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跨文化交際的認識誤區(qū)及其糾錯
——兼談中外同類事例的文化差異

2020-01-02 12:38:58
文化學刊 2020年2期
關鍵詞:跨文化文化

袁 柳 梁 潮

進行跨文化交際活動的能力,是涉外人員(包括外事專職人員、涉外業(yè)務人員、出國人員、海外留學生以及漢語國際教育專業(yè)學生等)應當具備的素質和技能,而認清跨文化交際的障礙,則是培養(yǎng)和提升跨文化交際意識的第一步。不同文化語境的人們所造成的妨礙溝通順暢進行的因素,形成跨文化交際的障礙。胡文仲在《跨文化交際學概論》一書中認為,跨文化交際的心理障礙歸根到底來源于認識誤區(qū)(偏見),這是最突出的一種心理障礙[1]。

在任何一個族群文化中,都存在適合一切人類的根本性的要素,都有一定的內容和形式是公共與普同的,比如帶有共同性和普適性的生活規(guī)律,每天進餐的習慣,以被保暖的傳統,以衣遮羞的風俗,以馬以車作為代步和生產工具,還有繪畫、詩歌、音樂和舞蹈等藝術形式,游戲和節(jié)慶等娛樂活動,等等。由此可見,南方北方,道術也似,東海西海,心理攸同,各種各樣的族群文化之間均有貌異心同而且心同理同之處。也就是說,如果從哲學層面上進行最高的概括和總結,確實可以采用一種進行通則解釋的準則,去概括各種族群文化之間具有普遍意義的東西。

然而,必須指出的是,普同性是存在的,同樣,差異性也是存在的。轉換另外一個視域,從比較研究的角度去觀察,就會發(fā)現不同的族群文化之間的差異還是非常大的。不妨以傳統住宅的小院子為例,外國人多喜歡種花卉,而華人則多種瓜果蔬菜。“洋人種花,唐人種瓜”這樣一種文化現象的背后,完全是由于不同的文化傳統習慣使然,必須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無論一概“以外觀中”,還是一律“以中觀外”,一味地進行籠統的解釋,都是不切合具體實際、抓不住要領的。

一、跨文化交際中容易出現誤會的手勢語

每一個族群都有不同于其他族群的心理結構、思維方式、價值觀念、道德標準、審美情趣和行為習慣等,有的民族的表情、軀體動作(包括手勢語)所表達的意思有其自身的含義,有獨特的內涵。比如許多民族通常習慣以搖頭表示否定,但也有的民族以此表示肯定。“OK”這個英語單詞表示“事情的狀態(tài)可以接受”“好的”“行”“不錯”“承認”等,它早已深入美國人的日常生活之中,得到公眾的廣泛接受和認可,成為世界上普及率最高的單詞,在聯合國根本不用翻譯,每個人都懂得它的意思。但是,也有不少的國家和地區(qū),“OK”這一手勢語卻代表完全不一樣的含義,日本人覺得“OK”的手勢像一枚錢幣的樣子,用它代表“金錢”。在法國和比利時,這個手勢代表自己“不贊成”,表示“零”,“毫無價值”,說某一件事“不值一提”,別人是“一文不值的廢物”。突尼斯、土耳其、馬耳他、希臘以及意大利的撒丁島,這個手勢語的意思是惡毒的、污穢的,用來罵人。在巴西它是粗俗下流的,類似于“吻我的屁股”的意思。在俄羅斯,“OK”這一手勢語言的意思是說“你是同性戀”。這些國家的寓意與美國的寓意相比較,內涵完全不一樣,帶有不文明、不禮貌的成分。

豎起大拇指這一手勢語言,在中國表示“完全正確”“非常出色”“為你點贊”“蓋了帽了”“頂呱呱”“了不起”“干得好”“真能干”“真棒”“絕了”“妙”等意思。在深受英語文化影響的美國、澳大利亞、新西蘭、南非,它除了表示“沒問題”“不錯”“好”的意思以外,還是企圖搭便車的旅行者專用的手勢禮儀,他們往往以此動作向往來車輛的司機示意攔車,希望借風搭便車。但是,如果換成不同的國家,風俗習慣便會明顯不同。在伊朗和伊拉克,豎起大拇指這個手勢,千萬不能隨便亂用,因為它是向別人挑釁的動作。在澳大利亞這一手勢語顯示罵人的意思。在希臘以大拇指向前的動作表示說“你吃飽了撐的”。在非洲西部、俄羅斯、撒丁島,用這個示意動作叫人“滾蛋”。

V字形手勢分為正面與反面兩種。V字手勢的正面以手心對外,手背對自己。這一習慣性手勢語最早起源于歐洲,拉丁語的“勝利”及其后來的英語、法語“勝利”的第一個字母都是V,隨著歷史的遷移,V字手勢的正面逐漸演變成表情達意的體態(tài)語言,流行開來,成為一種廣泛用于人際交往的手勢語。它在英國、愛爾蘭、美國、澳大利亞、新西蘭、南非表示“成功”“勝利”,有的還表示“和平”,表示數字“二”。而V字手勢的反面(即以手心對內,手背向外,豎起并張開食指與中指)則是表達負面的信息,是粗野之舉。在愛爾蘭、新西蘭和澳大利亞,V字手勢的反面是說臟話罵人的肢體語言,是辱罵對方(操)的意思。在希臘此手勢是不禮貌的身體語言,是侮辱、藐視對方的粗暴動作,表示對方是魔鬼、邪惡之人。

