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科學技術協會供稿
上海市委宣傳部、市科技黨委、市科委、市委軍民融合辦、市科協等單位共同組織推薦、遴選確定的10名2019年上海“最美科技工作者”在科學會堂發布。
這10位上海“最美科技工作者”中,有的在基礎科學前沿不斷開拓進取,取得了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科研成果;有的積極投身于國家重大戰略科技攻關,突破了關鍵核心技術難點;有的心系百姓福祉、社會發展,磨練一技之長,造福一方。
從揭開酶與核酸作用的奧秘,到手性催化劑新理念的提出,再到全球首例體細胞克隆猴誕生,老中青三代最美科技工作者不僅充分展現出科學領域的自由探索之美,更顯示了科學精神的傳承之美。
中科院院士、中科院上海生化細胞所研究員王恩多是10人中最年長的女科學家。經歷“文革”蹉跎,她不忘科研理想,兩次考取研究所研究生;在國家人才青黃不接之時,毅然回國,不顧條件艱苦積極開展科研;勇對癌癥打擊,28年如一日科研不斷,在氨基酰-tRNA合成酶及其與相關tRNA相互作用、質量控制蛋白質生物合成的研究中取得了一系列為國際同行矚目的研究成果。

王恩多
中科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常務副校長丁奎嶺是新世紀以來中國科研領軍力量的代表。他甘于坐“冷板凳”,不論科研方向冷熱變換,始終堅持在手性催化領域不斷探索,最終突破傳統思路,提出新概念和新方法;他傳承研究所“尊重人才”的傳統,突破體制機制壁壘,為青年科學家搭建快速、持續開展科研的平臺。

丁奎嶺
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研究員、非人靈長類研究平臺主任孫強是10人中最年輕的,而他領導團隊完成的體細胞克隆猴令世界矚目,也是近年來中國最重要的科研成果之一。這位沒有留學經歷的青年科學家,敢于挑戰全球學術界認為的“不可能”研究,以十年磨一劍的精神攻堅克難,終成學科領域的執牛耳者。

孫強
將老中青三代科學家的奮進歷程時刻連起來,就是中國基礎科研走過的一條從追趕、并行到領先的艱難之路,也是對中國科研人員努力拼搏的一曲美麗贊歌。
“上九天攬月,下五洋捉鱉。”在中國的重大科技項目中,閃耀著最美科技工作者的智慧與創新。
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科技委常委、型號總設計師張玉花的名字,與中國多項航天工程緊密聯系在一起。她是嫦娥四號探測器系統副總指揮兼副總設計師、探月工程三期嫦娥五號/嫦娥六號探測器系統副總指揮、首次火星探測工程探測器系統副總指揮兼環繞器總指揮。她還作為上海宇航系統工程研究所載人航天行政負責人,帶隊順利完成了神舟一號到神舟七號飛船靶場試驗與發射任務。
中科院上海天文臺研究員王廣利在探月工程嫦娥四號任務中作為測控系統VLBI測軌分系統總設計師帶領項目團隊攻堅克難,實現多項技術突破,為圓滿完成任務做出了卓越貢獻。
中科院上海光機所研究員胡麗麗從事激光玻璃、激光光纖基礎研究及其制備技術研發30余年,帶領團隊打破國外技術封鎖,攻克了以連續熔煉工藝技術為核心的大尺寸激光釹玻璃批量制備關鍵核心技術。她還帶領團隊研發了多款摻鐿激光光纖,打破了國外公司對我國高功率激光光纖的產品壟斷,為國產光纖激光器裝上了“中國心臟”。

張玉花

王廣利

胡麗麗(左一)
中船重工集團公司第七一一研究所副總工程師黃立主持了多型柴油機國產化研制科研項目,在整機總體設計、關鍵零部件設計、樣機研制、試驗研究等方面取得多項關鍵技術突破,為我國艦船柴油機事業的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黃立

朱繼懋
作為我國最早從事深潛技術研究的專家之一、上海交通大學教授朱繼懋始終站在國際深潛技術的最前沿,突破了萬米級無人潛水器關鍵技術,開創了我國深潛領域多項第一,創造了我國首次使用ROV發現深海熱液黑煙囪的紀錄,取得了多項具有國際先進技術水平的成果。
從太空到陸地、從海面到海底,上海科技工作者在天地之間繪下了一幅最美創新畫卷。
在普通老百姓的“吃穿住行”方面,同樣有著最美科技工作者的美麗身影。
復旦大學附屬婦產科醫院主任醫師、黨委書記華克勤致力于婦科微創術式創新和改良,自2013年成功完成國際首例腹腔鏡下中孕期合并宮頸癌患者保留宮體及胎兒的廣泛宮頸切除術以來,成功助力10多位宮頸癌患者成為母親。她以匠者之心“修補”了女性患者“殘缺”的美,也成就了自身的美,成為上海乃至全國婦科微創領域的排頭兵。
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城市規劃系主任楊貴慶,人稱“布袋教授”。他積極踐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向鄉村“逆行”,每月2次、每次3天,用腳踏遍了浙江臺州黃巖的各個角落。基于黃巖鄉村調查,他率先探索和提出中國特色“新鄉土主義”鄉村規劃理論,對推動中國美麗鄉村建設起到了有效的理論支撐作用。
從人民群眾中來,到人民群眾中去。上海科技工作者在服務百姓、服務社會時,時時刻刻彰顯著大愛之美。

華克勤(右一)

楊貴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