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師靜 王立東
黨的十九大提出鄉村振興戰略,將其視為全面決勝小康社會建設的重要舉措。總結鄉村振興目標可分三個階段:到2020年,基本形成一整套方針制度體系,指引了鄉村振興的方向;到2035年,做到農村生產經營結構得到根本性完善、鄉村振興取得突破性進展;到2050年,鄉村振興全面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的完成,實質上就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雙飛躍。
道德建設在鄉村振興中的地位,可歸納為兩方面。第一,道德建設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部分。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不能光看農民口袋里票子有多少,更要看農民精神風貌怎么樣。”[1]表明新時代鄉村振興戰略不僅僅關注鄉村的經濟建設,加強和完善道德建設也是不可忽視的組成部分。第二,道德建設是鄉村文明的基石。鄉村振興的目標是提升鄉村文明。因農業生產方式的歷史基礎,我國鄉村道德水平基礎薄弱;進入現代,雖鄉民思想道德素養大幅提高,但又出現了新的問題。新老問題交織一起,問題表現多種多樣。道德問題不解決,鄉風文明就無法實現。道德建設是鄉村文明的基本要素,是鄉村文明建設必須具備的基礎。
當前的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中,各地區在道德建設方面采取了許多具體舉措,全國鄉村基本情況相似,有形成相似的道德建設方式的可能性,加以提煉總結可形成鄉村道德建設的基本模式。
開展鄉村道德建設,第一步是使村民建立道德認識,第二步是對村民開展道德教育。當前全國鄉村采取了多種多樣的方法。(1)多地政府出臺相關規劃和配套政策,完善了監督機制,督促鄉民培養良好道德習慣。(2)多地鄉村興建了公共設施,完善了道德素質培育的環境。(3)不少鄉村結合當地的風俗和村民受教育程度,組織了道德宣傳以及志愿者服務活動。(4)許多鄉村學校增設道德教育課程,設置道德實踐周,培育學生道德品質。(5)一些省市將家庭、學校、村委會、軍隊、政府和黨組織聯系在一起,形成了教育聯動,最大限度發揮宣傳教育的作用。(6)許多省市開辟了不同方式的宣傳教育方式:如撫順市于2018年9月啟動了“雷鋒旅援建撫順市清原滿族自治縣‘雷鋒小學’項目”,使“雷鋒精神”得到更好的傳承;江西省政府出臺了首部省級中長期青年發展規劃,引領當地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
當代社會,鄉村習俗仍然延續、發揮著作用。為改革舊習俗,弘揚新習俗,各地進行了鄉俗改革。(1)中央出臺了一系列規劃,指出要“引導和推動全民樹立文明觀念,推進移風易俗,倡導文明新風”。(2)當地政府制定了因地制宜的“移風易俗”方案。(3)政府建立的志愿者團隊或理事會高效推進了改革。(4)各地行政部門堅持文明行政,依法行政,杜絕暴力移俗。(5)推進系統工程,保證移俗效果,如浙江省在過去十五年里持續不斷地推進“千萬工程”,以實現村美人更美的美好愿景。(6)其他各地破除陳規陋習行動也在進行,如山東省沂水縣實行了“喪葬”全免費,安徽石塘鎮四合村成立紅白理事會以推進“移風易俗”,成果顯著。
許多鄉鎮利用節日提高鄉民道德素養。(1)朱仙鎮把加強鄉風文明建設和“文化興古鎮”有機結合,來提高鄉民道德素養。(2)一些鄉鎮借鑒其他鄉鎮經驗,利用節日活動推動道德建設,形成有效的活動方案。(3)黨員干部、政府機關、基層群眾自治組織牽頭保證節日活動的方向性、公益性。(4)不少鄉村利用現代化傳媒手段進行宣傳、擴大活動效應。(5)發揮有關部門作用,加強批準、監管,杜絕貪污受賄等違法現象的產生。(6)一些鄉村地區成功開展了節日教育活動,如河南清豐縣委、縣政府2019年向全縣發出“文明祭祀·綠色清明”倡議;福州市倉山區林浦古村在清明舉行的文化活動中宣讀了倡議書,號召全區人民共同參與移風易俗,培育優秀的道德品質。