豎手掌的手勢,即掌心對外,五指并攏直立這個動作早已為大家所熟悉,在中國這個手勢很常見,用于叫人停車。然而,在希臘這個手語動作卻充滿惡意,傳遞的信號是叫人“去死吧”。美國人經常使用這樣一個手勢,雙手伸開,掌心向下,五指張開,以這個示意動作叫大家“安靜”,叫人們“稍安勿躁”。不過,在希臘這個手勢卻是“吃屎”的意思。在韓國不能伸出一個手指頭指人,如果想要指對方,要伸出手掌,掌心向上,對著對方。如果想要招呼對方過來,手心要向下。英美人習慣用彎曲食指的動作示意,反復勾起食指招呼別人“過來”“到這兒來”。可是,在菲律賓這個手勢是專門用來叫狗的,要是用來招呼人的話,就有可能受罰,甚至被拘捕進監(jiān)獄。

古今中外,人們都使用手或手臂所顯示出來的動作示意,用手做姿勢來傳播信息,或指點想表示的東西。手的構形、位置、移動和朝向這四種參量所構成的某種特定手勢,有其專門的動作規(guī)定,有標志性的動作區(qū)別,分別形成各種不同的專用手勢,成為通過手勢操作的交流方式,即手勢語表達系統代替口語進行人際傳播。有些時候有些場合,手勢語用動作傳遞信號,是更加簡捷高效的表情達意的手段,為日常生活提供更多樣更簡明更方便的傳播方式,大家彼此都可以理解,在肢體語言中占據重要的地位。由此看來,一方面,人類具有很多普同之處,然而,另一方面,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族群,人與人之間對彼此行為的反應及其溝通的模式又存在著明顯的差異,比如情思互動的習慣、手勢互動的方式就不太一樣,因此,必須注意正確認知,加以區(qū)別對待,以免陷入誤區(qū)。

二、跨文化交際中容易引起誤會的花卉鳥獸符號

與前述文化事例相似的還有很多,層見疊出,舉不勝舉。日本與中國不僅都屬于佛教文化圈,而且還同屬于漢字文化圈,但是,日本對待荷花的文化心態(tài)與漢字文化圈的其他國家全然不同。

佛教最早發(fā)源于印度境內,慢慢興盛起來,并逐漸流傳到不丹、斯里蘭卡、新加坡、泰國、柬埔寨、老撾、緬甸、越南、中國、朝鮮、日本、蒙古、西伯利亞,成為世界性的宗教。時過境遷,佛教在印度國內走向沒落以后,世界佛教的中心遷移到中國。佛教注重人德行的修煉與內心的覺悟,尋求宇宙與生命的真諦,以超越痛苦和生死,爭取徹底解脫,由此成為中國人的宗教信仰,并長期同儒家和道家的思想相互融合,最終形成中華民族儒釋道三大主流文化,深入社會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各個領域,對整個漢字文化圈的哲學、文化、藝術、社會風俗習慣等方面產生了重大深遠的影響。

荷花被視為佛祖誕生的象征,是圣潔吉祥之物,是佛教的圣花,佛祖、阿彌陀佛和觀音菩薩的神像都是蓮臺(由荷花花瓣組成的座基)坐像。荷花(圖案)是佛教的標志,是印度與越南的國花,在中國、印度、泰國、埃及等國評價很高。荷花精神還體現了漢字文化圈傳統的心理模式。荷花有紅、紫、白等花色,在生存環(huán)境中出淤泥而不染,其生長習性葉繁密而不冗,開花的風采濯清漣而不妖,外延既圓潤又梗直,而內涵則融會貫通,象征亭亭玉立的精神風貌,清新純潔的品質,幽香淡雅的神韻。荷花文化滲透到經濟、農業(yè)、醫(yī)藥、飲食、建筑、文藝、工藝等領域,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

日本與中國雖然同文同種,是同屬于漢字文化圈的國家,但是,日本人的傳統觀念卻不喜歡荷花,認為綠色代表不吉利的東西,荷花是妖花和喪花,象征死亡,只有祭奠、葬禮才用,非常忌諱。

再來看一下,中日的菊花和另外一些國家的菊花,有明顯不同的文化遭遇。菊花原產中國(現已遍及世界各地),適應性好,喜涼耐寒,萌發(fā)力強,生長旺盛,在中國農歷九月初九重陽節(jié)前后開花,因為諧音久久,象征吉祥、長久、長壽之意,形成松菊永存之喻,所以有重陽節(jié)賞菊和飲菊花酒的習俗。菊花在深秋時節(jié)開放,順應時間秩序和生命節(jié)律,具備耐清寒傲風霜的堅貞習性,柔和幽靜隱逸的品質,疏散恬淡素雅的風采,仿佛是人格的象征和品行的隱喻,被譽為花中四君子(梅蘭菊竹)之一,屈原、陶潛等古代詩哲都留下詠菊的千古名句。菊花花瓣繁多,生命力旺盛,蘊含多子多孫多福,家族長久興旺之意。除此之外,菊花在寒秋冷風中一花獨放,隱含幽香,仿佛具有驅邪的神秘力量,帶有追悼逝者的哀挽寓意,用來做祭祖法事的供花,葬禮或掃墓(墳前)的獻花。

