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甜甜
未成年人監護制度是為了保護未成年人的財產安全、人身安全等正當合法利益不受侵害所設立的。未成年人監護制度起源于羅馬時期,經過幾百年的發展和完善,至今仍在保護未成年人的人身安全、財產安全等方面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未成年人權益保護的制度措施已無法應對當前復雜的社會問題,為更好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權益不受侵害,對未成年人監護制度進行重新解讀和完善是十分有必要的。
我國法律關于未成年人監護尚未進行單獨篇章規定,僅僅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中對未成年人監護作了相關法律規定。由于缺乏具體而詳細的操作程序,在落實到具體生活的過程中給實際監護帶來了很大困難。李霞與張艷[1]認為:“當前,我國的未成年人監護還停留在自治的、封閉的、傳統的‘自給自足’的模式上,而缺乏將國家和政府以‘兒童幫助者’的身份介入到未成年人的保護中。”吳鵬飛[2]認為:“現有兒童法律體系的缺陷主要表現在立法理念的落后、立法技術的粗糙、立法形式分散與法律位階較低及立法內容空白等方面。”梁春程[3]也指出:“《民法總則》在未成年人國家監護制度設計中僅規定國家對監護人不法行使監護權侵害被監護人權益的排除和救濟義務,在概念體系、性質內容、制度措施、組織保障、監督救濟等方面規定不足,需要公法補充。”這些不足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我國未成年人監護制度中親權與監護權界限模糊,導致未成年人的正當利益得不到有效保護。親權是指父母基于身份而對其子女所享有的一切加以管教和保護為內容的權利和義務[4]。監護是指在未成年人沒有父母或者父母喪失監護能力時,由其他近親屬擔任監護,或者是由其他沒有血緣關系個人或者社會組織擔任監護[5]。然而,我國相關法律并沒有對親權做出過多規定。現實生活中,人們經常把父母的親權錯誤認為是監護權,把監護權的監護范圍錯誤認為是親權的監護范圍。雖然親權與監護制度都是為了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權益,但不能把親權與監護混為一談。
社會組織充當監護人與我國的經濟規律相違背。隨著社會的發展,社會組織充當監護人已經出現很多弊端,而且問題越來越突出。由于社會組織有相應的工作任務和工作目標,其擔任未成年人監護人時要有人力、物力的投入,如設立專門的機構、專門的人員進行經營管理,這就會讓追求業績的社會組織感到力不從心,因而大多數社會組織不想也不愿意把更多的時間精力放在監護未成年人身上。如果將監護權強加給社會組織,最終會導致未成年人正當利益得不到有效保護。因此,要想真正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權益,就必須對社會組織擔任監護人進行重新考量。
政府公權力的干涉有利于促進監護制度的實施。然而,目前這項制度公權力救濟還十分匱乏。第一,我國法律缺乏對監護人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權益時應當承擔行政責任和刑事責任的相關規定。第二,我國既沒有設立監護監督,也沒有設置社會組織責任追加制度,導致社會組織擔任未成年人監護人違法時沒有相關的懲罰規定。第三,我國立法沒有規定政府公權力介入的相關制度。在未成年人受到侵害且得不到有效救助的情況下,政府公權力介入應該有法可依,即當未成年人父母有嚴重惡習,如吸毒、賭博、父母之間吵架成習慣等情況時,政府公權力介入沒有相關法律依據,不能及時維護未成年人合法權益。政府公權力介入干預監護人履行監護職責是未成年人維權的最后一道保障,因此,強化國家公權力救濟也是確保未成年人得到最大化利益的一種有效保護。
未成年人監護問題越來越復雜。第一,農村許多青年夫妻選擇進城打工,把孩子交給年老的父母或者是其親屬代為看管。第二,離婚率居高不下。上述兩點導致我國出現了大量留守兒童、單親家庭兒童,監護問題變得越來越復雜。
1.單親家庭未成年子女的監護問題
