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 詠
近年來,隨著中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國際影響力不斷提高,各方面開始受到國際的普遍關注。然而,在面對中西方文化的交互影響下,仍有部分人存在缺乏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現象。在對外文化交流與意識形態交鋒中,需要更進一步提升文化軟實力。20世紀后期,以季羨林先生為代表的一批東方學者提出了“送去主義”。他指出:“我們必須從國家發展的戰略高度出發,有計劃、有組織地進行文化輸出,提升輸出的層次,更注重在思想層面的文化輸出。”[1]在文化層面,尋求更加有效的傳播與交流方式,可以增進我國與國際社會的聯結,更好地宣揚中國文化,消除文化隔閡,讓中國文化中的核心價值和思想理論能夠真實地呈現于世界,從而更好地幫助國際社會理解中國,理解中國的價值觀以及中國的道路發展模式。在有限的傳播渠道中,我們需要呈現最有特色和底蘊,最能夠反映中國價值觀的文化元素,具有高度特色的徽州文化可以作為其中的代表。
徽州文化是深深植根于“以儒為本”的中國傳統文化,是華夏文明的典型標本,被稱為中國三大地域文化之一。其源遠流長的歷史為我們留下了豐富的物質文化遺產。徽州地區現擁有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黃山,世界文化遺產——皖南古村落西遞和宏村,以及古民居、古祠堂和古牌坊等文物古跡10 000多處。在此基礎上所承載的更為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被認為是非常珍貴的中國傳統文化的活化石,涵蓋了商業、哲學、藝術、醫學、飲食、建筑和教育等多種文化元素。
商業上有徽商。徽商“賈而好儒”,講究誠信和商業道德。徽州家譜中的族規家法特別強調“至誠無偽,至公無私”。徽商依靠其誠實守信和吃苦耐勞的文化素質成為全國十大商幫中的翹楚之一,稱雄中國商界長達三四百年。以至有“無徽不成鎮”之諺[2]。哲學上有程朱理學。程朱理學提出了“天理”“氣”“格物致知”“知行為一”等一系列重要思想范疇。這一思想體系在徽州維系了600多年,已成為徽州人生活中遵守的重要規范。藝術上有新安畫派。當地的書畫家們從徽州山水中汲取創作的靈感,借景抒情,表達自己的節氣和人品。新安畫派、新安版畫、新安刻書、徽州民間工藝等在不同的視覺情境中勾勒了徽人的審美理想,是徽州地區特有的地理生態環境和社會人文環境滋養出來的文化藝術之花[3]。醫學上有新安醫學。新安醫學具備特有的教育風格和醫德醫風。其豐富的臨床經驗為發展祖國醫學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飲食上有徽菜。徽菜為中國八大菜系之一。主要包括皖南菜、皖江菜、合肥菜、淮南菜、皖北菜五大風味。徽州的地理環境為徽菜提供了豐富的物質材料。建筑上有徽派建筑。徽派建筑是中國傳統建筑最重要的流派之一。黑瓦白墻、馬頭翹角,墻面和馬頭高低錯落。門、窗、墻及房梁上都刻有精美的磚雕、木雕或石雕。徽州木結構營造技藝也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4];教育方面,徽州教育興旺發達,讀書氛圍濃郁。徽州是中國最早創建書院的地區之一。據統計,自宋至清,徽州六縣共建書院、精舍、書屋、書堂等共260多所[5]。“十戶之村,不廢誦讀”便是當時的寫照。
徽州文化博大精深、璀璨奪目,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既顯示了地域特色,又展示了當時的歷史風貌。它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著來自五湖四海的國際友人。而這其中,在華留學生是一個特殊群體。不同于一般入境訪問者,留學生群體平均年齡較為年輕,正處于求知欲旺盛的人生階段。他們大多在中國會進行較長一段時期的生活和求學,因此有足夠的時間和動機對中國文化進行較為深入的了解和學習。在中國接受的文化信息以及對中國形成的文化印象也會被他們以多種形式傳播到自己的國家。針對來華留學生開展徽州文化傳播,既可以促進中國文化的有效輸出,也可以推動國內高校將民族化與國際化深度融合。
