茶業品種。第二,種質資源豐富,能夠實現集群效應。安徽優越地理環境為茶樹成長創造出優越的環境,茶樹在繁衍中不斷改良,茶品種資源日趨優秀。
2.文化優勢
徽茶蘊涵著厚重的文化。安徽的產茶歷史可以上溯到東漢獻帝在位時,及至明清,安徽的茶業隨著地方文化(桐城文化等)開始日漸繁榮起來,徽商也為徽茶發展作出了貢獻。以安徽黃山為例,黃山為古徽州府所在,其下所轄祁門、歙縣、屯溪、太平縣、休寧縣等地都有各自的優質名茶,也以茶為基礎形成了特色茶文化。
3.政策優勢
安徽是一個旅游資源大省,為落實茶產業和旅游資源振興計劃,政府提供了財政、稅收等優惠政策,將頂層設計和產業引導相結合,促進安徽地區茶文化旅游資源的開發。
茶文化的研究和開發缺乏專業人才和團隊,多局限于表面或某一個方面,這也許就是茶文化遲遲得不到開發的原因。此外,與茶文相關的周邊開發研制滯后。茶文化旅游相關產品,即茶文化旅游線路的開發,也包括旅游活動中茶文化旅游項目的設計、開發,茶文化相關創意產品、旅游紀念品的開發等。從現狀看,安徽對茶文化旅游產品的開發比較滯后,缺乏創意,未能形成產業鏈,嚴重影響了茶文化旅游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下文筆者將從安徽地區現有茶文化開發入手,簡單說明適合該地區資源開發的幾種類型的大概思路。
產茶區大多風景秀麗、空氣清新,適合游玩,茶鄉文化旅游可以優越的自然環境為依托,開展民俗活動和茶事活動,將親近自然與體驗茶文化相結合,形成一種較為普遍的觀光旅游模式。安徽特別適合茶鄉旅游開發。以黃山地區為例,該地區不僅有秀麗山川,也有古色古香的徽式建筑,自然風光搭配人文景觀,給茶鄉旅游文化定好了水墨風的色調。在這一旅游項目開發中加入體驗式的茶類采摘、加工的互動項目,讓旅游者親身觀摩、體驗茶業傳統茶業制作的工藝流程,必定會使其有更深入的體驗。同時搭配對茶俗、茶道、茶禮的展示、體驗活動,則會更加吸引消費者的注意力,必然會帶動茶制品、茶具等配套產品的銷售。
安徽茶文化的藝術主要有茶歌、茶燈和茶戲三種歌舞表現形式。有文字記載的最早的茶歌形式始于唐代,通過歌詠的形式傳唱歷史、歌頌愛情、傳播茶業知識;茶燈和茶戲則是載歌載舞的表演形式,以口耳相傳的模式流傳下來。這些藝術形式呈現的茶文化資源雖然非常珍貴,卻沒得到重視,因此,茶文化旅游資源的開發中應當重視對茶歌、茶戲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將其同現代茶文化產業融合,進行創新和改革,使其能夠在茶文化資源的開發中發光發熱。
博物館是收藏文化、記錄文化的重要窗口,茶業博物館就是這樣一個載體。
近些年,安徽各地陸續建立了不同性質的茶葉博物館。安徽茶之都于2015年在安徽省合肥市建成,該館展示了全國上千種茶品,并通過書畫、植物和奇石搭配徽派家具、裝修展示徽州茶文化。2007年,祁門茶歷史文化陳列館建成開放。2008年,以黃山茂名的老品牌謝裕大為主打的謝裕大茶葉博物館開幕。該館依托黃山毛峰和謝裕大茶莊這兩大優質品牌,以徽派建筑形式坐落于黃山市徽州區。2009年,黃山市又一座茶文化館——徽州茶院建成。該館主要以展示、弘揚茶文化為目的。通過這種形式,向游客展示黃山地區的茶產業和茶藝,并為游客和茶迷提供品味和交流的平臺。
茶文化資源包括物質文化資源和精神文化資源,除了實物展示,也應重視精神文化建設,如以茶文化藝術節為載體,以藝術節的形式吸引游客,擴大影響力,促進地區茶文化產業的發展。以安徽石臺縣為例,石臺縣每年都會舉辦以茶葉或者茶旅游為主題的大型文化藝術節,藝術節中重點突出茶葉、特色茶產品、鄉村茶文化旅游等主導品牌,還與地方黃梅戲劇團聯合進行演出,舉辦旅游風光攝影展,展現石臺的風土人情和自然風光。作為特殊的藝術節,它以茶文化的形式吸引游客,并將茶文化旅游業與當地獨特的文化產業相結合,將成為開發安徽茶文化旅游資源的新思路和新方向。