構建良好家風,是實現鄉風文明的組成部分,許多鄉村積極創新,按步驟推進。(1)組織召開村民大會,制定模范家庭評選標準、明確獎勵機制等方面細則。(2)由鄉賢組成評委會嚴格按照規則定時進行評選。(3)公開表彰模范家庭,并公示表彰理由。(4)由模范家庭分享經驗。以此形成了“三向學習”:子女向父母學習、父母向子女學習、各個家庭相互學習,充分發揮了榜樣的作用。(5)經過批評與自我批評找出自身的不足,齊心協力解決問題。(6)全國多個省市積極開展了榜樣評選活動,河北容城縣多年以來連續舉辦“道德模范”評選活動;山西懷仁市政府組織開展了評選“村里好人、星級文明戶、家庭五好”等活動[2],充分利用榜樣教育法,推動社會文明程度得到進一步提升。
開展鄉村文化建設,對促進鄉村道德建設具有重要意義。許多鄉村開展了多種工作。(1)進行本村文化追根溯源工作。(2)對鄉村文化以及風俗習慣進行整理,梳理、記載本地區最有特色的文化、習俗。(3)對整理出的資料進行分門別類和篩選、凝練、創新。(4)利用社會團體、學校、公益組織擴大教育普及工作的范圍,增強文化效應。(5)各地在保留鄉土味道基礎上對當地傳統文化進行創新,如河南濟源河務局駐村工作隊搭建了“鄉愁館”留住了鄉愁,記錄了鄉土味道;堂上村建成“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紀念館”新館,成為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
鄉村是鄉民賴以生存的家園,鄉村環境直接影響鄉民生活和道德習慣的養成。為解決環境問題,各地開展了大量工作。(1)村富、鄉鎮企業捐贈大量資金,投資鄉村環境治理。(2)各級政府聘請專業人士制定詳細建設規劃,組織村民投票表決,形成全民意志。(3)有些鄉村制定規章對破壞環境的行為給予懲罰、教育,并公示宣示教育效果。(4)村委會干部、黨員、按條款加強監管,村民之間相互監督,共同保護鄉村環境。(5)大力整改,追求實際改觀,甘肅隴南市寧家山村對村民家門的小花園進行改造,鄉村環境優美別致;甘南州2015年開始掀起一場環境革命,激發了藏區幸福感[3]。
鄉村道德建設最終借助鄉村經濟大發展以支撐道德建設。(1)進行供給側結構改革,引入先進技術,加快農業轉型,向現代農業靠攏。如英德鎮建立標準化的工業化模式,加強英德紅茶在種植等環節的科學創新,助力鄉村振興。(2)當地政府下大力氣完善鄉村的基礎設施,努力抓好鄉村交通、水電、互聯網等設施建設。(3)不少鄉村抓住機遇,組織村民種植生態、綠色食品,增加村民收入。(4)鄉村產業利用線上銷售,開拓廣闊市場。2012年以來,河北易縣推出巢狀市場小農扶貧模式,依托社會關系網絡進行社群營銷,收獲快捷。(5)許多鄉村大力發展旅游業,利用新興產業推動經濟發展。
由于歷史積存的原因,加之一些地方生產發展水平仍然較低,當前中國農村的道德建設還有許多問題,例如:鄉村道德水平還比較低;留守兒童和空巢老人現象的出現,滋生出許多新問題;公共設施欠缺,村民素質有待提升,等等。進一步完善鄉村道德建設,還需要深入開展。
完善鄉村道德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要從多個角度發力,加強建設工作。加強政治建設,扎實推進黨建和政治思想引領,充分發揮鄉村黨組織和村委會領導的作用,是鄉村振興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證。
鄉村道德建設想要取得成績,需要黨和政府、全社會高度重視。各級政府要加強對工作的組織領導,制定合理的方針、規劃;相關主體要勇于承擔責任,全社會要齊心協力,開拓思路,創新工作。
想徹底實現農村全面脫貧,實現鄉民生活富裕,就要把經濟發展作為主要工作,同時用經濟發展支持鄉村文化建設和道德文明建設。深刻領會黨中央鄉村振興戰略,把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建設統一起來,全面統籌,全面推進。
在我國鄉村,村民的道德教育始終是基礎性工作,須持續不斷地做好道德教育。要分門別類、對癥施治。對成年村民,要著重加強道德實踐,采取獎懲分明、獎勵先進的方式扶持正氣;對未成年人要著重引導培養,提高其鑒別能力,以及追求優良道德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