來華留學生對當地文化的直接感受首先來自日常生活,包括飲食、住宿、交通、各類消費活動和人際交往等。而由于現代社會的便利性以及高度發達的信息傳播方式,各地域的現代生活方式雖然也保留了各地的風俗習慣等特征,但也有同化的趨勢。而留學生在自然接觸條件下,很難識別這些文化習俗的共性與特性。這也造成徽文化在傳播機會上的浪費。同時,來自不同的國家和地區的留學生的文化背景、宗教信仰、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等都與中國不同,造成了認識上的隔閡,阻礙了文化交流的效率。
來華留學生的首要任務是完成學業。但目前的課業以語言課程和各項專業課程為主,缺乏關于當地文化方面的有序指導。欠缺文化層面的交流與思考,會導致留學生難以理解中國的教師、學生的思維模式和溝通方式,從而造成課業方面的困難。同時,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術素養高于普通人群,他們對文化的思考能力如能從學術角度加以整理和提煉,對文化傳播會有相當大的裨益,而目前各高校在這一方面相關的措施還有待完善。
工作學習之余,相當多的留學生會希望有機會領略中國的自然風貌和風土人情。很多留學生會進行旅行或其他類似的文化體驗活動。而目前徽州文化能夠覆蓋的在華留學生群體主要集中在安徽省或鄰近區域,輻射面不足。徽州文化是一種以地域為依托的文化,涉及很多歷史、人文和自然知識,而留學生自發活動往往重自然、輕人文,又或者由于語言障礙等難以獲得最佳實地文化體驗。這些都阻礙了徽州文化的傳播影響力。
針對目前徽州文化在來華留學生中的傳播方式,筆者從留學生的生活、學習和拓展等方面提出以下有針對性的傳播改進策略。
來華留學生最先感受到的文化差異來自日常生活。雖然他們在赴中國之前通過各種渠道已經對中國的文化有所了解,但是真正到了一個新環境后,必定會經歷一個對比、矛盾、適應和接受的過程。文化融入有助于提高他們的文化認同感和跨文化過程中的幸福感[6]。而完全依賴留學生自身的摸索,往往增加了適應期,減緩了文化交流與傳播。為了幫助他們度過該適應期,相關機構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首先,高校應注重引導和培養留學生跨文化交流意識。高校可以對初到中國的留學生進行一些必要的跨文化培訓,通過介紹徽州文化這樣的特色文化,提高留學生對中國文化的興趣和直觀認識,幫助他們迅速建立對中國文化的完整感知。同時,通過將當地現代生活中的風俗習慣與徽州傳統文化習俗的對比和關聯,幫助留學生理解和適應中國式思維和社交方式,以推動他們增強對中國社會的理解,從而防止和消除一些誤解。
其次,相關人員要盡量反向理解留學生的母體文化,尊重他們諸如飲食方式等方面的生活習慣、處事方式和宗教信仰。在面對一些文化沖突時,要報以包容的心態,一方面不放棄自己的文化價值觀,另一方面也尊重對方的文化,盡量做到以禮相待,以引導他們從母體文化出發,在徽文化中尋求共鳴點,以增強聯系,幫助理解,更好地促進留學生對徽州文化的適應和認同。
除了開設徽州文化介紹或者徽州旅游景點賞析等課程外,在課堂教學中融入徽文化元素也是讓留學生了解徽州文化的一個途徑。這樣不僅可以幫助留學生多方面地掌握專業知識,還可以加深他們對徽派文化的理解,實現優秀傳統文化與現代課程的有機結合。教師可以在教學中找到合適的切入點,將徽州文化所蘊藏的精神貫穿教學環節。以漢語課程為例,這是許多來華留學生在中國學習的必修課程之一。漢語教學表面上只是語言的學習,但是語言和文化是一脈相承的,文化是語言的內容,語言是文化的載體[7]。因此,在具體的漢語教學時,教師可以利用徽州文化中的一些經典素材,比如給學生講述徽州民間故事或者歷史人物的傳記故事。一方面為語言教學增加生動性、趣味性,另一方面也提高了漢語教學的實用性。留學生在故事中感受到徽州文化的精神,產生對其價值觀的思考。