安徽茶文化旅游業是政府、企業和茶農共同努力的產物,但若想茶文化旅游業能夠長期發展,應當從安徽的實際出發,不斷進行改革創新。旅游業最忌諱的就是千篇一律和千年一景,因此,應及時做好市場調研,了解游客需求,對市場進行準確的區分定位。只有不斷創新旅游產品、添加新的茶文化元素,才能夠為客戶提供高水平的產品。對于安徽茶文化旅游資源更好地發展、整合資源更好地進行推廣,可以采取以下策略進行推廣。
雖然安徽名茶眾多,但部分茶種的知名度仍不大,因此,應將“徽茶”作為一個整體,由政府牽頭在宣傳徽州文化、徽商精神的同時,將徽茶的品質、歷史、傳承進行嵌入。同時,應加強正面宣傳,如以專題片或系列片的形式,“展示徽茶的各個優質品種,以及老字號品牌,打造徽茶群體形象”[2]。
茶業產業的職能管理部門以及茶文化相關的職能管理部門應當踏實履行職能,為徽茶產業和徽茶文化資源的開發提供各方面的配套支持,對產茶區實習統一管理、統一開發,積極申請茶葉相關省級非遺等。
產業發展不可能完全依靠政府的支持,市場的產物必須遵循市場規則,因此,只有實現產業化發展,才能實現茶文化的最優開發。在政府的引導下,企業不能只關注于商品本身,更應當重視茶文化資源,引導企業走向產品、文化協同開發的道路。
定期開展以茶文化為主題的活動,如茶文化藝術節,通過對茶俗、茶禮的講解演示進行相應的競賽;以吟誦茶文化古詩古文、創作新作品的文學聯誼等活動吸引中外茶文化愛好者來此學習、懷舊、游玩,讓開發商看到商機前來投資。通過主動宣傳的形式,吸引游客以及旅游開發企業的注意力,從而更好的開發徽茶文化[3]。
徽州文化、徽商精神甚至是秀麗山川都是優秀的旅游資源,因此,在旅游產品宣傳、旅游線路設計時都應將這些資源有機結合,“通過主題線路,將自然風光和茶園風情、歷史名勝有機組合,使得徽州文化成為茶文化旅游、徽州旅游、自然風光體驗的主色調、大背景”[4]。以安徽省望江縣為例,望江縣以桃花聞名,該地以地域文化為依托,將九華山的佛教文化與徽州民居文化和茶文化相結合,對地方旅游業進行開發,同時開發一系列旅游產品,多方面并舉,對旅游資源進行開發。在開發的過程中,不僅注重保持傳統的特色工藝,與實際結合隨時調整產品開發結構,與高校合作,保持創新性,加強了產品的研發能力的同時還給當地旅游資源的開發注入了活力。在開發過程中,不僅要保持傳統特色,也要加強創新,結合實際情況進行開發。同時,與高校合作,為周邊產品研發注入活力。
安徽有多種多樣在全國知名的茶葉,與之相關的茶文化也豐富多元。茶文化更多的是與人民相關的民俗文化,安徽茶文化旅游資源的開發和研究雖然在自然和文化和政策上有明顯的優勢,但存在人才匱乏、旅游產品開發落后等諸多弊端。因此,開發和研究安徽茶文化旅游資源需要以避免風險為前提,因地制宜對癥下藥促進安徽茶文化長久有效發展。在開展茶鄉文化旅游、茶歌舞表演、茶葉博物館展覽、茶文化藝術節等活動時要充分發揮組合模式的作用,將多種形式的文化活動組合起來,同時延長旅游產業鏈,帶動相關產品的發展。在進行旅游區項目開發、旅游區基礎設施建設時,應避免省內各茶區的同質化,避免重復性旅游項目和體驗的出現。
歷史的厚重賦予了茶文化豐富而精彩的內涵,因此,茶文化資源的開發應立足于安徽厚重的傳統文化,將繼承優秀傳統文化和開發茶文化相結合。只有扎根于文化的土壤之中,安徽茶文化旅游才能獲得更加長遠的發展,不至于在發展過程中因為缺少內涵而被時代所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