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景剛
傳統文化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存在載體,如果沒有傳統文化,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就如無水之源、無木之本。但是,傳統文化由于其自身的缺點和不足很難承擔起文化自信的大任,必須借助科學的理論作為指導。因此,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結合起來,賦予傳統文化科學內涵與時代要求,是形成高度文化自信與文化自覺的基礎和前提。
傳統文化科學化的過程與馬克思主義民族化、大眾化的過程,兩者不可分割。一方面是傳統文化科學化的過程,即賦予傳統文化以馬克思主義原理、觀點和方法的過程。我國傳統文化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傳統文字,它是中國文化存在的形式和見證。我國的文字源遠流長、博大精深,這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能夠存在和被廣大人民群眾所接受的重要條件。馬克思主義不是我們傳統的理論,而是源于西方的一種科學的理論體系,但是它的基本原理和精髓能夠被我國古漢語生動地表達出來,足以表明中國傳統文化的強大。另一方面就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存在方式表現為民族化和大眾化:民族化就是運用中華民族和人民大眾所喜聞樂見的方式來表達,要體現出民族氣派和民族風格;大眾化就是將晦澀難懂的理論轉變為百姓話語被普通大眾所接受和認可,人們自覺地運用其指導自己的實踐活動。通過這兩個方面賦予傳統文化科學的內涵,形成文化自信的基礎。
與時俱進是馬克思主義重要的理論品質。賦予傳統文化以時代特點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情況相結合的必要條件。傳統文化的時代要求主要體現在當代化和創新化。當前我們要實現全面“小康社會”,“小康”一詞就是在不同的歷史條件下,古人與今人對未來社會發展的一種憧憬。然而,“小康”一詞的古今含義還是有所差異的。中國共產黨賦予了其新內涵,今天的“小康”“一帶一路”“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國夢”不是傳統空想式的社會發展,而是人們對現實美好生活的追求,它不僅僅表現在物質方面,更重要的表現在精神方面。在新時代,隨著馬克思主義與我國具體的國情相結合,我們對于美好生活以及精神文化的需求已經表現得十分強烈。新時代文化發展不僅已經成為我國社會發展的重要戰略,而且表現出一種國際化的趨勢。中國話語、中國觀念、中國主張等具有當代特色的傳統文化和觀念不僅受到國人的青睞,在國際舞臺上也展現出不同的色彩,得到各個國家的理解和認可。這對于提高我國的國際地位、樹立勇于擔當的大國形象以及文化自信的形成意義重大。
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具體的實踐相結合所形成的文化主要是指與中國的革命實踐、建設實踐以及改革實踐所形成的物質產品以及精神產品的總和,具體表現為新民主主義文化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二者相互聯系,即前者是后者的基礎,后者是前者的深化與發展。正是在這兩種文化互動的過程中文化自信逐漸生成。雖然兩者生成時面臨的社會環境不同,但是二者都體現了文化自信。
1.革命文化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在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指導下,黨領導人民群眾取得革命的勝利。這些革命勝利的經驗與啟示提供了中國革命強勁的動力,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革命文化。然而,革命文化的形成與發展都有自己深厚的理論淵源。實事求是、獨立自主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內在表現,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毛澤東同志在研究中國具體實際的基礎上創造性地提出“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這不僅是一種革命道路,更是一種實事求是、獨立自主的革命文化的體現。從此,新民主主義革命文化成為中華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為中國社會主義建設與改革時期文化自信的形成起著重要的鋪墊作用。
2.革命精神
我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勤勞勇敢、艱苦奮斗的國家,具有舍生取義革命精神的基因。在近代表現尤為突出。從歷史的角度看,中國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但同時也是一部具有不怕犧牲精神的奮斗史。面對帝國主義的入侵,中國人民群眾的反抗一刻也沒有停止。尤其是在“五四運動”以后,馬克思列寧主義開始在中國廣泛傳播。馬克思主義是一個實事求是、追求真理的科學理論體系,它在黑暗中為中國革命指明了前進的方向。在其指導下,黨領導人民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形成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以及在社會主義建設、改革時期的大慶精神、兩彈一星精神及航天精神等,這些革命精神為文化自信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
1.鄧小平理論關于文化建設和改革的論述
鄧小平提出了以“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為核心的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理論[1],指出要一手抓物質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物質文明為基礎,精神文明是根本。鄧小平還提出,每個民族的文化各有所長,我們要充分地吸收古今中外的一切優秀文化和文明成果來為我們所用。在鄧小平看來,文化發展必須堅持正確方向,這個方向就是堅持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文化發展的最終目的是為廣大的人民服務和為社會主義服務。只有堅持這樣的方向和目的才能夠引導社會不斷向前發展,才會促進社會主義建設。同時,也應該堅持批判地吸收世界上一切符合我國國情的先進文化,這是文化自信開始形成的標志。