單方面監護會影響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當前,年輕父母離婚率越來越高,一個支離破碎的家庭會給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帶來嚴重的不良影響。《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16條規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是未成年人的監護人。”此外,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第21條規定:“夫妻離婚后,與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無權取消對方對該子女的監護權。但是未與該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對該子女有犯罪行為、虐待行為或者對該子女明顯不利的,人民法院可以取消的除外。”由此可見,父母雙方對子女都有監護權,因此,當未成年人父母離異后,由兩方共同成為監護人是現在社會發展的趨勢。然而,從我國當前實踐來看,離婚家庭子女監護權往往會落到單獨一方,另外一方想當然認為自己沒有監護權。這種情況造成了單親家庭監護權混亂,父母之間相互推卸責任,進而損害了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
2.流浪兒童的監護問題
流浪兒童問題產生的根源在于家庭。由于流浪兒童監護人不能有效履行監護職責,甚至侵犯到了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導致我國流浪兒童越來越多。未成年人脫離監護流落街頭,父母以及其他監護人有著不可推卸的法律責任[6]。因此,從法律上明確監護責任主體是從源頭上解決流浪兒童問題的關鍵。除此之外,國家公權力機關沒有給予及時救濟也是造成流浪兒童問題的主要原因。
3.農村留守兒童的監護問題
農村留守兒童監護問題根源在于缺少父母的陪伴與教導。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多農村父母選擇進城發展,將孩子留在農村。這些孩子在一年甚至好幾年的時間里都見不到父母一面,更不用說讓這些父母承擔監護職責。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幾乎喪失勞動行為能力,導致他們客觀上更不能承擔監護職責。長期缺乏父母教育與關愛的留守兒童,身心健康極易出現問題,甚至有些走上犯罪的道路。
4.虐待兒童的監護問題
現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對虐待兒童罪沒有明文規定。虐待兒童這個話題一直備受關注,近些年來虐待兒童的事件也頻繁曝光,虐待兒童的主體往往是其父母。由于未成年人本身能力有限,不能親自去投訴,監護人也沒有意識要改正自己的行為。父母或監護人虐待兒童事件發生后,只有情節特別嚴重才有可能被曝光,事情曝光后再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權益只能是為時已晚。因此,監護人虐待兒童問題應該引起社會廣泛關注。
明確區分親權和監護權是完善未成年人監護制度的有效途徑。雖然這兩項制度設立的目的都是保護未成年人健康成長,但二者也存在一定區別。第一,從監護范圍上加以區分。親權的范圍包括父母對其未成年子女的教養保護權,具體包括住所指定權、子女交還請求權、懲戒權、職業許可權、法定代理權和同意權。監護權的范圍只具有保護權,而不具有教養的內容,其權力的內容窄于親權。第二,從監護主體上加以區分。親權的權利主體僅以父母為限,而監護權的權利人范圍比較寬泛,可以是父母,也可以是父母以外的其他親屬、朋友或法定的監護機構、組織,其范圍遠遠超過親權的權利主體范圍。第三,從監護性質上加以區分。親權確定的是父母與未成年子女的身份權,在婚姻家庭法中做了規定。監護權屬身份權,但不是親屬法上的身份權,而是親屬法外的身份權,是我國民法民事主體制度的組成部分。現實生活中,親權和監護權的主體和范圍界限不清楚,經常相互混淆,因此,我國在立法上應注意親權與監護之間的區別以及聯系,兩種制度應該相互影響、相互配合,從而給予未成年人利益上的最大保護。
社會組織充當監護人與社會主義市場的發展存在一定矛盾。我國應該借鑒國外先進的立法制度,設立專門機構。當未成年人沒有親權人擔任監護人時,可由專門機構負責,為其營造良好的生活環境,給予其生活和學習上的幫助。專門機構可以選擇人民法院、公安局、兒童福利院等,這些機構能夠及時了解未成年人生活狀況,從而解決各種問題。當未成年人的人身利益遭受侵害時,一般情況下會請求人民法院來維護其正當權益,人民法院會比較了解事情的發展、經過,讓人民法院擔任其監護人會更加有利于維護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兒童福利院擔任監護人時也可以使未成年人的利益得到更好實現。兒童福利院可以為這些未成年人提供良好的生活環境,更好幫助未成年人健康茁壯成長。同時,把專門機構以立法的形式規定下來,借助這些專門機構具有的社會組織所不能比擬的權威性及影響力。專門機構工作有法可依,就能更好地發揮公權力的主導作用,從而更好服務于未成年人合法權益的保護工作。
