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潔清
“互聯網+”技術的普及與運用,打破了物理空間與服務空間的限制。高校圖書館是傳遞文化的地方,是信息與知識的集散地,對社會的發展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因此高校在管理過程中,應加強圖書館建設力度,積極建立信息化服務平臺,確保圖書館的智能化。并精準服務定位,打造數字化閱讀環境,為有閱讀需求的用戶打造一個智慧圖書館。
當前,基于互聯網、計算機等技術的發展與應用,使得當前社會出現更多元、更融合的戰略發展模式,基于此“互聯網+”應運而生。透過對先進設備、及技術的運用,使各行各業在經營過程中,逐漸趨于智能化、信息化。特別是教育領域,是為社會輸送高端人才的地方,更應與時俱進,不斷完善教學條件。學生除課堂學習以外,高校圖書館成為他們重要的學習、閱讀場所。基于“互聯網+”背景下,高校應對圖書館的建設工作重新建立認知。并能結合學生及其他校內職工的個性化閱讀需求,應不斷提高圖書館的建設力度。充分運用互聯網、大數據等技術。重點打造智慧圖書館,為學生及更多有閱讀需求的人,提供更便捷、更優質的服務。
“互聯網+”背景下,對高校圖書館進行重新建設,目的就是使其不斷智能化、信息化。不僅提升圖書館的管理效率與管理質量,還可在一定程度上最大化滿足閱讀者的個性化需求。特別是高校大學生,他們是伴隨互聯網技術、智能設備廣泛應用的社會背景下,成長起來的一代,他們獲取信息的途徑更豐富、多樣化。基于此,高校若想吸引更多的學生進入到圖書館進行學習與閱讀。應對當代大學生的閱讀需求、以及發展特征進行深入的了解,并將此作為建設圖書館工作的重要參考目標。任何領域的改革,都是基于滿足人的需求為目標的,為人們提供更優質的服務。而高校若想高度體現出新型圖書館的先進性與現代化,必須有效融入大數據、云計算、互聯網等技術,注重打造更為智能化的圖書館,形成智慧圖書館,從而為廣大師生帶來更好的閱讀體驗與服務。
而智慧圖書館的實現,需搭建完善的信息化服務平臺。將圖書館的信息整理、查詢等一切管理工作,逐漸從人工化轉為人工智能化。因此,基于“互聯網+”背景下,高校在建設圖書館過程中,應加強終端服務設備建設力度,并給予云計算以及其他傳輸設備的合理運用,有效構建信息化的網絡平臺。
高校可強化其網絡服務技術與投放力度,有效借助語義分析等先進技術,科學計算海量數據庫中的有效信息,精準劃分用戶特征以及他們的需求等。通過不斷對圖書館網絡服務技術的完善與融合,提高圖書館網絡服務精準度。同時,加強對用戶閱讀行為等信息的采集、分析、整合,基于閱讀終端層面,不斷滿足用戶的個性化需求。

高校圖書館擔負著教學與科研的雙重服務任務,是廣大教師與學生獲取知識、提升思想境界的地方,更是學校文化的核心與靈魂。“互聯網+”背景下,又給予高校圖書館新的功能,基于信息化平臺的建設與運用,在滿足用戶閱讀需求的基礎上,還可不斷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成為受眾群體的創意孵化器。因而,高校在建設圖書館過程中,除重視硬件設備的完善與更新外,更要注重服務精準定位。高校領導層、以及圖書館管理人員,應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積極整合校內資源,并有效運用信息化智能平臺,提升圖書館的服務質量,并不斷提升其社會價值。同時,圖書館管理人員應對高校大學生的閱讀需求重新建立認知,他們對信息的需求載體更趨于電子化、閱讀方式呈現移動化,以及他們的閱讀需求更具個性化。因此,高校應對其給予一定的重視,不斷調整館藏結構,并運用創新意識,逐漸完善服務模式,為學生提供更便捷、數字化的閱讀環境。圖書館管理人員可增加其電子文獻的比重,為學生提供更高質量的閱讀資源。同時,基于信息化操作平臺的建立,高校可融入更多市面上可穿戴設備。除具備智能手機的基礎功能外,還可利用聲音辨別方向以及視頻通話等,用戶只需借助相應的手勢,即可瀏覽新聞。基于這種強大的智能設備優勢,可為用戶帶來更優質的服務。同時,學生根據個人喜好,去選擇自己喜歡的閱讀模式,并可在線上進行及時反饋,表達自己的閱讀感受,有效滿足學生個性化閱讀需求。與此同時,高校可訂購一些電子閱讀器等設備,并開設專門的數字閱讀空間提供給用戶使用。使他們可在更舒服、更充滿現代化氣息的環境下進行閱讀。這樣,高校圖書館通過優質的服務,不斷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可吸引更多的學生進入圖書館進行學習。不僅提高學生的知識水平,還可幫助他們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促進他們健康、全面的成長。
總之,高校在管理與教學過程中,應不斷完善管理理念,對當前社會的發展趨勢建立正確的認知。并對當前大學生的閱讀需求、學習習慣等形成清晰的認識。并在實際管理過程中,加強高校圖書館的建設工作。硬件設備、優質服務兩手抓,積極搭建信息化服務平臺,為用戶提供更精準的服務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