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麗珍 胡麗萍(江西工程學院)
隨著我國持續推進互聯網普及工作,“提速降費”的深入開展,取得了顯著的成效。CNNIC《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報告中指出,中國網民規模情況,截至2019年6月,中國網民規模達8.54億,上半年共計新增網民2598萬人。互聯網普及率為61.2%,較2018年底提升1.6個百分點。隨之帶來的是新業態、新模式,跨境電商應運而生。作為一種新型模式,跨境電商是對外貿易和互聯網技術的產物,是“互聯網+對外貿易”的典型代表。我國企業開展對外貿易的重要手段之一則是跨境電子商務,其已成為我國外貿穩定增長的推動力量[1][2]。
在傳統對外貿易中,傳統外貿的一般流程比較繁瑣,首先,從外貿洽談前期開始,制作形式發票用于報價、交易參考或者客戶申請進口許可等。其次,交易確認以后,制作外貿合同。交易雙方確定各自的責任和義務,出口方準備交貨、制作商業發票、裝箱單、報關單、申請商檢通關單等報關出口。再次,交貨付運以后,得到提單,根據合同簽訂的付款方式,制作申辦整理客戶所需的全套單據,如發票、裝箱單、商檢證、產地證、受益人證明等,以便收取貨款。最后憑收匯銀行水單等辦理核銷退稅。至此,一筆傳統貿易訂單才算完成??梢钥闯?,傳統外貿主要是以生產為導向,渠道比較單一。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我國的對外貿易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借助互聯網,把傳統的線下尋找客戶轉移到了線上,使用B2B平臺、SEO(即搜索引擎推廣)找客戶,利用社交媒體通過互聯網的全球性傳播,精準的找到國外的客戶,實現對外貿易。而在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上,李克強總理提出了制定“互聯網+”行動計劃。推動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于現代制造業結合,促進電子商務、工業互聯網和互聯網金融的健康發展,引導互聯網企業拓展國際市場。隨著大數據的爆發,對外貿易模式過渡到了互聯網+外貿的新模式。但互聯網+對傳統產業不是顛覆,而是換代升級。如圖1所示。
圖1
傳統的對外貿易人才崗位需求,主要是基于流程來構建,如單證員、業務員、跟單員等。受語言和文化等等各種因素的影響,傳統對外貿易中進出口雙方溝通的成本略高。這對于業務員開發客戶來說,有一定的障礙,提升了入職門檻。且受地理距離的影響,進口方無法對出口方進行有效的監督,普遍存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這對于業務員來說,會帶來很大的壓力。另外,由于不同國家的時差問題,跟單員在與對方確認相關單證文件的時候,也存在諸多的不便,極有可能因為提單上的一個小錯誤,導致整個流程的延誤。帶來的風險損失將是不可預估的。
對比互聯網+外貿模式,即跨境電子商務模式,人才崗位需求比傳統的需求更大,能夠提供的就業面也更廣,如跨境電商從業人員、外貿業務人員。由于互聯網的介入,給對外貿易帶來了很多新的崗位需求,如跨境電商B2B的優化產品和站內營銷、數據分析,跨境電商B2C的文案撰寫、訂單處理和營銷推廣等。以及外貿貿易本身所需的業務員,線上回復詢盤、線上發貨、線下發貨等。
因此,在互聯網時代,傳統的對外貿易人才已經不能滿足需求。而高校作為人才培養基地,需要秉承時代的發展,緊跟時代的步伐,培養出當前所需的既懂得網絡信息技術,又能夠實現國際貿易活動操作,具有專業國際貿易理論知識的綜合型人才。因此,人才培養方向需相應的做出轉變,而人才培養方案的轉變意味著與此相關的教學體系的轉變,最直接的體現則是課程體系的變化。
由于傳統國際貿易與跨境電子商務有十分顯著的差異,高校國際貿易專業人才培養不能僅靠傳統的理論知識灌輸,更應該迎合時代的變化,從學術型向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轉變。高校在培養相關專業人才的過程中,除了需要制訂國際貿易理論相關的教學,還應該增加跨境電商運營、進出口業務操作、專業外語、跨境電商信息技術操作等更偏向實踐類的專業課程。下面就江西工程學院的國際貿易專業國際貿易實務課程改革進行簡要分析。首先是國際貿易概述,包括國際貿易基本概念,外貿企業的成立,外貿經營模式,外貿行業管理;第二章則是國際貿易基本知識,包括品名品質包裝與數量,國際貿易術語,價格與成本核算,國際物流,國際貿易結算與風險防范,進出口通關,國際貿易商品認證,國際貿易知識產權;第三章是合同簽訂與履行,包括國際貿易合同簽訂,國際貿易合同條款,進出口業務流程,外貿生產跟單,外貿單證制作與審核;第四章則主要是國際貿易業務,包括參加國際貿易展會,跨境B2B平臺運用,跨境B2C平臺操作,搜索引擎開發客戶,海關數據庫運用。
從以上課程改革規劃可以得出,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教學改革:
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推薦貿易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推進貿易高質量發展,是黨中央層面對國際國內形勢深刻變化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奮力推進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必然要求,是事關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大事。為加快培育貿易競爭新優勢,推進貿易高質量發展,提出如下意見:(1)總體要求;(2)加快創新驅動,培育貿易競爭新優勢;(3)優化貿易結構,提高貿易發展質量和效益;(4)促進均衡協調,推動貿易可持續發展;(5)培育新業態,增添貿易發展新動能;(6)建設平臺體系,發揮對貿易的支撐作用;(7)深化改革開放,營造法治化國際化便利化貿易環境;(8)堅持共商共建共享,深化“一帶一路”經貿合作;(9)堅持互利共贏,拓展貿易發展新空間;(10)加強組織實施,健全保障體系。從政策可以看出,國家大力推進貿易高質量發展,各地區各行業也在進行轉型升級,例如機電、輕工、醫藥等行業。
在應試教育的背景下,英語學習者在接受教育中學習英語,并沒有真正的運用到實際生活中,此外,語言環境導致很多英語學習者除了課堂上幾十分鐘會使用英語,其他時間都是在母語環境中,加上與外國人的面對面交流機會很少,不善于與外國人用英語進行交流。而在國際貿易實務課程中,完全可以利用模擬實務練習來提煉英語。
在課程教學改革過程中,充分利用互聯網資源,將當前跨境電商發展形勢融入到國際貿易實務教學中,彌補核心專業課程之間的不足,借助互聯網的優勢,更系統的幫助學生把控跨境電子商務的發展態勢,幫助學生提升自身的國際貿易能力。
強化校企合作教學,幫助國際貿易專業學生獲得更多的實踐機會,也是課程改革在跨境電商背景下的突破。就拿江西工程學院來說,通過與跨境電商企業的合作辦學模式,把課堂搬到企業,把企業融入課堂,通過這個合作辦學的模式,既能夠更為明確未來國際貿易發展對人才的需求,又能過實現更具針對性的人才培養[3]。以此來找準方向,通過實踐與理論相結合,更好的熟悉跨境電商背景下的國際貿易流程等。
開展跨境電子商務離不開互聯網的大力輔助,但僅有互聯網的支持,還不足以滿足人才的需求,高校應當結合當前時勢,對國際貿易專業課程教學進行升級改革,深入思考,確立轉型思想,加快實施轉型措施,緊跟國家政策指引,以培育出能夠迎合跨境電子商務行業發展的應用型綜合國際貿易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