和中華民族一樣,大和民族對待菊花的文化觀念和生活態(tài)度基本相似。美國文化人類學家本尼迪克特有一部著作名為《菊花與刀》,專門對日本文化與民族性格進行深入而獨到的剖析,將菊花視為日本人的文化象征。在日本,天皇被視為萬世一系的“現人神”,超乎宗教之上的崇拜對象,民眾的精神領袖,國民整體的象征。日本皇室以菊花為高貴花卉,將菊紋圖案印在車輿、家具、用具與服飾上,成為皇家家徽與皇室象征,所以,日本的王朝也稱為菊花王朝,日本政府以菊花紋章作為國家的徽章、印章[2],國家最高勛章菊花大綬章的標志,國家貨幣的圖紋,日本護照封面的標識。與此相應,日本國民也非常推崇菊花,都有愛菊的優(yōu)雅習慣,以之作為寄托情思的重要媒介。日本人信奉自己出生那個月的誕生花,十月的誕生花是菊花,象征高尙、貞潔、誠實、雅致和愛的意思[3]。日本盆景極富大和民族特色,菊花盆栽成為和式園藝的核心。

但是也必須看到,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國家,對待菊花的文化態(tài)度是有明顯差異的。和中日迥然不同,在意大利與拉美國家那里,菊花根本沒有這么豐富而美好的文化內涵,往往被視為妖花,僅僅用于靈前和墓地。

蝙蝠作為一種文化象征符號,在不同的國家,也有類似的跨文化差異的遭遇。蝙蝠長有翼膜,具備飛行功能,在世界上的分布范圍非常廣。在中國蝙蝠的“蝠”與“福”同音,因此普遍受到推崇。蝙蝠和壽桃、石榴加在一起,象征“多福”“多壽”“多子”之意。蝙蝠加上萬字一塊構成“福壽萬代”的吉祥圖案,同桂花一道形成“福添貴子”的祝愿圖案,與梅花鹿、壽桃、喜鵲匯集起來共同組成“福祿壽禧”的恭喜圖案。正如魯迅先生所說:“蝙蝠雖然也是夜飛的動物,但在中國的名譽卻還算好的……大半倒在他的名目,和‘福’字同音……實在就靠著名字起得好。還有,是中國人本來愿意自己能飛的,也設想過別的東西都能飛。道士要羽化,皇帝想飛升,有情的愿作比翼鳥兒,受苦的恨不得插翅飛去……青蚨飛來,則眉眼莞爾……雖然不能夠做,卻能夠想,所以見了老鼠似的東西生著翅子,倒也并不詫異,有名的文人還要收為詩料,謅出什么……佳句來。”[4]因此,從古至今,蝙蝠的形象經常出現在工藝美術品和生活用品上。蝙蝠在中國的名譽是正面的積極的,具有如意幸福的寓意。

但是,魯迅還說,西方人“不喜歡蝙蝠。推源禍始,我想,恐怕是應該歸罪于伊索的”寓言[5]。“人們對于夜里出來的動物,總不免有些討厭他,大約因為他偏不睡覺……在昏夜的沉睡或‘微行’中,怕他會窺見什么秘密罷。”[6]由于蝙蝠的西文名字原意是輕佻的老鼠,再加上其貌不揚,又有白晝潛伏黑夜游蕩的生活習性,像幽靈一樣,讓人感到陰森恐怖,所以,在西方蝙蝠的文化意象是負面的。

還有一個比較典型的例子,鶴的文化意義在中日韓顯然是良性的美好的,可是,它的文化形象在歐洲卻成了反面的丑惡的。鶴生活于沼澤等濕地,或平原的水濱,全身白色或灰色,屬于長壽禽類,古代譽為仙禽。關于仙鶴(即丹頂鶴)中國傳統文化有“鶴發(fā)童顏”(白發(fā)如同鶴之羽毛)之喻,用以贊譽健康老人,以“鶴首”“鶴算”“鶴齡”“鶴壽”作為祝愿長壽之辭。仙鶴同神龜一道被譽為長壽之王,有“龜鶴延年”的吉祥之辭。在道教觀念中,道教先人大多以仙鶴為坐騎,仙人騎鶴騰云駕霧的形象、眾仙拱手仰望壽星駕鶴遨游天空的畫面經常呈現,并由仙人駕鶴升天的寓意拓展延伸,以“駕鶴西歸”“駕鶴成仙”比喻某人已經下世,形成對逝世的婉轉說法,表示對死者的尊敬。仙鶴雌雄相依為命,忠貞不二,風度翩翩,仙風道骨,仿佛有君子的精神風采,故將行為舉止飄逸、修身養(yǎng)性的賢達稱為“鶴鳴之士”。仙鶴卓卓立于鳥群,翹首盼望,象征士人儀表出眾,才華超群。仙鶴在中國被譽為祥瑞靈鳥,其傳統地位僅次于鳳凰。在中國、日本與韓國的文化觀念中,以鶴發(fā)松姿的意象,形容年事已高卻仍非常健康的老人,詩人畫家經常將仙鶴與蒼松描繪在同一個畫面里,寓意“鶴壽松齡”“松鶴長春”,隱喻延年益壽。總之,仙鶴比喻吉祥壽康,是自由飛翔和幸福的象征。

然而,在歐洲尤其是英國和法國的文化觀念中,鶴卻是不祥的鳥類,隱含淫婦、蠢漢之意。2010、2011這兩年,中國影星范冰冰應邀出席戛納國際電影節(jié),活躍在宛如星光大道的紅地毯上,以龍袍裝、仙鶴裝的古典形象高調亮相,用驚艷的民族文化象征符號吸引眼球,成為全場的關注點,不過,也引起很多人質疑,尤其是她穿的仙鶴裝在歐洲引發(fā)爭議。對此,范冰冰坦誠表明自己對民族服飾的文化態(tài)度,她說:仙鶴文化是中華民族歷史的傳統產物,我是一個地地道道的中國人,我穿中國人的傳統服飾,究竟應該怎么樣來定義,按理說完全由我們中國人自己說了算,不用去管外國人怎么看。

