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宇
心臟作為人體唯一的“動力泵”,一旦堵塞就會危及生命。心臟支架的出現,猶如給血管上了一份保險。然而,昂貴的價格卻使一些患者望而卻步。近日,國家正式出手,使心臟支架從1.3萬降至約700元。
對于多數冠心病患者來說,發病主要原因在于心臟冠狀動脈狹窄或斑塊破裂引起的供血不足,而要想恢復冠狀動脈供血,就需要一個將血管“撐起來”的工具,這就是冠脈支架。
今年9月14日,國家醫療保障局會同有關部門在天津組織召開國家組織高值醫用耗材集中采購和使用工作啟動會,這是國家首次觸及高值醫用耗材領域。其中,冠脈支架是啟動帶量采購后的首個品種。
11月5日,首次國家組織高值醫用耗材冠脈支架集中帶量采購在天津市產生擬中選結果。通過競爭,此次產生擬中選產品10個,支架價格從均價1.3萬元左右下降至700元左右。預計全國患者將于明年1月用上國家集采降價后的中選產品。
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不少患者被“高價支架”拒于門外,高值醫用耗材價格虛高也是老百姓反映“看病貴”的主要問題之一。現在,這些降為“千元戶”甚至“百元戶”的支架,將讓患者直接受益。
目前,第二代藥物支架是市場上的主流產品,約占心臟介入手術的70%~80%,此次集采的擬中選產品都屬于藥物支架。早期,支架價格十分高昂,絕大多數普通人是難以承受的。我國大概在20世紀90年代開始推廣心臟介入支架手術,那時的支架全部為進口產品,單價達2萬~3萬元,再加上手術費用、一次性配置設備費用等,患者安1個支架要花費5萬~6萬元,其中支架材料費約占整體費用的40%左右。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心內科主任醫師劉巍說到,1999年,我國首個國產支架上市,支架價格才逐漸有所下降。但在冠脈支架市場中,國產支架單價大約在0.9萬~1.1萬元,進口支架約1.5萬~1.9萬元,最貴的治療性藥物支架或放射性支架可達2萬~3萬元。關鍵是,有些患者可能一次不止放1個支架,所以會覺得費用更高。
2019年,江蘇省率先進行了省級冠脈支架招采工作,將部分支架價格壓縮在了2850~8666元。中國價格協會的一項分析指出,支架從出廠或進口到醫院銷售給患者,中間環節平均加價2.28倍。
過去,醫院使用的支架都是由代理商去協調企業生產,整體供應鏈層級較多,每個環節都需要獲取自己的利潤,結果必然是產品終端的價格很高。劉巍說:“帶量采購使生產企業直接對接醫院,把中間環節的水分全擠出來了。”
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大內科主任、心血管內科主任醫師許頂立表示:“國家帶量采購政策,有效治理了高值醫用耗材價格虛高及流通亂象,但此次支架價格能大幅降低,更多還是基于多方面的‘機緣巧合’。”
一是帶量采購政策支持。這是主要因素,國家以行政手段調節市場,明確采購數量,給予中選企業穩定的市場預期,節約了營銷費用,壓縮了流通環節的水分,進而促使價格回歸合理水平。
二是國內外支架普遍降價。外國很多一、二代支架已過專利期,國產仿制支架相對成本較低,這就有了更多降價空間。
三是市場需求量大。《中國心血管健康與疾病報告2019》顯示,目前我國心血管病患病人數達3.3億,其中冠心病1100萬;2009—2018年,中國冠心病手術量從23萬例發展到91.52萬例,年增長速度為10%~20%。以冠心病患者人均植入1.46個支架估算,我國每年要用近150萬個支架,且呈逐年增長趨勢。
四是“充分競價”條件成熟。數據顯示,中國醫用耗材市場規模約為3200億元,其中高值醫用耗材為1500億元,僅冠脈支架的總費用就占掉了150億元左右。由于臨床用量較大、市場規模滿足競爭條件,“充分競價”條件已較為成熟,因此冠脈支架成為國家首個高值醫用耗材領域集采品種較為合適。
許頂立表示,支架價格降這么低,很多患者既高興又擔憂,擔心降價后支架質量無法保證;擔心醫生使用支架會受到限制,影響自己的治療效果;還有人擔心便宜后會濫用,導致過度治療問題。
患者的擔憂可以理解,但臨床上,降價不會妨礙醫生從專業層面來判別具體使用哪種支架。此次降價主要帶來3個較明顯的改變:
1.降低患者醫療負擔。此次集中帶量采購的支架能夠覆蓋80%~90%的患者,也就是說,除了病變較為特殊或嚴重的患者,絕大部分患者都可以使用更為便宜的支架。
2.緩解相關醫患矛盾。曾經不少患者因支架價格昂貴而對醫生安裝支架的建議頗有微詞,無論其是否真的需要安裝,都認定醫生會從中獲利。支架“平價化”可以讓患者以平常心態面對這件事,減輕對醫生的偏見。
3.基本杜絕支架濫用情況。之前曾曝出的濫用支架情況,很多都是由于醫者道德缺失,給患者安裝了不必要的支架。此次價格降低反而讓不良醫者無利可圖,也讓醫生看病更純粹,更以患者病情特點為核心,打消了個別妄圖從中獲利者的意圖。
劉巍表示,雖然支架價格降低,但能不能真正使廣大患者得到實惠,還需要政府、醫院采取一系列配套措施。還需重點關注幾個問題,做好后續工作,才能讓帶量采購這件惠民好事可持續地發揮積極作用。
1.支架質量監管要具體化。除了保證中選產品質量可追溯,還需確保每一個產品應用到患者身上是安全有效的。劉巍表示,每一個合格支架的誕生,要經過多道工藝,必須層層把關。如果企業為降低制造成本,減少一道工序,就可能有安全隱患。政府后續可能還需出臺更具體的監管措施來保障支架質量。
2.提升基層醫療水平。醫療資源不平衡的現實下,基層醫院和年輕醫生需要更多培訓學習機會。如今,國家帶量采購,把支架的價格降低了,但基層醫療水平欠發達的現狀還沒有解決。只有更多醫生掌握了支架安裝技術,并不斷推陳出新,才能讓廣大患者受益。政府和醫院仍需對口支援基層醫院及相關技術培訓交流,“不能出現支架安得起了,醫生卻做不了手術的尷尬情況”。
3.處理好醫生價值回歸的難題。在過去幾十年“以藥養醫”的模式下,醫護人員的勞動價值被嚴重低估。一場介入手術,醫生需穿著30多斤重的鉛衣,在手術臺前站3~4個小時或更久,但這部分勞動價值往往被忽略。帶量采購政策擠干了支架耗材的水分,讓患者受益的同時,也該考慮如何保障醫生的勞動價值回歸。建議政府和醫院協調處理,通過提高工資待遇、醫事服務費等方法,讓醫生的勞動價值與待遇相匹配,調動醫生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