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門二路街道社區志愿服務中心位于靜安區中心地帶,配有兩名專職工作人員,并有獨立使用的辦公場地。中心定位“平臺+服務”功能,以“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服務精神,把開展志愿服務與學雷鋒活動結合起來,與創新基層社會建設結合起來,與市民修身行動要求結合起來,大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社區營造“鄰里石二、和諧一家”的良好公益氛圍,在學生志愿服務及樓宇白領青年志愿者工作方面表現尤為突出,所創立的“微笑天使”學生社會實踐工作品牌,得到了市區兩級領導的高度肯定。



一是資源整合,注重“百花齊放”。中心充分利用下屬各居民區學雷鋒志愿服務站點、社區文化活動中心、各類社區民生服務設施和場所等平臺資源,與他們積極對接,將志愿者安排在這些機構和組織中提供服務;還主動跨前一步,聯合“鄰里石二”區域化黨建聯席單位等資源,到這些轄區單位中去“找崗位”“找項目”;甚至與一些外街道乃至外區的企事業單位建立了志愿服務的長期聯系,并建立若干街道社區志愿服務點。中心因地制宜,幫助每家富有公益之心的單位尋找切入口、提煉特色,同時為志愿者搭建關愛他人、服務社會、展示特長的舞臺。如與上海自然博物館共同開設“微笑天使”志愿服務崗,與地鐵13號線自然博物館站共同開發“愛心直達梯”項目等。
二是服務民需,鼓勵“百家爭鳴”。中心每年通過調研、走訪、座談等多種形式了解志愿服務需求動態情況,并在此基礎上開發有針對性的志愿服務崗位或項目。此外,中心還定期召開基地交流會,鏈接資源、取長補短,允許他們充分發表意見,真正發揮中心的平臺樞紐作用。中心高度重視每次志愿服務活動前的培訓指導和活動后的總結分享環節。志愿者培訓過程中提出的問題有效督促了中心更好地完善項目流程、提升項目質量。活動結束后,志愿者通過分享親身感受,進一步提升了獲得感和滿足感。
長寧區周家橋街道社區志愿服務中心成立于2012年,位于新改建的中山公園生活服務中心內,以“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精神為價值理念,以完善機制構架、夯實多維立體支撐、打造特色工作品牌等為切入,實體化、規范化、常態化地開展形式多樣、注重實效的志愿服務活動,不斷凝聚社區志愿服務合力,拓展志愿服務品牌效應,推動志愿服務可持續發展。
中心擁有各級各類志愿服務團隊、工作室54個、注冊志愿者8 000余人,約占街道常住人口的14%,先后開展志愿服務項目百余個。
每年年初,開展一次多樣本、分類別的需求調研。今年根據企業白領需要增設了“白領午間課堂”“六心聯盟”兩個服務項目,并增加了原有親子項目的服務頻率。根據周邊居民需要新填了各類“手作”服務項目,如餅干制作、肥皂制作,并減少了部分咨詢類項目。
孵化培育和引進具有專業優勢、符合周家橋社區特點的優質社會組織,如結合“最文明養寵社區創建”在社區內推廣“藍絲帶”愛寵聯盟項目、連續4年向“愛悅讀”組織的親子繪本體驗、“老來賽”志愿者工作室等多個團隊提供項目資金扶持。
對接市委、區委關于“雙報到”的總體部署,牢牢扭住“項目認領-公益共擔-資源共有-組織共建”的工作脈絡,夯實黨員有序融入社會治理的有效載體和項目支撐。楊家宅居民區“夜門診”、天山河畔居民區“七彩志愿服務崗”等一批成效明顯、特色鮮明的黨員志愿服務品牌脫穎而出。
中心關注志愿者骨干、管理人員、領軍人物的發掘與培養,堅持“發掘典型-重點培育-項目領銜”的工作模式。交通文明大整治過程中,先進人物美國籍志愿者Andrea,入選2017年第一季度上海市文明交通好市民。“汝琪工作室”“萬航渡口”等志愿服務項目被“新聞坊”等媒體報道。
近兩年來,街道共獲得市、區級各類優秀志愿服務團隊、志愿者獎項達20余次。其中,“禁毒媽媽工作室”已成為上海市相關領域的示范性團隊,“愛悅讀”親子繪本體驗、“長者微課堂”志愿服務項目獲得上海市志愿服務公益項目資金扶持,由友聯乒乓球俱樂部衍生出的敏芝杯乒乓球賽已成為輻射長三角的體育賽事。街道巡訪團團長譚汝娣、上海花城寵物俱樂部會長王榮德、范北“萬航渡口”志愿者工作室陳曉光等個人分別被評為市、區級優秀志愿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