不過,筆者認為,面對不同的場合和環(huán)境,穿著打扮應該相應不同,這樣才能更加符合實際,適合溝通,互相交流。如果僅僅是我們國內自己舉辦的文藝活動,完全可以大張旗鼓地提倡中華民族傳統和文化特色,但是,如果是出境去參加外國舉辦的國際性文藝活動,那么,在堅持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同時,還要有多元共處的跨文化意識,和而不同的國際胸懷,要充分尊重其他國家民眾的文化心理,照顧其他族群的審美趣味,正如中國古語所云“入鄉(xiāng)隨俗”“到什么山唱什么歌”。面對這一類跨語言跨國家交際的情況,必須要有跨文化的觀念。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族群,自然會有不同的價值觀念和風俗習慣,比如認知情感、自我感覺、信息傳遞與行為互動等各個方面。跨文化交際行為的符號象征包括語言、表情、身姿、服飾及其人際交往中雙方之間的距離習慣等,這些都是必須注意的跨文化交際的細節(jié)。

三、跨文化交際中容易變成誤會的人情禮節(jié)方式

不同的民族文化系統具有不同的生活方式,衣食住行等生活方式是民族性最明顯的標志,具體表現在一系列日常活動之中。無論是東方人,還是西方人,在跨文化適應的過程中,首要的任務就是入境隨俗,考驗其對所僑居國家的生活方式的適應情況。

西方民間代表團(遠道而來的客人)到中國訪問,中方接待者(盡地主之誼的主人)問他們用餐吃什么,他們一般都會按照自己的表達習慣明確坦陳自己的想法,想吃西餐就說想吃西餐,想吃中餐就說想吃中餐,開誠相見,表達真心實意。如果換位來打比方,中國民間代表團去訪問西方國家,一般不會主動和明確地提出用餐要求,生怕無意中會給西方接待者(主人)制造難題。當西方接待者詢問來自中國的客人打算吃中餐還是希望吃西餐時,中國人往往客氣地回答“客隨主便”“都可以啊”“都沒問題”“你們準備了什么我們就吃什么”“你們怎么方便我們就吃什么”“你們哪樣方便就哪樣吧”“隨你們便”“你們方便就好”“你們隨便安排就行啦”。中國人去西方,覺得客隨主便是尊重主人的行為,是客氣禮貌的行為。可是,對于西方接待者而言,聽到這樣的答復會莫名其妙,一下子變得根本摸不著頭腦,不知所措。如果西方接待者進一步問中國人“各位晚餐想喝點什么酒”,只要中方代表團團長一開口說想喝啤酒,其他中國人往往都會跟著說想喝啤酒,一般不會再有人說想喝紅酒或其他酒。在國外的時候中國人都入境隨俗,不愿意單獨公開提出自己個人的要求。

中國人約別人(包括西方人)一起吃飯,往往意味著要請客,落座伊始,首先是為客人點菜點酒,喝酒的過程中,不是如何關注喝酒本身的自我感覺,也不關注客人喝酒的自我感受,一次又一次地與客人碰杯,不停地向客人勸酒,最后還搶著為客人買單。中國人和別人喝酒,往往通過酒精麻醉彼此,放松雙方的神經,降低心理防御,說一些正常狀態(tài)下不方便說的話,做一些正常狀態(tài)下不方便做的事,最好能夠一醉方休,能夠和對方喝到異常痛快和淋漓盡致,喝出熟悉感,喝出親切感,拉近相互之間的心理距離,為日后辦事和合作的時候留下先入為主的好感,預留比較深的印象。然而,如果在西方這樣請人吃飯和喝酒,是不會受到歡迎的。西方人請客吃飯或喝酒都比較隨性和任意,開心就行,高興就好,主人一般不強求客人多喝酒,想吃多少就吃多少,能喝多少就喝多少。西方人喝酒只關注人內(自身)的感受和心情,自己喝自己的感覺,自己喝自己的體驗。西方人因為自己的人內需求而喝酒,因自己的感覺而陶醉,因自己的心情而喝醉,沒有中國的飯局酒桌那么復雜的應酬動機,那么微妙的交際效應。

雖然都屬于同一個文化圈,然而日本、韓國和中國在思想框架和社會習俗規(guī)范方面存在著比較大的差異。即使是同屬于東亞文化圈這個地域范圍之內,中日韓三國的具體情況也需具體看待。中日韓三國由于不同的自然地理條件而形成的習尚產生了不同的“風”,不同的社會人文環(huán)境而形成的習尚產生了不同的“俗”。風俗作為一種行為規(guī)則,在儀式與禮節(jié)等方面,制約著人們的行為習慣,并使這種規(guī)矩長期延續(xù)下去。

中韓兩國的送禮習俗存在著明顯的不同,韓國人接受禮物后一般需要回饋,如今很多韓國人在禮尚往來的時候,已經不愿意弄成彼此之間的贈品攀比或者人情負擔,所以往往不選擇贈送較貴的禮物。韓國人之間普通的交際應酬,比較常用的禮物有洗發(fā)水、沐浴露、卷筒紙、香皂等。尤其是親友喬遷新居的時候,贈送香皂能夠寓意新生活好像肥皂泡一樣,潤滑細膩,干凈舒適。比喻好日子如同卷筒紙一樣,一節(jié)連著一節(jié),一卷接著一卷,源源不斷。筆者在韓國讀博的三年時間里,所收到的韓國朋友的禮物中一共有八次是香皂。韓國人贈送或接受禮物,仍舊保留著東亞文化圈傳統禮儀的習慣做法,要用雙手遞接,不能當著客人的面打開包裝察看禮物,如果是送現金,還要將錢裝在信封里面,隱含著東亞人的含蓄。酒是送給男人的好禮物,但是不能送給女人,除非事先聲明是送給她的先生的。不過,如今韓國人已深受西方禮儀文化的影響,親朋好友之間,也會當面打開包裝,察看和欣賞對方贈送的禮物。

