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方 元(中共銅陵市委政研室)

銅陵被譽為“中國古銅都、當代銅基地”,是新中國最早建立的銅工業基地,以銅立市,以銅興市,超前探索和實踐資源型城市轉型,自覺在轉型中發展、在發展中轉型,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走在全國前列。開啟銅陵轉型發展之門的“鑰匙”,就是“抓住銅、延伸銅,不唯銅、超越銅”。
作為一座典型的資源型工礦城市,銅陵早在上個世紀80 年代就開始破解產業“單打一”問題,在上個世紀90 年代就探索發展循環經濟,在本世紀初就率先在全省進行資本運作。尤其從2009 年入列國家第二批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試點市以來,銅陵提出了“抓住銅、延伸銅,不唯銅、超越銅”的發展思路,在“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發展”上執著探索和實踐。近年來,銅陵注重高質量發展,使“抓住銅、延伸銅,不唯銅、超越銅”逐步變成現實,實現了資源型城市的華麗轉身。
銅陵始終堅持“抓住銅、延伸銅,不唯銅、超越銅”發展思路,緊緊抓牢銅產業這個根基,大力推進傳統產業改造升級,積極發展銅基新材料產業等戰略性產業,形成了一批PCB(印制電路板)、電子元器件等產業鏈條,銅產業朝全鏈條、高價值方向延伸。國際銅加工協會評價銅陵為“中國銅產業鏈條最長、產品品種最全、技術水平最高”。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先后成為全國首批循環經濟試點市、國家首批循環經濟示范市、國家節能減排示范市,秉持“吃干榨盡、循環發展”的理念,積極建設國家無廢城市,在全國率先打造循環引領、產城融合、三生共贏的循環經濟升級版,循環經濟“銅陵模式”被國家發改委向全國推廣。統籌推進“三重一創”,培植“企業樹”,打造“產業林”,加快制造強市建設,2016 年,全市GDP 首次跨過千億元臺階,規上工業產值首次突破3000億元,銅基新材料產業基地產值居全省首位。2017 年,入列全國首批建設的產業轉型升級示范區。2018 年,產業轉型升級示范區建設順利通過國家首次績效評估,產業轉型升級示范區建設經驗在全國會議上推介交流。
銅陵在堅持“抓住銅、延伸銅,不唯銅、超越銅”發展思路的基礎上,還探索形成了綠色轉型、創新轉型、文明轉型的新路徑。堅持綠色轉型,以“壯士斷腕”的勇氣和力度關閉有色“一冶”、有色“二冶”、銅陵鋼鐵公司等200 多家高耗能、高污染企業和一大批小選礦、小煤礦、小采石場、小碼頭等,放棄超過10 億元的稅收和280 億元的工業產值。大力推進生態建設,全面推行林長制、河長制、湖長制,創新實施礦山山長制,建成了大銅官山公園、長江生態廊道、東湖西湖濕地三大生態屏障,打造了總面積300 平方公里的生態廊道和天然氧吧。昔日臟亂差的濱江岸線變為美麗的“外灘”公園,獲聯合國人居環境獎。資源型城市轉型績效考核連續四年獲優秀等次,國家節能減排示范市考評連續三年優秀、總評優秀,榮獲國家園林城市、國家森林城市稱號。銅陵藍、銅陵綠成為城市最亮色。2018 年,PM2.5、PM10 平均濃度比分別下降17.4%、15.1%,全市優良天數比居全省第3 位,銅陵市空氣質量改善幅度達13.7%。堅持創新轉型,先后成為全國科技進步示范市、全國知識產權示范創建市、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市。堅持文明轉型,均衡教育的“銅陵經驗”在全國產生重大反響,推進緊密型城市醫聯體試點改革受到國務院表彰激勵,積極爭創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先后榮獲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全國全民健身示范市、全國文化體制改革先進地區,蟬聯全國文明城市、全國綜治最高獎“長安杯”,銅陵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節節攀升”。2016年,銅陵以82.78 的幸福指數,被《幸福中國白皮書》評為全國幸福指數第3 位城市。2017 至 2018 年,連續成為全省唯一的“中國最安全城市”、安徽最幸福城市。