專業課程中同樣可以融入徽州文化。比如:經濟學或商業專業的課程中可以加入對于徽商的介紹。徽商的興衰發展具有厚重的文化因素。千年的文化積淀加上徽州特有的自然、地理、資源等條件,孕育了赫赫有名的徽商。徽商的許多經營之道也滲透著濃郁的文化氣息。他們忍辱負重的“徽駱駝精神”以及“生財大有道,以義為利,不以利為利”的經營理念都對現代商業有重要的啟示作用。徽文化中還包括大量的藝術元素,如新安畫派、徽州三雕、徽州民間工藝等。所以,藝術設計專業也可以加入徽派特色設計教學。比如:在工藝美術史等歷史介紹課程中加入徽州文化史及工藝史的內容;在設計中可以借用徽州建筑中的圖形或圖案;又或者對傳統徽州元素進行加工和改造,形成新的創意。這些都可以加深留學生對徽州文化內涵的理解。
將日常教學與徽州文化相結合也需要教師具有足夠的文化知識儲備。所以,擔任留學生課程的授課教師應該提高自身對徽文化的解讀能力,不斷挖掘中華文化的優勢與精髓,引導留學生去認識和了解徽派元素,加深對徽州文化和本專業課程的理解。各高校還可以選拔具備較高漢語能力并對徽州文化感興趣的留學生,鼓勵他們進行徽學研究,開展國際合作交流,共同進行徽州文化的研究工作。
高校可以不定期地組織留學生來到徽州的發源地直觀地體驗徽州文化的博大精深。除了欣賞徽州地區的秀麗山水外,隨處可見的徽州祠堂、民居、牌坊等都是活生生的徽州歷史的寫照。這些徽派的建筑可以幫助留學生充分理解中國傳統文化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哲學理念。
參觀博物館也是了解徽州文化一個方便有效的方式。游覽博物館可以有助于留學生全面細致地感受徽州文化的氣息,還可以為他們在相關的課程報告或學術研究方面提供文獻和學術支撐,從而幫助他們將對徽文化的認識提高到新的層次。
高校也可以安排一些與徽州文化相關的課外活動,豐富課余生活的同時也幫助他們學習徽州文化。比如:邀請留學生參加徽州文化研討會,介紹徽州的風土人情和風俗習慣;在留學生中舉行徽州文化知識競賽,激發他們學習徽州文化的熱情;舉辦徽菜美食節,請留學生參與制作或品嘗佳肴;在節慶假日,向留學生展示徽州傳統慶祝活動。這些課外活動在潛移默化中幫助留學生拓寬視野、增長見識,進一步了解徽州文化。
除了旅游、學術交流等對外宣傳模式,我們還應該探索和設計更多的體現徽州文化內涵的宣傳途徑。
(1)在當今的信息時代,包括留學生在內的年輕群體更喜歡通過網絡獲取各種信息。因此,我們可以通過留學生經常登錄的網站,如Yahoo、Google、Facebook等,以短視頻、動畫、文字等方式向他們介紹和宣傳徽州文化。除此之外,建立專門的徽州文化網絡平臺,開設慕課等在線網絡課程也是向留學生展示徽州文化的有效途徑。
(2)來華留學生因為語言能力或文化差異等原因,對徽州文化的理解和接受有限。因此,可以制作一些具有鮮明徽州特色的文化產品或者設計一些卡通動畫人物,讓留學生在日常生活中也能感受到徽州文化。這些活潑的卡通形象栩栩如生,讓徽州文化宣傳不再是生硬的說教。這種宣傳模式更符合時代的特征,也會讓受眾更加感興趣。
(3)在圖書領域,已出版的徽州文化作品很多,但是由于其語言相對比較晦澀難懂,來華留學生很難參透其中的意思。因此,我們可以面向留學生編寫一些通俗易懂的圖書,通過一些栩栩如生的圖畫和淺顯易懂的文字來介紹徽州文化的內容。
徽州文化是具有典型地域特色的中國傳統文化。作為中國文化軟實力的重要資源,我們需要讓世界了解徽州文化,擴大其國際影響力。在來華留學生中推進徽州文化的內涵和價值觀是中國傳統文化對外傳播的一個重要方式。除了上述所討論的幾種徽文化傳播途徑與策略外,還有一些問題值得進一步研究。比如:本文是將來華留學生作為一個大的群體來討論的,但是留學生之間也有不同的民族歷史、生活背景以及教育體制,這些會導致他們對待徽州文化的態度不同。所以,我們需要了解留學生對徽文化的適應性,分析不同國籍、性別、年齡、專業甚至不同的漢語水平等因素對不同國家與地區的留學生跨文化適應能力的影響。此外,徽州文化是一種地域性文化,向安徽地區的來華留學生推廣徽州文化是有地理和人文方面的優勢的,但是徽州文化的宣傳不能局限于安徽省一隅,如何向全國范圍的來華留學生推廣徽州文化,這還是有一定難度的,也是值得我們探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