韓國的可耕地面積比較有限,水果等農產品的價格比較高,在日常送禮的時候,梨是一種比較上檔次的禮物。此外,韓國人覺得送手表送鐘是比較有品位的禮物,有美好的寓意,比喻時時刻刻想念你,分分秒秒陪伴你。韓國人舉辦婚禮時,新郎新娘喜歡用雨傘作為禮物回贈給客人,象征為你遮風擋雨,關心你陪護你。但是,如果換成中國,這三樣東西絕對不能作為禮物贈送給別人,因為“梨”“傘”“送鐘”的諧音是分離的“離”、散伙的“散”、送終的“終”。筆者在韓國讀博的時候,在韓國大學中文系旁聽課程,韓國的中文教授特意提醒學生注意,中國人送禮千萬不能使用這些物品。

韓國屬于東亞文化傳統,重男輕女的觀念比較根深蒂固,男主人出門時,妻子要服侍男人穿外套,一同外出時還要讓男人先走。不過,現在韓國人已經深受西方文明的影響,在現代禮儀方面向西方學習,明顯有所改善。韓國留學生曾經和筆者聊天,專門談到當代中韓女性禮儀文化細節(jié)上的差異。韓國留學生說:“中國的學校里,很多年輕的女教師來上課時,一點也不化妝,素面朝天,穿得比較隨意,韓國很少出現這種現象。”筆者在韓國讀博的時候同樣也發(fā)現,現在韓國女性的職業(yè)規(guī)范和禮儀意識比較強,認為職業(yè)女性應該化妝,穿著正裝上班,覺得這是一種禮儀風度與職業(yè)精神的表現。與此相應,有的韓國留學生就因為我們學校某位女教師不化妝,不穿正裝上課,作出選課的判斷,認為不講究妝容和穿著打扮的人肯定是懶散和隨意的人,是不認真?zhèn)湔n的人,打算以后不選修她的課。但事實上,中韓兩國女性的生活方式存在著明顯的不同,韓國女性分工負責主內,以相夫教子為要務,不需要去職場上班,可以用于自身梳妝打扮的時間相對比較多,而中國女性既要上班掙錢糊口養(yǎng)家,又要兼顧家務和養(yǎng)育孩子,忙里同時還要忙外,能夠用于梳妝打扮的時間相對要少得多,所以中國女教師化妝的比例遠遠低于韓國的女教師。其實,上述那位中國女老師是一個業(yè)務水平高、學風和教風都認真嚴謹的人,她的業(yè)務績效與她本人化不化妝沒有什么因果關系。

一個國家一個族群的人,因為傳統文化的心理慣勢形成的行為方式,久而久之就會變成生活習慣。韓國人有韓國人的傳統慣例,應邀到韓國人家里做客,主人一般不會邀請你參觀房子的全貌,這些被當作個人的隱私,客人不要自己到處逛到處看,或者從門縫中往里窺視。客人脫鞋進屋,鞋頭要向內擺,如果向外擺放,會被視為死人之履。

剛剛到海外學習或工作的中國人,或者才來中國不久的外國留學生與工作人員,在沒有及時意識到新情況新問題的狀態(tài)下,一般都存在認識上的誤區(qū)(偏見),潛意識地覺得別國人和我自己一樣,自以為對方也用相同的立場和眼光看待世界。而一旦發(fā)生實際接觸之后,在精神信仰、價值觀念、社會規(guī)范和行為準則等方面,發(fā)現原來對方同自己的預料相差甚遠,甚至完全不同,自己與新環(huán)境新情況的關系一時難以溝通起來,因為不和諧而失去平衡,自身心理失調,以致覺得困惑、失望、反感,甚至加以反對,造成彼此之間的跨文化交際無法順利開展,這種狀況必須加以調和與平衡。

四、跨文化交際中容易發(fā)生誤會的數字象征

由于中國、日本、朝鮮、蒙古、越南、泰國、新加坡以及東南亞其他國家華人較多的地區(qū),北美華人聚居的地區(qū),屬于漢文化叢關聯的區(qū)域,是漢字文化圈(又稱儒教文化圈)的地域范圍。尤其是日本與韓國,歷史上都以漢字為民族文書系統,儒家思想為倫理法規(guī)基礎,中華法系的律令制為法政體制,都信奉中國化的佛教。日本與韓國民族的宗教、政治意識、社會禮儀、書寫工具、建筑、器物、造物工藝技術等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至今仍然體現著相似的思維結構,共通的文化模式。日韓兩國過去曾經完全使用漢字作為書寫符號系統,現在是本民族文字同漢字一道混合使用,書面語言中很大一部分詞匯都是由漢語的字詞組成的。

因此,國內有人認為,既然日本、韓國同屬漢字文化圈的分布范圍,歷史上受到中華傳統文明的深遠影響,那么理所當然,當代的日韓文化和中國文化仍舊是一樣的,不會有什么根本性的差別。這是一種文化意識上的自以為是,完全沒有意識到日本與韓國的民族文化發(fā)展和變化的相對獨立性,忽視他們近現代以來形成了越來越大的文化差異。在這樣的認識誤區(qū)中與日本人、韓國人進行跨文化交際,很容易遇到麻煩,導致溝通失敗,甚至引起文化沖突。

