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閬中市人民醫院 徐亞瓊
高血壓是最常見的慢性病,但其治療過程中一些患者仍存在一定誤區,導致治療效果欠佳。為此,筆者整理了以下常見誤區,希望能幫助患者規范治療。
有些高血壓患者不監測血壓,自覺無不適癥狀時便少服或不服藥,一有頭暈、頭痛等癥狀時就加大服藥劑量。但血壓的高低是無法感覺出來的,不監測血壓盲目服藥可能會導致低血壓或血壓波動,嚴重時誘發心腦血管疾病。因此,高血壓患者應定期測量血壓。
有些高血壓患者經服藥血壓降至正常后,便認為高血壓已經“治愈”而自行停藥,結果血壓復升。原發性高血壓是一種慢性疾病,是不可治愈的,血壓降至正常,那是降壓藥物發揮了作用,但藥物在人體內是要代謝及清除的。就像我們吃了飯,隨著食物消化、吸收,我們會再次出現饑餓感,會進行下一次食物攝取。同樣的道理,高血壓藥物進入體內,隨著機體對藥物的代謝及清除,藥效就消失了,所以患者一定要遵醫囑堅持服藥。
有些高血壓患者治病心切,常常擅自增加服藥劑量或使用作用較強的降壓藥物,力圖將增高的血壓迅速降至正常,這是不現實且有害的。高血壓起病緩慢,有些患者長期耐受了高血壓狀態,一旦血壓下降過快,會造成機體不適應而出現新的癥狀,造成嚴重后果。
有患者選用短效降壓藥,每日3餐后服用或睡前服用,認為一天多次服藥治療效果會好些,但這是一種誤解。人體正常血壓波動有一定的規律,即白天血壓水平較高,夜間血壓水平較低,在凌晨4~5點血壓上升,6~8點左右出現高峰,然后逐漸平穩,16~18點再次出現高峰,然后緩慢下降,凌晨0~2點達到低谷,并維持到4~5點。這種血壓變化導致患者容易在早晨和夜間發生腦缺血。短效降壓藥每日3餐后服藥,沒有考慮血壓變化規律,結果是清晨血壓控制不理想,而下午和夜間血壓偏低。睡前服藥,夜間血壓已經處于低值,降壓藥物使用會導致血壓大幅度下降,從而使心、腦、腎等重要器官供血不足,引發缺血性損害。
有些高血壓患者認為血壓降得越低越好,這是不對的。如果不顧年齡及患者具體情況,一味將血壓降至正常或較低水平,可能會影響心腦腎等臟器功能,反而得不償失。特別是老年人,不可過度降壓。
有些高血壓患者認為一種降壓藥服用時間過長會產生耐藥性,需經常更換,這是不對的。降壓藥物不僅極少產生耐藥,長期服用還對重要臟器有保護作用。有些患者開始服藥有效,過一段時間后血壓控制不如以前,多數是因為病情發生了變化。
任何藥物都可能有一定的副作用,包括降壓藥。但只要掌握好藥物使用的指征,做好定期的監測,如出現藥物不良反應及時作出相應的處理,長期用藥還是比較安全的。且對于藥物可能產生的副作用和高血壓帶來的危害相比,服用降壓藥物利大于弊。
近些年,降壓保健品種類繁多,且多聲稱有良好的降壓作用。但保健品的降壓功效沒有經過科學的臨床認證,即使使用它們沒有危害,也會延誤高血壓的治療。
有些高血壓患者去醫院復查前故意停用降壓藥物,認為停藥后血壓測量更顯真實,這是錯誤的做法。降壓治療是長期的過程,停藥后血壓會出現波動。醫生更關注服藥后的血壓水平,他們想了解的是患者現行的降壓方案能不能控制好患者的血壓,如血壓未達標,會針對目前藥物方案進行調整。所以患者去醫院復查前,一定要按時服用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