進入新時代,銅陵面臨傳統主導產業支撐不強和接續新興產業動能不足的雙重壓力,產業轉型升級被推到了風口浪尖。
全市產業層次還處于中低端,全市規模工業中銅、化工、建材、鋼鐵冶煉、電力等五大原材料工業占比接近90%,產業層次低,仍存在高能耗、高排放的“二高”現象。戰略性新興產業除銅基新材料產業規模較大以外,其他產業發展規模仍有待提高,盡管具備一定的發展優勢,但競爭優勢不明顯,缺乏龍頭企業帶動。重大項目尤其是引領性、標桿性的重大產業項目缺乏,投資規模大的單個工業項目更少。從近幾年新引入的新興產業項目來看,發展普遍不快。
銅陵科技實力先天不足。全日制本科以上高校僅有一所,且以文科類為主,除銅陵有色、銅化外,還沒有第三家實力較強的科研機構,支撐全市發展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創新資源不多,科技成果產業化鏈條不夠完備,重大創新平臺的支撐作用不夠明顯,整體創新實力不強,產業大多處于價值鏈低端。以銅基新材料為例,由于缺乏關鍵技術,除銅線材外,大部分銅加工產品技術還不過關,高端的銅基新材料加工技術和設備仍舊為歐洲、日本等少數國家掌握。雖然近年來銅陵引進了以高維林為代表的一批高層次人才和團隊,在銅加工個別領域有所突破,但從整體上來看,全市銅加工技術仍處于較低的水平。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銅陵人才政策與周邊地區相比優勢不明顯,引進人才特別是高端人才相對較少。銅陵籍高校畢業生回銅意愿不強。市轄三區(不含樅陽縣)每年考取全日制本科院校學生2500 人左右,回銅報到1700 人左右,在銅就業1400 人左右。樅陽縣每年考取全日制本科院校學生5500 人左右,回樅陽報到2000 人左右,在樅陽就業僅200 人左右。尤其是銅陵有色、銅化、銅峰等企業,優秀的管理人才、技術人才流失嚴重。銅陵不僅缺創新人才,更缺產業工人,用工荒已成為投產企業不能達產的重要因素。銅陵學院、銅陵職業技術學院等高校每年畢業生留銅就業人數僅占全校畢業生的5%。
“抓住銅、延伸銅,不唯銅、超越銅”,過去是開啟銅陵轉型發展之門的“鑰匙”,未來也將是銅陵進一步轉型發展不可動搖的發展思路。不管經濟發展環境、經濟發展模式發生怎樣的變化,這條發展思路都不能丟掉,關鍵在于新階段賦予其新的內涵。
聚焦銅這一首位產業,瞄準中高端市場需求,做強銅采選冶、精深加工、研發、檢測、資源再利用于一體的銅產業體系,促進銅產業二次轉型,加快銅產業“互聯網+”改造,全力構筑覆蓋全球的銅資源供應網絡、世界領先的銅“采選冶”解決方案供應基地、國際一流的銅基新材料制造及創新中心,打造世界級銅產業集群,推動銅陵由中國銅產業基地向世界銅產業高地轉變。要以銅為基,高水平建設銅基新材料產業集聚發展基地,加快銅基新材料產業向規模化、高端化、國際化發展,拓展延伸鋁合金輕型合金、高品質特殊鋼等高端金屬結構材料,進一步提升產業競爭力、控制力、吸引力和要素配置能力,努力將銅陵打造成為世界銅基新材料產業中心。鼓勵銅陵有色、銅化等具有自主品牌、核心競爭力和一定規模的龍頭企業“走出去”,進一步推進銅產業國際產能和裝備制造合作。