中國人喜歡3這個單數數字,中國古代以“三”代表多次、多數,認為太初混沌存在的整體“道”是唯一的,“道立于一”,而道本身包含陰陽二氣,“一生二”,分成天地二極,天地二極之間又生出人這個第“三”部分,“二生三”,天地人三者形成一種平衡的生態(tài),萬物在這種生態(tài)中衍生化成,“三生萬物”,從而形成大千世界。與此相關,日韓兩國的人不喜歡雙數的數字,都把奇數看成是吉祥的數字,喜歡單數。韓國是根據“天地人”和“陰陽結合”的觀念來創(chuàng)造民族文字的,而“三”衍生化成萬物,因此特別崇尚“三”這個數字。韓國人深受西方基督教文化的影響,基督教創(chuàng)世神話認為第七天(即禮拜天)是休息日,是幸運日的象征,所以韓國人也喜歡“七”這個數字。

中日韓的民眾都刻意回避“四”這個讀音。日本人忌諱“四”(與“死”諧音),韓語的“四”同樣與“死”同音,含有不祥之意,所以韓國人盡量避免用“四”字,分隊分班分組的時候都忌諱“四”字,而改用其他數字來代替。很多旅館、酒店和樓房都沒有“四層”這個叫法。

同樣是以數字作為象征符號,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國家,往往帶有不同的文化蘊涵。中日韓三國的人們都喜歡以數字作為象征符號,但文化意味上卻有著明顯的不同之處,審美趣味也有特別不一樣的地方。中國人崇尚雙數的文化寓意,比如喜歡選雙數的日子婚嫁,隱喻“成雙”“成對”,象征匹配,吉利祥和。好以“比翼雙飛”“雙喜臨門”“好事成雙”作為祝福話語。中國人偏愛雙數的數字二、六、八、十,祈愿借用它的諧音,討口彩的吉利。比如“六”字帶有“六通四達”“六畜興旺”“六六大順”之義,寓意待人接物不碰到麻煩事,平安順利。“八”字諧音發(fā)達的“發(fā)”,比喻“八面圓通”“四通八達”。“十”字是數字完整齊全的標志,表示數量很多,十分、十全、十足無缺,齊備、齊全,完整、完滿。然而,日韓兩國的人都不喜歡雙數的數字。

“九”是單個數字中最大的數字,很多國家的人都愛“九”字,中國人也喜歡“三”與“九”這兩個單數數字,用它表示數量之多,寓意長久。中國古代用“九”表示天的最高處,形容極高、極大、極廣、極遠之意。也以“九五至尊”來象征帝王之高貴。但是,日本人卻忌諱“九”字(與苦同音)。韓國人不喜歡“九”這個字,因為“十”才代表完整、齊全、圓滿和成功,“九”距離“十”總是還差一點,顯得有缺陷和不成功,有功虧一簣的意思。很多和“九”有關的韓國文藝作品都帶有不理想和有遺憾的意味,比如《九尾狐》《九云夢》就帶有缺陷和失意的成分。韓劇《九數少年》就是分別講述九歲、十九歲、二十九歲、三十九歲這四個年齡段的幾個人不成熟、不如意和不順利的人生經歷。

還有,中國年輕人與泰國年輕人,在網絡上交流,對“五”字和“六”字的使用,正好完全相反。中國年輕人想說傷心哭泣的時候用“555……”來表達;而泰國年輕人,剛好反過來,因為泰語中“5”和“笑哈哈”的發(fā)音接近,他們感到興高采烈的時候用“555……”來表征。中國的年輕人網上聊天,覺得高興暢適的時候用“666……”來表示;而泰語的“6”和“牛”讀音相似,泰語中“牛”字有兩個讀音,一個是“wo”,另一個是“bafolou”,“bafolou”和“6”的發(fā)音相近,泰國人通常用“bafolou”這個讀音來說一個人是“牛”,意思是說他很笨,這跟中文里說他是“豬”的意思是一樣的。

五、跨文化交際中容易發(fā)生誤會的語氣和措辭

由于跨國家跨文化,語境已經轉換,不同族群的人們對同一詞語往往有著不同的感受和理解,涉及某些話題與常用詞的時候,在語感、理解和聯想等方面存在明顯的差異。

比如,在交談中,西方人認為不適合微笑之處,或者不應該大笑的時候,韓國人也會大笑,他們往往會以開口大笑來掩飾他們受窘、受刺激、受沖擊或受傷害的情緒和表情,碰到丟面子的狀況,他們通常反而大笑,這并不意味著他們對自己的處境沒有應激反應,而是覺得仍必須保持儀表舉止的得體,風度要比丟面子這件事本身更加要緊。韓國人不習慣說不,需要說不的時候,他們向后仰頭,從牙縫中有聲響地吸氣表示作否定的答復。他們很喜歡用“涅”(是的)來回答對方,然而“是的”僅僅表示“我聽到了”“我聽懂啦”,而并不意味著真的同意你的意見。有時候韓國人會用他們覺得你愛聽的話來應酬你,以免使你不愉快,而不是給你真實的信息。不要以為韓國人不懂得如何回應你的話題,他們認為最重要的是讓你保持好的興致,輕松愉悅。

