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 蕾
當今社會的信息化程度以指數的形式快速增長,基于手機、電腦和電視的藝術與數字藝術已開始全面滲透進各種媒體和信息服務行業,建立在這些技術的核心基礎上的新媒體藝術正影響著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回答什么是新媒體藝術前,必須首先定義什么是新媒體。新媒體就是指基于數字信息技術和互聯網技術的基礎并隨之拓展出來的各種媒體類型[1-2]。新媒體的“新”主要體現在其以數字技術為基本技術手段,若傳統媒體(繪畫、音樂和書籍等)運用了數字技術,這也是新媒體,而新媒體藝術是一種新興、綜合、交叉性藝術學科,其利用電子媒介為基礎語言,也被稱之為數碼藝術[3-5]。具體來看,新媒體藝術使用數字技術或現代媒體技術包括移動電視、數字視頻藝術、在線電影、網絡廣播和網絡動畫等。值得注意的是,新媒體藝術不是對其他藝術品進行簡單的復制粘貼,而是需要借助數字技術進行再創造,借以新媒體的形式出現并表現出作者的藝術思想。
新媒體藝術的特征有藝術創造的技術性和綜合性、藝術欣賞的開放性和互動性與藝術觀念的獨特性和創造性[6]。技術性即高科技技術在新媒體藝術領域的廣泛應用;綜合性指新媒體藝術將多種藝術表現形式捆綁在一起并借助數字技術給觀眾綜合體驗;藝術的開放性和互動性即為新媒體藝術在和數字互聯網技術的相互融合、滲透的過程中,展現了藝術的開放性并提高了觀眾與藝術的互動性;藝術觀念的獨特性和創新性指在各種數字信息技術幫助下,新媒體藝術更好呈現了創造者的原創性和獨特性。
毫無疑問的是,新媒體藝術與科學技術密切相關,同時由于其綜合性、互動性、開放性和創造性等得到了快速發展,極大地豐富了我們的精神文化生活。
從藝術發展的歷史角度看,藝術形式的演變與其時代的背景密切相關。
19世紀末,隨著攝影和電影的出現,“新媒體”概念的開始流傳在西方藝術世界。一些緊跟時代潮流的藝術家就開始對這種新型藝術的“概念”創造,如音樂家約翰·凱奇、美國大眾文化英雄安迪·沃霍爾和行為表演藝術家約瑟夫·波伊斯等人。隨后的信息技術革命和計算機網絡互連,傳統的攝影和剪輯視頻手段也不斷更新,傳統的非線性編輯逐漸被現在通用的數字技術處理所替代。此外,虛擬剪輯和都極大地促進了這種新藝術風格的產生和發展。
20世紀八九十年代,個人電腦和大眾電視網快速發展,藝術家逐漸使用移動便攜式攝像設備進行創作。與此同時,概念藝術、大地藝術和人體藝術融合在一起,計算機圖像和3D計算機動畫的出現和使用,這都推動了新媒體技術的發展。值得注意的是,1978年的《星球大戰》使用了計算機來控制攝影機運動軌跡。20世紀八九十年代,計算機圖形技術被證實具有藝術和商業應用的潛力。隨著個人家用電腦的逐步普及,許多藝術家開始使用計算機的方法來進行藝術創造。這進一步推動了新媒體藝術的發展,并且給人帶來了全面、互動、敏感和強烈的現場感[7]。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期間,新媒體及其創作理念隨著中西文化的交流而傳入中國。進入21世紀后,由于寬帶與移動互聯的流量擴增,新媒體藝術的內容不斷豐富,不僅體現在音視頻藝術和音視頻收集與包裝軟件和裝置,還體現在在線藝術[8]。
總的來說,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的提高也是促使新媒體藝術與數字、信息技術融合發展的重要原因。此外,由于觀眾對現代傳播媒介的熟悉和接受,使得新媒體藝術的創造成為一種大眾性行為。從新媒體藝術的發展歷程可以看到,新媒體藝術的發展和產生與科學技術的提高密切相關,還和社會觀念、藝術思潮與人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緊密相連。
在藝術中,媒介作為一種物質,本身兼具兩種性質:一是作為藝術媒介,二是作為傳播媒介。從藝術學的角度來看,媒介既是藝術作品的構成材料,又是藝術家對于物質材料的創造性使用,由此顯示出藝術作品的審美特征。此外,對于藝術品來說,藝術媒介就是觀眾和藝術家之間的橋梁。創作者將各種材料進行組合創造后,只有通過藝術媒介,觀眾才可以進行欣賞和與創作者交流。在新媒體藝術蓬勃發展的今天,其媒介就變得多種多樣。客廳或臥室里的電視、互聯網、平板電腦或手邊的一部手機等都是新媒體藝術的媒介,目前大熱的虛擬現實技術(Virtual Reality System,簡稱VR)、增強現實技術(Augmented Reality,簡稱AR)和5G技術在以后均有可能成為新媒體藝術的新載體。
