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北水利水電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河南 鄭州 450046)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孕育了中華民族五千年的燦爛文化。2019年9月18日,在鄭州召開的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針對黃河流域的生態和發展問題,提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國家戰略[1],這是黃河流域發展史、治理史、保護史上的一個里程碑,開創了黃河流域“共同抓好大保護、協同推進大治理”的新局面。這不僅對黃河流域的生態、經濟和社會建設產生重大影響,也將迎來黃河文化振興與繁榮的良好局面。
《漢書·溝洫志》曰:“中國川源以百數,莫著于四瀆,而河(即黃河)為宗。”[2]由于優越的地理環境和自然條件,黃河兩岸在遠古時代就有人類存在,黃河與人發生了聯系,而文化是與人連接在一起的,人類對黃河有了接觸、認識和思考,在治理黃河、保護黃河和利用黃河的過程中,形成了獨特的黃河文化。從不同的角度認識和界定黃河文化很有必要。從廣義上來說,黃河文化就是黃河流域內的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社會勞動實踐過程中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包括社會規范、生活習慣、生活方式、價值觀念等[3];從狹義上來說,主要是指這一時期的精神創造活動及其成果。
黃河文化的內涵十分豐富,包括物質層面、精神層面、制度層面等各種文化的總和。在物質文化層面,中國農耕歷史上最早出現的旱作農業,與農業相關的生產技術、灌溉工程,四大發明和中國彩陶瓷器也都產生于此[4],還有體現黃河文化的物質載體,如陜西窯洞民居、剪紙、黃河號子以及羊皮筏子等;在精神文化層面,炎黃文化、周易理論、儒釋道思想以及文學著作、唐詩宋詞、倫理觀念等[5]均誕生于此,并影響至今;在制度文化層面,黃河流域是中華3300多年來全國的政治中心,產生了權力相對集中的政治體制和制度體系[6],包括中央集權制、宗法制,以及隨之衍生的察舉制、科舉制,還有一些社會治理制度、倫理秩序體系等也都產生、形成、完善于此。盡管唐宋以后經濟中心南移,黃河流域仍然保持著核心地位,黃河文化以開放、包容的姿態,通過各民族文化不斷交流和融合,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自夏至宋,黃河流域作為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時間長達3300多年,其中黃河中下游地區由于地處平原、經濟相對發達,是我國最早出現科技、文學并快速發展的地區,科技如四大發明,文學如唐詩、宋詞等。黃河流域悠久的歷史,為中華民族留下了十分珍貴的遺產,在流域民眾的實踐活動中形成了獨特的黃河文化。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具有連接民族情感、增強文化自信和造福華夏兒女的深遠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基因,是民族文化血脈和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而黃河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連接民族情感的精神紐帶,源源不斷的黃河、綿綿不盡的黃土、生生不息的炎黃子孫是構成中華文明的最基本要素[7],黃河文化為每一位炎黃子孫提供了共同的“精神家園”。保護黃河文化,能夠激勵華夏兒女強烈的民族認同感、使命感、自豪感,把民族凝聚力同中華民族的前途和命運緊緊聯系在一起。保護黃河文化有助于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繁榮發展提供強大的精神力量、精神信仰,能夠保障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為促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發揮巨大作用。
傳承黃河文化,有助于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實現文化強國。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文化自信是最基礎的自信,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強大底氣。不忘本才能開辟未來,善于繼承才能更好地創新,只有傳承黃河文化,才能為黃河文化的發展開辟道路,只有創新黃河文化的發展形式,才能提高文化軟實力。黃河文化作為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跨越時空、充滿時代魅力、具有時代價值,吸收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豐富滋養,承載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和追求,體現了中華民族的獨特氣節。傳承黃河文化,不僅是堅定文化自信的深厚基礎,更是凝結著實現文化強國的精神特質。
弘揚黃河文化,有助于我們深刻認識、了解黃河,讓黃河成為造福人類的幸福之河。黃河經過數千年來的發展,孕育了光輝燦爛的黃河文化。黃河文化所包含的“海納百川、博大包容、求同存異、民胞物與、共生共榮”等精神內涵,不僅在中國社會、經濟、文化、生態的統籌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也將為實現人類命運共同體和解決重大國際問題提供中國智慧[6]。弘揚黃河文化,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中,挖掘并總結黃河文化的深刻內涵,使之迸發出巨大的蓬勃能量,讓黃河真正成為造福人類的幸福河。
