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麗俊 張詩玉(江蘇財會職業學院財金系)
近年來,互聯網+”和多種傳統業態相結合,其中“互聯網+金融”模式發展尤為迅速。影響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大學生是個特殊的群體,他們對新生事物擁有強烈的興趣,校園里微信支付、支付寶等第三方支付手段正逐漸取代校園卡支付,網上購物時,借唄、花唄、京東白條、分期付款等融資方式影響大學生的消費習慣,給學生提供了快捷方便的融資渠道,讓其購買夢寐以求的商品。但大學生在享受互聯網金融帶來的各種便利融資的同時,也需要注意其帶來的各種風險,如變相高利貸,校園貸或其它互聯網金融風險事件,這些行為反映出大學生在互聯網+金融背景下正面臨著較多金融風險,我們應該加強風險防范。
大學生的消費觀念大多是新潮的,容易接受新事物,好奇心強,這促進了互聯網校園金融消費水平的增長,但大學生風險防范意識薄弱,缺乏成熟的財務管理理念,沒有合理的規劃能力,導致出現了消費過度、消費異常、盲目信用消費等不良消費行為,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風險的概率。浦發銀行發布的《大學生金融知識及消費習慣調研報告》顯示,大學生具有良好的學習金融安全知識的意愿,但仍有13%的受訪大學生對校園貸款、電信網絡詐騙等日常生活中的財務不安全事件“漠不關心”,認為財務風險與他們沒有直接關系。大學生對互聯網金融風險的認識不到位,風險防范意識不強。
大學生雖然已成年,符合貸款主體的要求,但經濟上并不獨立。據《大學生金融知識及消費習慣調研報告》顯示,93.3%的大學生生活費是父母給付的,少數同學依靠發放獎助學金和勤工儉學獲得生活費。72.1%學生月消費水平在1000 元-2000 元之間,14.6%的大學生月消費水平在1000 元以下,僅有13.3%的大學生月消費水平在2000 元以上(見表1)。

表1 大學生月消費水平
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大部分大學生的消費水平適中,一旦購買高價值商品,消費水平就會急速上升,父母給付生活費有限,而他們又幾乎沒有還款能力。這樣一旦建立了信用關系,就很容易發生信貸償還風險。
高校學生面臨著大量的財產損失風險,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一是大學生普遍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支付寶、微信支付等互聯網支付方式。在頻繁操作過程中容易操作失誤發生超額付款和錯誤付款。如果不能及時恢復,將造成財產損失。二是賬戶被盜造成的財產損失。
大學生的生活費主要是家人提供,少數同學創業、兼職。當大學生進行網絡借貸,尤其是校園貸時,會因為還款壓力太大而出現逃課、借同學錢等行為,嚴重時甚至會適用盜竊、搶劫等非法手段獲取資金償還債務,走上違法之路[3]。
很多大學生缺乏金融知識,在使用互聯網金融服務的時候,尤其是辦理分期貸款服務時,陷入各種各樣的騙局,對利率、違約金、滯納金、押金等相關概念沒有正確的認識。許多大學生因為名義上的“便宜”“低利率”而錯估了自己的還款能力,導致無法及時還款,進而由于無錢還款造成違約等使得債務的雪球越滾越大,最終無法還款。
大學生剛剛接觸社會缺乏風險意識。由于信息量大,社會經濟環境復雜,他們不能正確地識別并有效規避掉潛在風險。例如大學生缺乏對個人信息保護意識,經常在APP、網站填寫自己身份證號碼、銀行卡號碼、電話號碼等個人身份信息,這樣容易導致個人信息被盜用,在網貸平臺被代辦貸款或信用卡,使學生個人征信進入黑名單,形成財產損失。
當代大學生出生在00 年左右,大多出生于富裕家庭,這樣的孩子一般站在時代發展的前沿,喜歡追求流行和時尚。上海浦發銀行公布的大學生對金融知識和消費習慣的研究報告顯示,學生在可以負擔起名牌產品的前提下,有80%的同學會。“當被問及他們是否會買名牌產品,如果他們可以負擔得起,80%的人說是的。”然而因為大學生資金來源有限,資金量業有限,所以他們沒有相應的消費能力。當大學生為了滿足自己的心愿,往往通過網絡借貸平臺借款或者分期付款,這樣就需要方互聯網金融提供的金融服務。
隨著因特網的快速發展,金融、有關法律法規和規范性文件等比較缺失,我們應該首先完善各種法律法規和規范性文件,引入行業訪問機制,提供規范的平臺或渠道[6]。比如螞蟻借唄、螞蟻花唄、京東白條等大平臺提供資金融通服務,他們注重信息安全,管理規范,一般在解決大學生短期資金需求的同時,不會給大學生帶來太多的信用風險。
首先,高校要對學生深入了解,及時了解學生的各種情況,當發現學生貸款時,要及時了解相關情況,及時與學生家長溝通,幫助學生分析利弊,提出合理的建議來解決問題,避免風險。其次,在大學期間,可以加強校企合作,由實踐經驗豐富的專業人員進行金融知識、金融風險知識的培訓,定期在校園里舉辦金融知識講座,宣傳金融知識,這樣不僅可以幫助他們建立正確的消費理念,預防金融風險,而且對大學生以后的人生具有指導意義。因為大學生只有具備一定的專業基礎知識,才能正確看待互聯網金融產品,準確衡量借貸成本,了解自己真實的經濟能力和償還能力,規避風險。此外,高校教師還應努力將金融風險等知識融入日常課堂教學,提高大學生的金融知識水平,尤其是非財經類專業學生的金融知識水平。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價值觀。
政府應該創新混業監管和分業監管的形式,將其轉變為一種綜合監管模式。同時吸收國外有效的互聯網金融監管模式,然后及時修正我國的立法。
注釋
1 宋婧婷.關于互聯網金融模式的若干思考[J].金融經濟:理論版,2016(10):39-41.
2 李游.互聯網金融下大學生信貸風險管理研究——以大學生分期付款平臺為例[J].經濟管理:文摘.
3 吳書博.關于互聯網金融風險及風險防范問題的思考[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中旬刊),2014(11):82.
4 宋程程.大學生金融風險防范與金融素養培養問題淺談——基于鄭德幸校園貸悲劇的個案研究[J].時代金融,2016(5):352.
5 李偉,桑歡.互聯網金融風險及其防范[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5(11):49-51.
6 韓壯飛.互聯網金融發展研究-以阿里巴巴為例[D].開封:河南大學,2013.
7 王東. 國外風險管理理論研究綜述[J]. 金融發展研究,2011(2):55.
8謝平等.ICT、移動支付與電子貨幣[J].金融研究,2013(1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