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曉婷 柏振平
富強指的是國家富強、人民幸福,表現了一個國家強盛、人民生活美滿富足的愿望。《管子·形勢解》中有這樣一段話:“正主之所以為功者,富強也。故國富兵強,則諸侯服其政,鄰敵畏其威。”說明物質充足、整體實力強大可以讓國家變得繁榮昌盛,在國家治理上可以長治久安,鄰國也會害怕他的威懾。同時,要保證人民可以過上富裕的生活,這樣人民才會團結一致,讓國家變得更加繁榮。通過長期的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將民本思想逐漸歸結為民主思想,重視人民群眾的作用。“皇祖有訓,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國家要想富強穩定,就要重視人民的意愿,要了解人民的需求,重視他們的想法。正所謂“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執政者要懂得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道理,將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這樣才可以順應民心,國家才能治理得好。文明是一個社會進步的重要標志,體現了一個民族長期的歷史文化和智慧。文明可以用來約束人們的行為,使得人們互相之間有禮節、懂禮貌。文明也是一個國家的軟實力,可以提升一個國家人民的整體素質,不斷推進精神文明、物質文明、生態文明、政治文明,使其發展向更高的層次,從而展現出一個禮儀之邦的形象,向外界傳達國家的禮儀與誠信。和諧是國家富強、人民生活幸福的重要保障,是社會發展的方向與理想,其中蘊含著中華民族的哲學思想,表達出一種友善、發展的觀點。
自由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社會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中有一些追求人的精神自由,如“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讓人們無論在何種威勢和誘惑下都堅持自己的想法。還有一些是追求一種回歸自然本真的自由,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體現了人與自然之間和諧相處的規律。在社會中,我們追求的是為自由而發展。“今天下無大小國,皆天之邑也;人無幼長貴賤,皆天之臣也”反映的就是這種思想。公正的社會是人們追求的,可以讓社會在發展中更加和諧。法治指的是依法治國,可以更好地實現人們追求的自由、平等以及公正,讓人們在法治的環境中即使有所約束,也是自由的。在古代,主張以德治國和依法治國的觀點都存在。韓非子“為治者用眾而舍寡,故不務德而務法”表明法治的重要性,認為在國家治理過程中需要利用法治來進行約束,還要把法治與德治結合起來。孟子“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要求將善令和法令結合起來,既要以德治國,也要以法治國。
愛國是每個公民應盡的義務和職責,也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核心之一。儒家文化提倡“忠”,就是要人們忠于自己的國家,要對國家有精神上的愛、有愛國主義情操,并將這種愛國情操融入自己的血液。“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強調,在國家需要自己的時候就要挺身而出,甚至可以為國家犧牲自己的性命。這種愛國主義情懷在民族文化中非常多,“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都體現了為國家鞠躬盡瘁、甘付生命的精神[1]。敬業是一個人的職業道德,無論從事什么行業,都要有奉獻精神,要尊重自己的職業,要有從業的標準。中華民族歷史文化中有很多這樣的例子,如“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敬事而信”“敬其事而后食”。敬業是一種工作態度,在和平發展的今天,敬業精神非常重要,決定著一個人的前途和別人對他的態度。朱熹認為:“敬業者,專心致志以事其業;樂群者,樂于取益以輔其仁也。”敬業不僅要在工作過程中要做好本職工作,還要善于發現別人的長處并不斷學習,提升自己的綜合素質,提升自己的價值,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誠信是為人處世的基本要求,也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傳統文化中關于有許多關于誠信的為人處世之道。比孔子教導弟子“自古皆有死,人無信不立”就是讓自己的弟子做一個言而有信的人,也體現出來古代誠信的重要性。“言必信,行必果”是要對自己說過的話要負責,要做一個誠信的人。商鞅“立木取信”也是要樹立威信。可見,誠信是多么重要。現代社會中存在很多欺騙,使得人們不輕易相信別人。為人處世和經商等只有樹立自己的誠信、贏得人們的信任,才可以取得更大的成功。友善就是人與人之間的一種關系,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提倡與人為善、在與人相處的時候要和諧。老子的“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荀子的“與人善言,暖于布帛,傷人之言,深于矛戟”都是表達與人相處要和善。
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是中國五千年歷史長河中的智慧與結晶,中間還有著治國的思想和教化的內容,是寶貴的精神財富,是中華民族奮發圖強、實現偉大復興的源泉與動力。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與踐行過程中,將其與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相結合,不僅可以使得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煥發活力與生氣,還可以使民族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互契合,成為思想緣起、發展的脈絡,增強人民對民族文化的自信與認可[2]。可以通過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豐富營養的汲取,掌握儒家“仁、義、禮、智、信”的核心理念、道家“道、德、信、和”的文化精髓,佛家參透、感悟人生的思想智慧,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發展,樹立大學生對中華文明的敬仰和感嘆,使他們形成對中華文化發展的歷史脈絡的認知。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現代的思想道德要求與價值觀有著高度的概括,凝聚了人們的智慧,使得全民思想達成高度共識。優秀的傳統文化在傳承和發展過程中,應該與時代要求相結合,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成為現代價值觀的標準,讓傳統與現代相融合,從而將中華民族思想中的精華嵌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增強人民的民族自信心,使得人們可以自覺遵守這種思想標準[3]。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核心價值觀必須與這個國家的歷史相契合,與這個國家人民的奮斗相結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同向而行,可以將其中蘊涵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擔當精神,舍生取義、精忠報國的愛國情懷,崇德尚善、見賢思齊的優秀品格等內容滲透在群眾性文化活動中,使人民群眾廣泛參與社會實踐,將這些精神實質內蘊轉化為自己為人處世的價值準則和行動指南,用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拓寬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路徑方式。在先進的文化引領下,提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價值,使學生吸收更多民族結晶和營養、吸納民族文化中的道德資源、推動民族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融合,是核心價值觀教育意義的重要舉措。
中華傳統文化有著非常強大的生命力,因而可以在五千年間連綿不絕并不斷發展。正是因為中華民族的創造力,使得中華民族文化也有著極大的創造力,因此,要深入發掘中華民族文化中的精髓。不僅如此,還要不斷推進文化改革,使得文化可以為發展服務,向著人民群眾需要的方向發展,創造出更多的文化和服務,從而為人民群眾服務。傳統文化不僅要與現代的思想相結合,還要結合人們的主觀能動性,發揮傳統文化中的精髓,不斷了解人們的需求。例如,可以圍繞傳統價值觀進行一些文學作品的創作,還可以進行電視節目、電影、舞蹈、文藝等創作,貼近人們的生活,讓人們對中華傳統文化以及價值觀有更深的了解,從而對這種價值觀有更深的認同感,這也可以加深人們對傳統文化的感知、感悟。這些作品不僅要反映歷史的變化與進步,還要表達出現代社會的現實,表達人民群眾的訴求,從而引起人民群眾的廣泛關注[4]。要讓人們在思想和價值上達成共識,還要通過不斷的宣傳吸引廣大人民群眾的參與,從而讓他們對民族文化以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更深的理解。還要在發展中不斷創新,創新宣傳手段、品牌活動、文化表達,以新的形式和內容展現給人民群眾,體現出傳統文化的價值,使其服務于現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促進民族團結、社會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