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又一陣戶外旅游熱興起,與此同時,驢友進入景區未開發、未開放區域的“野游”行為屢見不鮮。前不久,黃山風景區就發生了“野游”者被困請求救援事件,黃山風景區管委會依據相關規定,對該次救援收取了3206元費用。
后旅游時代,不少驢友已不滿足于由景區提供的常規景點,而熱衷于走常人不敢走的路線、看常人無法看到的風景。無限風光在險峰,“野游”對于曾經滄海的驢友來說,確實有一種神秘的吸引力,但“野游”不是野炊,稍有不慎就可能陷入危險境地。一旦遇險,就將惹出一長串的麻煩——救援不及時,驢友性命有虞;即便救援成功,也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一人遇險往往需要出動成百上千的救援人員。

當下,人力成本極高。大量的人力投入,由此產生巨額的救援成本,該由誰來埋單?要在過去,這不成問題,因為一直以來,大多數景區對于“野游”遇險的救援,都出于人道主義精神,并不收費。但在今天,無償救援大有商榷的必要。若救援力量來自公安、消防等部門,就等于納稅人掏腰包。站在納稅人角度,我們有什么責任替不守規矩的驢友埋單?動用公共資源提供無償救援,客觀上助長了“野游”行為,亦極為不妥。實施有償救援,讓驢友為自己的“任性”買單,合情合理更合法——《旅游法》第八十二條有明確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