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州市人民醫院 邵惠明
出生至6月齡內嬰兒需完成從宮內依賴母體營養到宮外依賴食物營養的過渡,任何其他食物的喂養方式都不能與母乳喂養相媲美。在成為一名母親后,新媽媽不僅要堅持母乳喂養,更要考慮怎樣喂養更科學,是定時定量,還是寶寶一哭就喂呢?今天我就來跟大家聊聊這個話題。
按時喂養就是根據制定的時間表來定時喂養寶寶;按需喂養,就是寶寶想吃奶或者媽媽感到乳房脹時就進行哺乳,沒有嚴格的時間限制。這兩種方式,我們先不評價誰好誰壞,看過嬰幼兒吃奶的特點后,答案自然見分曉。
一般來說,寶寶吃奶的時間與頻率不是一成不變的。剛出生的寶寶,具有天生的尋乳反射,若沒能找到,則會失望又困惑地陷入睡眠。大多數新生兒都是比較嗜睡的,可能沒吃一會就又睡著了,這都是正常情況。隨著寶寶的成長,其晚間睡眠會逐漸加長,大致會在2~3個月時形成較為規律的睡眠節律。那么,當寶寶的睡眠形成規律后,要不要在晚上叫醒寶寶進行喂奶呢?答案當然是不需要!成年人在美夢中被吵醒,也會生氣,何況是小寶寶呢?!
再者,剛出生的寶寶胃容量很小,吃一次奶的量較少,胃排空就比較快;再加上新生寶寶的吃奶技巧不嫻熟、吃奶力量不足,有可能沒等到吃飽就因困累而放棄吸吮,但很快就餓了。如果嚴格按照固定時間喂養,寶寶會因為饑餓或強迫進食而出現煩躁不安、哭鬧等表現。
其次,由于每個寶寶的個性不同,也就使其在吃奶畫風上千差萬別,大致可以將其分為“大快朵頤寶寶”和“馬拉松寶寶”兩類。定時定量的喂養方式極大程度上忽略了寶寶的性格特點,可能會對其心理產生一定影響,比如造成進食障礙、睡眠障礙等。而且,部分寶寶哭鬧,可能不是出于饑餓的原因,而是因為熱了、渴了、想要媽媽陪,等等。正因如此,一些新手媽媽們在發現孩子哭鬧后即使第一時間做出喂奶的舉動,但會發生越喂孩子哭鬧越嚴重的情況。當孩子哭鬧時仍繼續喂養,極易導致寶寶出現胃食道反流等現象。此類情況的發生易降低寶寶的睡眠質量,甚至出現吐奶等情況。
由此可知,定時定量的喂養與新生兒的生長規律是不完全相符的。因此,美國兒科學會、世界衛生組織等組織建議:由寶寶做主的“按需喂養”方式更科學,因為這種方式更符合寶寶的生理需求,尤其是對于剛出生沒多久的寶寶來說。除了能隨時為寶寶補充營養,按需喂養對母乳喂養的媽媽還有兩個好處:一是能促進母乳的分泌。如果母親產后給寶寶早哺乳、常哺乳,乳房就能在3、4天開始分泌成熟乳,產乳量將會增加、乳汁變稀變白。因此對于母親來說,一定要在產后最初的幾天里,堅持每24小時內給新生兒哺乳8~12次甚至更多,乳量約500~750ml/日,這將有助于寶寶完全利用初乳的營養并刺激母親乳房生產充足的成熟乳。二是可以緩解媽媽焦慮緊張的情緒,同時對寶寶的需求及時給予回應,還可增進母子之間的感情。
但要注意,按需喂養不是寶寶一哭就喂。如前所講,除了饑餓,拉屎尿、想博取媽媽的關注、太累想要睡覺、生病都可能是寶寶哭鬧的原因。那該如何判斷寶寶是需要吃奶了呢?通常情況下,餓了的小寶寶“覓食反射”會比較明顯——如果用手指觸摸寶寶嘴周圍的皮膚或上下嘴唇,寶寶把頭轉向受刺激的方向,小嘴吸吮過來,企圖吃你的手指,就表明他有吃奶的需求。不過,“覓食反射”在寶寶3~4個月左右的時候會逐漸消失。此外,睡得不安穩、把小手放在嘴邊吮吸、舔自己的嘴唇、頭轉過來轉過去、往媽媽懷里扎……也都可能在提示寶寶餓了。所以,寶媽也要在日常喂養中注意觀察和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