政府的適時干預和有力監督有利于維護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國家規定,監督機制是國家公權力干預監護,國家監督是最常見也是最有效的方法,這種制度也可以有效的規范監護人履行其職責。
1.國家設立公權力監督機構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第三十一條第三款規定:“依照本條第一款規定指定監護人前,被監護人的人身權利、財產權利以及其他合法權益處于無人保護狀態的,由被監護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法律規定的有關組織或者民政部門擔任臨時監護人。”我國公權力機構一般都是由村民委員會、居民委員會或民政部門擔當,但這些機構都有自己的工作任務且工作人員不具備專業知識,極易疏忽保護未成年人的利益。因此,我國應該設立獨立的監督機構。監督機構的工作任務是監督未成年人的監護人,工作人員也應接受專業的培訓。當父母有惡習或者虐待未成年人時,監督機構就有權利干涉監護人的不當行為。當監護人被舉報虐待未成年人時,監督機構工作人員要及時受理。若監督機構的工作人員知情不理,將會受到法律的制裁。
2.加大司法介入和設立銜接制度
從根源上講,事后救濟治標不治本,不能從根本上解決未成年人的救護問題。現在社會上虐待、家庭暴力、遺棄未成年人的事件屢見不鮮,只有情況非常嚴重達到刑事犯罪時,人民法院才會介入進行保護。當人民法院介入進行處理時,事情已經發生了,這是典型的事后救濟。要防止事情的發生,就要進行事先預防,對于那些沒有達到犯罪程度的監護人也要進行專門教育,作出訓誡或者罰款。這樣才能從根本上預防監護人侵害未成年人人身安全或財產安全事件的發生,從而給未成年人提供最大限度的保護。
特殊未成年人保護制度是針對單親家庭、流浪兒童、留守兒童等特殊未成年人而設立的。近年來,離婚率不斷攀升,導致我國單親家庭越來越多,隨之而來的是單親家庭的監護等一系列問題的出現。在單親家庭中,未成年人子女在侵害他人利益的情況下,父母雙方會相互推諉責任,導致監護人賠償問題長期得不到有效解決,這樣不僅對受害者的利益造成了損失,更重要的是對施害者(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產生極大影響。如果不對其進行及時有效的教育,極有可能使其實施二次犯罪。因此,我國在立法上應該明確規定單親家庭子女的監護人承擔問題,以立法的形式規定下來,保證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得到有效保護。未成年子女生活費的標準、未成年子女生病所花費的醫療費標準、未成年人給他人造成傷害時賠償的標準、沒有撫養權的另一方監護人如何行使權利和履行義務等,這些事項均應在法律中進行明確規定。同時,留守兒童和流浪兒童的監護問題必須引起高度重視,針對流浪兒童和留守兒童設立特殊保護制度。例如:針對留守兒童家庭監護中父母應該承擔的責任、專門的監督機構應該承擔的監督責任、流浪兒童的救助制度等在法律中明確規定出來,從根本上解決特殊未成年人監護問題。
未成年人監護以家庭監護為最佳監護。當家庭中沒有人擔任監護人時,國家應該代為監護。對于國家來說,國家代為監護是一種責任,國家有責任為未成年人提供一個良好的生長環境。完善未成年人監護制度,尤其要重視特殊未成年人監護問題,在立法中給予明確規定,從而更好地保護未成年人合法權益。
未成年人合法權益的保護應該成為今后我國“依法治國”建設的重要內容。未成年人監護制度是保障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一項必不可少的民事法律制度,為此,應該充分借鑒國外的先進理念并對其加以修改和補充,從大體上拋棄舊的觀念、引進新的觀念,實現國家公權力的干預。本文從區分親權與監護權、專門機構代替社會組織擔任監護人完善國家監督和干預制度、設立特殊未成年人保護制度四方面對未成年人監護制度進行論述,以期為我國未成年人監護制度的發展完善提供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