要“不唯銅”,立足現有產業基礎,以“三重一創”為抓手,大力發展新材料、電子信息、精細化工、先進裝備制造、節能環保等產業,使新興產業盡快成長為支柱產業,努力形成銅陵新材料產業等若干個全國重要的、世界級的產業集群。要搶抓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機遇,努力把銅陵打造成長江經濟帶重要的先進制造業基地,再創銅陵工業新優勢,為資源枯竭城市實現可持續發展做出示范。要“超越銅”,深度謀劃推進接續替代產業發展,加快建設5 個省、市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圍繞工業機器人、工程塑料及耐高溫特種纖維材料、新藥創制、集成電路引線框架及封測裝備、智能汽車及通用航空裝備等5 個重大工程,編制產業發展路線圖,果斷落子布局,加快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應用,大力支持新技術新產業新模式新業態發展,形成一批具有爆發力和引領力的新增長點,爭創省級智能制造示范區。高質量發展銅陵文化旅游業,打響“銅冠天下文譽古今”的文化旅游品牌。大膽探索將氫能源產業作為推動城市轉型升級的新興產業來培育,全力推動銅陵氫能產業跨越式發展。
堅持把循環經濟作為綠色發展的重要途徑,緊抓產業、社會、城市循環和循環模式創新,突出主題創建和機制保障雙輪驅動,打造“循環引領、產城融合、三生共贏”銅陵循環經濟升級版、長江經濟帶低碳循環發展新樣板。突出提升產業循環標桿,重點實施銅、精細化工和新型建材等產業循環化升級再造工程,構建邁向中高端的循環型工業,打造領跑和并跑國內外的產業循環鏈。不斷提升社會循環水平,建設功能完善的城市廢棄物處理體系,深化生產生活系統循環鏈接,建立覆蓋全社會的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體系,倡導綠色生活方式,推廣普及綠色消費模式。強力推進廢物源頭減量和資源化利用,努力打造長江經濟帶資源枯竭型城市建設“無廢城市”樣板。
以創建國家創新型城市為目標,以科技創新為重點,按照“戰略引領、政府導向、社會參與、企業聯動”原則,發揮創新型企業的引領帶動作用,推動高校、科研院所創新創業創造深度融合,積極謀求與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等高等院校共同構建體系健全、服務配套、特色鮮明的長三角科技成果轉化基地,推動更多科技成果在銅陵落地生根、開花結果。圍繞產業鏈布局創新鏈,加強與上海張江、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對接,聯合中南大學等一流的銅產業領域的高校、科研院所及研究機構,建立銅產業技術創新研究院,重點攻堅“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開展銅冶煉及深加工和再生資源回收利用全產業鏈的前沿技術研發、技術轉移、成果轉化和產業化工程研究。堅持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學一體,積極打造技工強市,創新市校合作新機制,支持銅陵學院建設地方高水平應用型大學,銅陵職業技術學院、安徽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建設高水平技能型大學,推進大江職業教育集團多元化發展。探索建立創新飛地、共建招商資本等新模式,借勢借地借人才,使得人才“不為我有、但為我用”、企業“研發在外、創業在銅”,助力技術、人才、項目的不斷輸入和轉化。
優化營商環境就是解放生產力、提高競爭力。大膽拿出“顛覆性、開創性”的改革創新舉措,持續推進“最多跑一次”改革,全面推行工業項目“承諾即開工”“多評合一”等制度改革,以此撬動各領域改革,釋放和激活各類市場主體的活力,最大限度激發全社會發展活力、創新活力,努力讓群眾辦事創業更方便更快捷更舒心。順應長三角一體化縱深推進的新形勢,盡快加入合肥都市圈,加快合銅發展帶建設,著眼“長三角所需、銅陵所長”,促進銅陵與長三角地區的要素流動,著力在抓機遇、建機制、搭平臺、暢交通、引項目、搶人才上狠下功夫。樹立一切工作都是服務于發展、服務于人民的理念,不斷落實正向激勵措施和容錯糾錯機制,激勵領導干部勇于擔當、敢于作為,以時不我待、抓鐵有痕的干勁投入到銅陵轉型發展的偉大事業中,努力以改革創新的勇氣打造銅陵優良的發展環境,以環境優勢增添發展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