中韓雖然同屬于漢字文化圈,不過同一個詞在兩個國家詞義卻不盡相同,韓國的“化妝室”這個詞對應中國“廁所”的詞義,“美容室”對應的是中國的“美發(fā)店”。中國的“美容店”,在韓國對應“皮膚館”或“皮膚管理會所”這個詞的詞義。韓國的傳統重男輕女的觀念比較嚴重,大會發(fā)言的開頭,把男性放在前頭稱呼大家“先生們、女士們”,先男后女。不過現在已經和世界慣例接軌,調整過來了,“女士們、先生們”,將女性放在前面。和韓國人聊天,韓國人會詢問頗為隱私的問題,比如“你到哪里去?”“你多大年齡?”“你收入多少?”“你結婚了沒有?”“你為什么沒有小孩?”不過,請不要生氣,他們只是想關注和了解你,確認你在社會中的職務和等級,他們并不是希望得到你多么坦率的回答,只是想通過閑聊知道你的生活狀態(tài)如何,是什么樣的身份和職務,以便明白和你交談需不需要使用敬語。和韓國人聊天,應該盡量避開日本、政治以及人家的妻子等話題,以免造成誤會和不愉快,自討沒趣。

在跨文化背景的往來中,難免存在一些這樣那樣的交流障礙,首當其沖的障礙就是上述種種認知誤區(qū)[7],究其根源,是觀念先行地假定各個國家各個族群文化的一致性,自以為是地認為所有國家的人都是和我們自己一樣的,不知道自己的文化與外國人的文化存在著明顯的差別。由于沒有文化差異意識,對文化差異缺乏敏感度,對各個國家各個族群文化的多元性、差異性缺乏足夠的認識,想當然地從自身的文化視角去看待外國人,一旦發(fā)現與自己的預期其實大不一樣,便很容易產生文化茫然,在跨文化情境中陷入不知所措的狀態(tài),在相當一段時間內出現莫名其妙、憤怒、恐懼或者其他不適應的反應,從而做出回避和逃避的行為,乃至造成文化沖突,導致跨文化交際的失敗[8]。

六、借鑒糾錯的成功經驗,獲取跨文化交際的成效

自以為他人與自己在文化傳統上沒有太大的差別,本來以這種想法來看待本國本民族的人,十分常見,也很自然。但是,世界上畢竟有許多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族群,相應就有許多不同的思維模式,不同的心理結構,不同的文化價值尺度。因此千萬不要把本民族的文化規(guī)范作為準則,無意識地強加給外國人,誤認為別的國家、民族也會共同遵循。忽視各國文化之間從古至今的差異性,用自己的文化標準作為價值尺度,去和外國人進行跨文化交際,結果很容易導致誤會和交際失敗。

因此,在跨文化交際中,必須學會跨族群跨語種的換位思考,要充分意識到各種不同文化系統之間的差異,不斷提醒自己,注意觀察不同國家之間不同的文化語境,不同族群之間不同的生活習俗,還要善于拿來與本國的自己的行為方式作比較,學會觀察外國文化準則的迥異之處,了解外國人的歷史傳統、風俗習慣和生活方式,從而進一步寬容、理解與適應外國人的價值取向和行為模式,努力創(chuàng)造跨文化交際的前提條件,腳踏實地,找準跨文化往來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以便入境隨俗,因國制宜,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往能力,切合實際地辨別跨文化交際中容易出現的認識誤區(qū)(偏見),增強對試錯的敏感性,并成功地進行糾錯,及時消除障礙。

這里不妨看看有代表性的漢譯歐美名牌商標的故事,學習這些英譯漢的高超技巧,通過這些跨族群溝通,跨文化交流的優(yōu)秀案例,借鑒其試錯與糾錯的成功經驗。漢譯者將香檳的法語商標名稱迻譯成漢語的時候,把中法兩種語言融會貫通起來,既巧妙地保留了香檳酒原產地“香巴涅”的發(fā)音,保留了法語原名的音韻,又體現出葡萄酒醇香迎賓的寓意,使這個中譯名達到了既信又達又雅的效果,讓中國人像法國人一樣有同樣的語感。馳名世界的德國汽車奔馳商標的中譯名同樣妙不可言,詳情恕不贅述。其實更多的時候,英漢辭典的詞條解釋與中美文化習俗之間的語義語感往往有一些異常微妙的出入。比如美國飲料雪碧的商標在中國進行跨文化宣傳推廣,跨語種譯介的時候,經歷了一個從相互誤讀,乃至造成文化變形、扭曲和排斥,到敏銳地采取應對策略,通過文化心理調適,進行跨文化協調與跨語言融合,最終實現成功糾錯,達成相互通約的過程。最初到我國香港市場做營業(yè)推廣的時候,雪碧商標采用的中譯名是音譯“士必利”,“士必利”的讀音聽起來有點像“必勢利”,而“勢利”是市儈小人的丑惡行徑,為人們所不齒,因此香港人不歡迎這個中譯名。經過這次試錯過程,這才恍然大悟,發(fā)現錯誤的原因,原來這種只是簡單照搬原文讀音的音譯方式,僅僅停留在比較低級的語言翻譯的層次,造成了很長時間不能打開銷路的嚴重后果[9],于是他們聘請優(yōu)秀的英譯漢專家進行糾錯,將“士必利”這個中譯名放到跨文化翻譯的層次上重新進行迻譯,改譯為“雪碧”,這個全新的中譯名給身處亞熱帶地區(qū)的香港人胃口清涼的感覺,完全迎合中國人的審美接受習慣。