2.“三個代表”中關于文化建設和改革的論述
“三個代表”中“我們黨要始終代表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集中反映出江澤民對于文化建設的高度重視[2]。江澤民還強調了關于加強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現代化建設不僅要重視物質文明,還必須發揮精神文明的作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不僅僅是物質上面的提升,更重要的精神上需要有所保障。兩者相輔相成,不可分割,單純的發展某一方面,都不利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叭齻€代表”重要思想對于文化建設的探索是文化自信的初步發展。
3.科學發展觀關于文化建設與改革的論述
科學發展觀是以胡錦濤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的重大戰略思想,是圍繞發展問題所提出的一系列理論思想,重新審視之前我國社會發展過程中的不足,并提出可持續發展的要求。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高度概括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關系。人是文化的人,文化是人的產物,人的發展本身就是文化的發展,而文化的發展能夠更好地促進人的發展。所以,在當代要實現文化自信,應該堅持以人為本的文化發展理念,同時激發全民文化創造活力,推動文化創新發展。這些對文化建設的探索,是文化自信的進一步發展。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3]。它是新時代文化建設的根本指南。中國興,其實就是文化興,中國強最終就表現為文化強,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的過程也就是形成文化自信的過程。
意識形態問題從根本上來說還是屬于文化的范疇,但是又高于文化。意識形態不僅關乎旗幟、道路、國家政治安全,而且還決定文化前進的方向[4]。隨著當今科學技術與互聯網的普及與發展,全球一體化程度不斷加深,社會上各種社會思潮交互作用,貫穿改革發展的全過程,在網絡意識形態中表現得尤為突出。馬克思主義雖然是我國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但是世界發展的趨勢并沒有得到根本改變;全球范圍內長期存在政治經濟方面的基本態勢難以在短期內得到根本改變;另外,由于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時間相對較短,仍然受到各種非主流社會思潮的影響。
因此,樹立高度的文化自信,必須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的意識形態。讓全體人民樹立統一的理想信念、價值理念、道德觀念,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的指導地位不動搖?,F在我國正處于形成高度文化自信的關鍵時刻,而文化自信正是源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并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中創新發展。因此,必須掌握意識形態的領導權。
首先,文化自信對于一個民族國家文化安全和發展具有十分關鍵的作用。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文化自信是最基礎、最廣泛的自信,還強調了文化自信在新時代的重要性。在一定意義上說,道路、制度、理論自信本身就是一種文化自信。我們有自信談文化自信,一是因為我國是一個具有五千年文化底蘊的文明古國,并不缺乏文化,尤其是優秀的傳統文化,這是我們文化自信的基礎;二是在革命時期,我們團結一致建立新中國的過程中又形成了百折不撓、不怕犧牲的革命文化和革命精神,建立了社會主義國家,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三是在改革開放之后我們形成了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這些都是文化自信的表現。今天我們推動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是為了充分展現我們的文化自信。
其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一個國家發展的穩定器[5],它對于文化自信形成具有引領作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文化自信所達到的目標導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三個層面(國家、社會、公民)的實現過程也就是文化自信全面提升的過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我國社會主義文化的集中體現,它對于文化自信的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當代我國要實現文化自信,就要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時代新人。文化自信不能急功近利,我們需要從當下出發、從長遠出發,不能只是仰望天空,更要做到腳踏實地。讓每個社會成員都對本民族文化強烈認同,使本民族文化能夠表現出更強的感染力和號召力。
最后,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文化創作導向作為文化自信源泉。人民群眾是社會財富的創造者,只要人民有信心,文化發展才會有自信。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黨和人民在新的歷史階段指明方向,是建設社會主義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行動指南。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建設過程也就是文化自信的生成過程。所以,我們必須堅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建設具有特色文化的行動指南,這不僅是實現中國夢的內在要求,也是實現中華民族高度自信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