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的氣味既能傳達對異性的吸引力,也會透露快樂、恐懼或失落等信息,因此被科學家們形象地稱為“信息素”。《英國皇家學會哲學會刊》近期刊登捷克一項新研究發現,勝利者身上的確會散發“成功的味道”。
捷克布拉格查爾斯大學心理學專家吉特卡·菲亞洛娃博士團隊通過試驗來考察輸贏對體味的影響。研究人員招募50名捷克男性格斗運動員,并將其參加比賽前后的兩件T恤衫進行冷藏處理,以保持其氣味。回到實驗室后,研究人員將T恤衫解凍并取下腋窩部位,采集氣味,隨即招募一組大學生進行隨機辨別。參試學生通過多次嗅聞氣味樣本,從男子氣、辨識度、愉悅度和吸引力4個方面給每件T恤的氣味打分。結果顯示,所有選手賽后T恤的男子氣概都更強了,但勝利者賽后的T恤更“香”,氣味愉悅度和吸引力明顯比失敗者強。
吉特卡·菲亞洛娃分析指出,比賽輸贏的確影響運動員的體味,失敗者的消極情緒會直接對其體味吸引力產生不良影響。
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醫學院鐘欣芳博士領導的一項新研究發現,部分女性更年期更易出現潮熱、盜汗等癥狀,這與她們月經初潮時間較早、體重超標等因素相關。
研究人員從“健康和慢性疾病國際合作研究”項目中收集了英國、美國和澳大利亞的1.8萬名中年女性數據。分析結果顯示,與14歲以后來月經的女性相比,11歲或更早開始月經初潮的參試者更年期時經常出現血管舒縮癥狀(如潮熱和盜汗)的風險高出50%。而超重或肥胖的參試者更年期出現嚴重癥狀的概率則是體重正常且月經初潮較晚者的2倍。研究報告發表在《國際婦產科雜志》上。
研究人員表示,超重本身就是導致血管舒縮癥狀的重要因素,月經初潮較早的女性在童年和成年后更易體重超標,這也給她們絕經后健康帶來疊加的潛在威脅(如2型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因此,相關風險較高的女性群體應注意鍛煉身體并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開車兜風”聽上去舒心愜意,但在空氣質量不好的環境中卻不太適宜。一項最新國際研究提醒,且不必說“敞篷開車”,光是開著車窗開車,就會嚴重增加暴露于空氣污染的程度。
該研究由英國薩里大學全球清潔空氣研究中心領導的國際小組共同完成,科學家們對孟加拉國達卡、印度金奈、哥倫比亞麥德林、埃及開羅、埃塞俄比亞亞的斯亞貝巴等全球10個城市的車內空氣污染暴露情況進行了調查,具體監測了早晚高峰期間以及非高峰時段車內PM2.5和PM10等指標數值。針對駕駛員使用車內再循環系統、風扇以及搖下車窗等不同情況,研究人員檢測了車內空氣污染暴露水平的變化情況。結果顯示,開窗駕車時司機和乘客的空氣污染暴露最為嚴重,如果一直保持開窗行駛,司乘人員暴露在高濃度空氣污染中的時間占總行駛時間的1/3之多。在車窗關閉的情況下開啟風扇并使用車內再循環系統,可顯著減少有害顆粒物的吸入率,污染暴露下降約80%。
研究人員指出,相比早、晚高峰時段,在非高峰時段開著車窗駕駛,車內空氣污染暴露分別減少91%和40%,因此建議早晚高峰關窗駕車。
鐵是人體健康不可或缺的微量元素。然而多項研究表明,補鐵并非多多益善。美國《臨床營養學》雜志近期刊登一項最新研究稱,血鐵水平太高會縮短預期壽命。
英國帝國理工大學公共衛生學院迪彭德·吉爾與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伊亞斯·達格拉斯組成聯合團隊,借助“孟德爾隨機化”統計技術,對4.9萬名參試者的基因數據展開分析,搜尋與鐵含量有關的基因變異。他們發現,基因變異與全身性鐵水平之間存在相關性。研究人員隨后對包含100萬名參試者的更大基因數據集進行篩查,以驗證這些基因標記與總體預期壽命之間的關聯性。分析顯示,預期壽命縮短與血鐵水平較高之間存在一定關聯。基因預測的血鐵水平每超過基線標準一個點,預期壽命減少0.7年,且這一結果不受生活方式因素影響。
吉爾博士表示,鐵被人體用于制造攜帶氧氣的紅血球,缺鐵會導致疲勞和免疫系統受損,適當補鐵有助防治多種潛在疾病。鐵又是一把雙刃劍,鐵過量可導致器官功能衰竭。普通人群從正常飲食中可攝取足夠的鐵。補鐵應遵照醫囑,只有診斷缺鐵的人群(如缺鐵性貧血患者或心力衰竭患者等)才有必要額外服用鐵補充劑。
有一些老年人退休后生活不太規律,睡得比年輕人還晚,這樣不僅損耗身體,還可能影響記憶力。
為探討睡眠對阿爾茨海默病病理生理變化的影響,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神經內科郁金泰教授與青島大學青島市立醫院神經內科譚蘭教授組成的研究團隊,從中國阿爾茨海默病生物標志物和生活方式研究項目中選取了736名40~88歲、認知功能正常的參試者,其中59%為女性。通過腦脊液中阿爾茨海默病生物標志物層面分析證實,夜間睡眠時間與阿爾茨海默病病理之間關系呈U型:睡眠不足(少于4個小時)或過多(超過10個小時)均可促進大腦內β-淀粉樣蛋白異常沉積(這是誘發阿爾茨海默病的關鍵因素,也是阿爾茨海默病的核心病理特征之一)。最佳的睡眠模式為每晚10點入睡,睡眠時長6~7個小時,在這種睡眠模式下,大腦內β-淀粉樣蛋白異常沉積水平最低。此外,10種睡眠特征會促進認知障礙發生,包括失眠、睡眠紊亂、日間功能障礙(如白天經常犯困),以及賴床時間過多等。
步行屬于有氧運動,被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為較佳運動養生方式之一。近日,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的一項新研究發現,有目的地步行帶給人更多快樂。
俄亥俄州立大學諾爾頓建筑學院城市與區域規劃系副教授古爾薩·阿卡團隊從2017年全美家庭旅行調查項目中收集了18~64歲成年人健康數據。12.6萬名參試者報告每日因通勤、購物、娛樂等不同目的、共計50萬余次的步行所花費的具體時間,并對其身心健康水平進行1~5分的自我評估。結果發現,無論目的為何、時間長短,步行都讓人感到自己更加健康,但參試者在不同步行目標下的步速、所產生的鍛煉效果、成就感和身體舒適感不同。例如,相較漫無目的地閑逛10分鐘,步行去公交車站的10分鐘步速快了240米/小時,并可使自我健康感受多提升3%。
古爾薩·阿卡表示,健康的自我感受會幫助人們進一步提升幸福感。實用性較強的步行活動不僅能顯著促進健康,也更容易融入日常生活中,讓人們不用刻意“為了運動而運動”。研究人員建議城市規劃者有效利用這一優勢,為市民創造更多的實用性步行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