接續(xù)上述話題,雪碧這個案例還可以進行更多的鏈接。雪碧的英文商標名稱原意是妖精,在美國的文化語境中,妖精原本并不是什么貶義的詞匯,自然能夠廣泛流行。但是,如果原封不動照搬妖精這個英文詞匯,讓它跨語種進入漢語的文化語境,將這個美國商標的名稱跨國家照搬到中國市場,對于中國人而言,尤其是對有夫之婦(家庭消費的主力軍)而言,就會變成深惡痛絕的對象,中國人會避而遠之。雪碧出口到中國的時候,經過上述這一番試錯,發(fā)現問題,為了能夠打開市場銷路,專門聘請優(yōu)秀的英譯漢專家,搜集與研究了幾萬個漢字,采用讓英語文化“屈從”漢語文化的營業(yè)推廣策略,選擇能夠適合接受環(huán)境(中國人心態(tài))的跨語種再創(chuàng)造的翻譯方式,通過跨文化翻譯的手段打破英漢兩個語種之間的壁壘,對中國人的消費心理進行恰如其分的適應、理解、領會與表現,用恰到好處的中文詞匯將這個英文商標完全中國化,最后確定了“雪碧”這個中譯名,發(fā)音相近,讀音悅耳,寓意精妙傳神,這個跨語種再創(chuàng)造的中譯名,適應中國人的文化傳統、風俗習慣與審美趣味,終于獲得了巨大的成功[10]。這個試錯與糾錯的成功案例,值得從事跨文化溝通與交流的涉外人員好好學習和借鑒。

七、結語

跨文化交際主要有兩種結果:一種是通過溝通,相互適應,達成一致,實現預期的計劃和目標;另一種則是完全相反,缺乏溝通,出現分歧,彼此產生惡感,導致跨文化交際失敗。由此可見,涉外人員必須學會在跨文化心理學的視域下,觀察與了解不同文化語境下的心理差異,對跨文化交際中容易出現的認識誤區(qū)(偏見)進行必要的了解,擯棄自以為是的主觀判斷的心理和態(tài)度,增強跨文化意識及其敏感度,以一種關注新異事物的好奇心和熱情,一種開放、寬容、理解和尊重的心態(tài)去對待跨文化交流方面的差異,讓本國的自己的文化觀念能夠入境隨俗,去適應外國的條件、環(huán)境,并實現目標和任務。與此同時,也歡迎并接受正能量的外國文化進入我國,培養(yǎng)和增強共情能力,在實際學習和工作中,切實樹立跨文化交際意識,增強對試錯的敏感性,提高糾錯能力,努力在跨文化交際中取得成效。

猜你喜歡
跨文化文化
文化與人
中國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18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橋(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國潮熱”下的文化自信
金橋(2022年1期)2022-02-12 01:37:04
超越文明沖突論:跨文化視野的理論意義
誰遠誰近?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寫作
藝術評論(2017年12期)2017-03-25 13:47:38
跨境電子商務中的跨文化思考
論跨文化交流中的沖突與調解
人間(2015年21期)2015-03-11 15:24:16
跨文化情景下商務英語翻譯的應對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韩国产黄色网站| 亚洲制服丝袜第一页| 国产99视频在线| 99久久人妻精品免费二区| 国产精品无码翘臀在线看纯欲| 欧美日韩高清在线| 欧美日韩国产在线人成app| 欧美午夜久久| 激情乱人伦| 久久久久国色AV免费观看性色| 老熟妇喷水一区二区三区| 2020国产精品视频| 国产在线拍偷自揄拍精品| 国产91九色在线播放| 四虎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 永久免费av网站可以直接看的 | 无码国产偷倩在线播放老年人| 色综合婷婷| 国产成人区在线观看视频| 在线欧美日韩|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88| 91久久夜色精品国产网站| 99久久精品久久久久久婷婷| 成人欧美在线观看| 国产乱子伦视频在线播放| 亚洲国内精品自在自线官| 精品成人一区二区| 精品色综合| 久久国产精品嫖妓| 手机精品福利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视频免费| 91精品国产自产91精品资源| 一本综合久久| 欧美劲爆第一页| 日本在线欧美在线| 欧美日韩高清| 国产在线无码av完整版在线观看| 国产第一页亚洲| 欧美综合区自拍亚洲综合绿色| 91精品日韩人妻无码久久| 亚洲中文字幕97久久精品少妇| 国产日韩精品欧美一区喷| 岛国精品一区免费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亚洲精品在天天在线麻豆| 真人高潮娇喘嗯啊在线观看| 成人va亚洲va欧美天堂| 国产一级小视频| 午夜少妇精品视频小电影| 久久综合干| 亚洲色欲色欲www网| 熟妇丰满人妻| 亚洲女同一区二区| 视频国产精品丝袜第一页| 国产精品视频导航| 一级做a爰片久久毛片毛片| 色偷偷av男人的天堂不卡| 亚洲黄色高清| 九九九国产| 色爽网免费视频| 国产精品精品视频| 国产一二三区视频| 亚洲成人网在线观看| 在线播放精品一区二区啪视频| 日本免费a视频| 婷婷丁香在线观看| 丝袜亚洲综合| 亚洲久悠悠色悠在线播放| 精品国产免费观看一区| 日韩AV无码免费一二三区| 欧美中文字幕在线二区| 国产91在线|日本| 国产视频只有无码精品| 久久 午夜福利 张柏芝| 日本黄网在线观看| 日韩一级二级三级| 国产玖玖视频| 91啪在线| 国产在线高清一级毛片| 999国产精品永久免费视频精品久久| 无套av在线| 性色在线视频精品| 国产精品无码AV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