新媒體藝術作為當代藝術的載體,能反映出當代藝術信息密集、時空縮略和群體作用增強特點。隨著技術的不斷發展,新媒體藝術也在不斷地發展。借助各種新媒體藝術媒介,其逐漸成為人與信息之間的橋梁,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在未來的新媒體藝術中,文化將會成為人們交流的重點。只有將現實世界和虛擬世界有機結合在一起,才能使新媒體藝術功能得到充分發揮。盡管目前有多種多樣的新媒體藝術的媒介,但有一點不能忽略,即針對不同的藝術品創造要選擇不同的媒介,只有觀眾可以最大限度欣賞藝術品,才能更好地和創作者產生共鳴。
有關中國的新媒體藝術研討對促進新媒體藝術在中國的蓬勃發展意義重大。同時,建設和發展有中國特色的新媒體藝術對中國文化的延續和發展有著重要意義。回顧新媒體藝術在中國的發展歷程可以發現,當錄像機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進入中國時,新媒體技術借助了錄像技術拉開了中國新媒體藝術的序幕。1996年,《現實與影像》的錄像藝術展在浙江杭州舉辦。到20世紀90年代末,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和個人與家用電腦設備的普及,不但促進錄像技術繁榮,更促使更多創作者開始探索多媒體和網絡互動作品。短短二十年,中國新媒體藝術經歷了從模仿到原創、從局部到整體、從單媒到多媒以及從技術的跟蹤到觀念的升華的探索。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黨要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9]建設和發展有中國特色的新媒體藝術就是樹立文化自信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的傳統藝術形式包括戲曲、繪畫、書法、音樂等。傳統文化中“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擔當意識、“與人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相處之道與“和為貴”“和而不同”的東方智慧,都可為新媒體藝術的創作提供內容。同時,隨著中國社會的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建設進入新時代,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特征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以及社會主義榮辱觀,也是新媒體藝術的創作的重要內涵。隨著新媒體藝術創作的社會條件和技術條件的提高,新媒體技術的普及與傳播媒介的更新更是極大推動了將新媒體納入當代藝術實踐。觀察中國的新媒體藝術實踐與西方新媒體藝術實踐可以發現,中國新媒體藝術始終堅持本土化的原創性,將民族性的語言用于藝術創作,融合時代精神,積極參與本土化實踐,使得中國的傳統藝術與新媒體藝術融合發展。在融合的過程中,要充分發揮新媒體藝術的優勢,使新媒體藝術運用自身優勢變革,使二者結合的效果最優[10]。總的來說,將新媒體藝術與中國傳統藝術和當代藝術的結合應該建立在本土化的基礎之上,建設和發展有中國特色的新媒體藝術。
新媒體藝術是借助數字信息技術進行創作并反映出時代的特點,是這個時代發展前景良好的當代藝術之一,其主要特征包括綜合性、互動性、開放性和創造性等。筆者回顧了新媒體藝術的產生和發展,由此可以發現新媒體藝術與科學技術密切相關。此外,新媒體藝術自20世紀80年代進入中國后一直在堅持本土化道路,在不斷探索融合中國傳統文化和當代文化。同時,新媒體藝術與中國文化結合應建立在本土化的基礎之上,建設和發展有中國特色的新媒體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