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新都區人民醫院 鄧詩武
冠心病患者介入支架治療后,容易走兩個極端:一是感覺病好了,報復性大量運動;二是時刻想著心臟里有個“金屬異物”,萬事謹慎,基本不運動。到底應該怎么做呢?目前的指南建議,支架術后患者應在醫院進行心臟康復評估(心肺運動試驗、平板運動試驗或6分鐘步行試驗等),根據心功能的情況,制定相應的運動處方;運動的原則是:安全第一,循序漸進。
如何保證運動安全呢?我建議做好以下4點——
運動治療的獲益需通過精準的個體化運動處方得以實現。運動處方是由醫師、康復治療師和運動治療師等根據醫學評估,按年齡、性別、身體健康狀況、癥狀、體征、心肺功能、疾病狀況、各器官的功能水平和回歸社會的功能要求,針對疾病人群、亞健康人群和特定運動人群,用處方的形式制定系統化、個體化的運動治療方案,以達到改善受損生理、心理及社會功能,提高自愈能力和再生能力,改善預后和生存質量的目的。
運動處方是心血管疾病治療的基石,是綜合性心臟康復的重要組成部分。歐美心臟康復指南強烈建議重癥心血管病患者心臟康復前進行精確的心肺功能評估,以制定匹配患者體力和心臟功能的精準、安全的運動處方。目前臨床廣泛推薦運用心肺運動試驗來評估患者的整體功能,該試驗具有無創傷性、無放射性、可重復性等優點,能夠全面反應人體靜息及活動狀態下心、肺、骨骼肌等各方面功能。所以,支架術后的患者一定要積極參與心肺運動試驗,由醫生根據試驗結果來為你定制科學、安全的運動處方。
支架術后一個月內活動時,動作要輕、行走要緩,避免活動幅度過大;經股動脈手術者要避免頻繁下蹲、久蹲、抬腿等擠壓傷口的動作;經手臂橈動脈手術者要避免上肢過度彎曲、提重物等動作。隨著時間推移,冠狀動脈血管上的細胞會生長、遷移,最后覆蓋整個支架表面,使支架成為人體血管的一部分,運動不會使支架移位或掉出。所以,術后一個月后,可開始嘗試有氧運動(如行走、慢跑、騎自行車、游泳、爬樓梯等)、抗阻運動(如啞鈴、運動器械、彈力帶)、柔韌性運動等。有氧運動可以增加冠狀動脈彈性,改善血管內皮功能,促進冠狀動脈側支循環建立,代償性地改善冠狀動脈的供血供氧能力。
出院后1~6個月,每周進行3~5次心電血壓監護下的中等強度運動,包括有氧運動,阻抗運動以及柔韌性訓練等,每次持續30~90分鐘,共3個月左右,推薦運動康復次數為36次,不低于25次。6個月之后,運動強度以50%~70% 最大耗氧量或60%~80%的最大心率(220-年齡)為宜,并間斷進行心電圖監測。心梗1年后,如果心功能儲備達到健康人群水平,可選擇性參加體育競賽,每周熱量消耗至少1000大卡。
在運動和鍛煉的過程中若出現胸疼、氣短、憋悶和疲勞感,應立刻停止;若感到心臟突然失控或跳速過快,或者感到輕度頭暈、乏力、脈搏不規則,應及時撥打120。
經典的運動康復包括準備活動、訓練運動、拉伸及放松活動等4個部分,每個部分都很重要,不要省略。準備活動多采用低強度到中低強度水平的有氧運動,持續5~10分鐘,目的是放松和伸展肌肉,提高關節活動度和心血管適應性,預防運動誘發的心臟不良事件和運動性損傷。放松活動則以5~10分鐘的低強度到中低強度水平的心血管耐力及肌肉耐力練習為主,病情越重放松運動的持續時間宜越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