習近平總書記談到黃河文化時,明確指出了黃河文化重要的歷史地位,強調了保護、傳承和弘揚黃河文化對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大意義[7]。黃河文化既需要薪火相傳、代代保護,又需要與時俱進、轉化創新,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必須要采取多種措施,在新時代條件下實現黃河文化的進一步發展。
黃河流域是黃河文化的發源地,從古至今,黃河以其博大的胸懷孕育了各民族文化,形成了開放包容的良好局勢,在各民族融合過程中,造就了豐富的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但是自古以來,黃河水患嚴重,給流域內百姓帶來沉重災難,使黃河文化遺產遭到破壞。黃河文化經歷數千年的風雨洗禮,首先要在黃河文化遺產方面加大保護力度。歷史黃河故道、千里黃河大堤、黃河岸邊的大王廟治黃遺址、流域內的摩崖石刻、修堤碑刻等以及留存下來的關于治黃的專書、公文、地方志等歷史資料具有重要的文物和文化價值,都值得我們去關注和保護[8]。不僅要關注文化遺產的現狀,而且還要考慮它們的存續和發展,比如為這些文物古跡包括治黃遺址等進行申遺保護。在此過程中遵循搶救和保護文化遺產的本真性原則[9],保護真實的歷史原物以及文化內涵。其次是要深入挖掘黃河文化蘊含的時代價值,講好“黃河故事”。黃河故事是黃河流域內的勞動人民在治理黃河、保護黃河、利用黃河的過程中,體現出來的積極向上、吃苦耐勞、團結奮進的精神風貌的一種表現形式,并通過各種載體表現出來,進行弘揚發展。講好“黃河故事”,就是對黃河文化的時代價值全面重新建構,從社會、經濟、環境等不同角度解析黃河文化的內涵,發揮黃河文化對凝聚民族感情、復興中華文化的重要作用。
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是我們當代人義不容辭的職責,要將其作為一項重要工程去建設。建立健全黃河文化的研究機制,要培養一支在該領域素質高、水平高并且具有責任感與使命感的研究團隊,成立黃河文化研究院,深入研究黃河文化的內容、特點、載體、表現形式、歷史進程和時代價值等;定期舉辦以“黃河文化”為主題的學術論壇或研討會,邀請該研究領域的專家學者以及致力于黃河文化地方民俗研究的民間人士,借助各位專家教授的學術研究和專業理論,以及民間人士所講述的“黃河故事”,共同分享黃河文化的研究成果;發揮黃河博物館的巨大作用,舉辦一系列社會廣泛關注、反映黃河文化的陳列展覽,或者從黃河文化中衍生的其他領域館藏展示等,深入挖掘和充分闡釋文物資源的歷史、文化價值,搭建具有黃河文化特色的文化宣傳平臺。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需要調動各方面力量,使黃河文化的發展逐步形成全社會合力而為的良好局面。
習近平總書記在關于保護、傳承和弘揚黃河文化的論述中,不僅指出了黃河文化在中國發展進程中的歷史地位,還強調了其時代價值的挖掘對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價值,所以我們應站在國家和民族的角度高度認識黃河文化的重要性。加大黃河文化傳承發展的投入,增加一批黃河文化省級或者國家級重點研究項目,對黃河文化下一階段發展作出完善的研究方案,并隨著研究的深入推出優秀的研究成果,通過研究了解黃河的災難性與福祉性,認識黃河文化的包容性與開放性,把握黃河發展的客觀規律,才能促進黃河文化往更好、更高、更深處發展,才能不負眾望,推出與黃河文化的高度與地位相稱的優秀成果,彰顯黃河文化對于弘揚中華文明和提升文化自信的價值,對新時代中國全方位對外開放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具有特殊的借鑒意義。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治國理政的系列重要講話中,多次強調要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他強調:“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就是要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10]堅持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強大的創造活力。推動黃河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是中華民族實現文化的繁榮昌盛以及高度自信的應有之義。推動黃河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以黃河博物館為載體,深入發掘相關歷史人文資源,制造、創造更多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及市場需求的產品和服務,建立生產-銷售產業鏈,豐富人民業余文化生活,滿足人民過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實現以文化促進創意發展、以創意推動文化傳承;建立“黃河數字博物館”,用“互聯網+”讓黃河文化“活”起來、“立”起來;以黃河文化資源為依托,構建中原水文化資源框架,建設中原水文化資源數據庫等[11],進而促進黃河文化的動態傳承、永續發展;將黃河文化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紅色文化、革命文化緊密結合起來,滿足新時代發展需求,以此激發黃河文化的影響力、凝聚力和感召力,突破黃河文化原有形式和內容的束縛,為黃河文化賦予新的時代內涵和現代表達,促進黃河文化的涅槃重生。
黃河流域是黃河文化的發源地,沿黃省份甘肅、寧夏、陜西、山西、河南、山東等在黃河文化傳承發展過程中都占據重要地位,流域內留存下來的歷史文化資源不勝枚舉,黃河上游的河湟文化區、中游的中原文化區和下游的海岱文化區[12]都在中華民族文明史上留下了深刻印記。保護、傳承和弘揚黃河文化,一方面要加強流域內黃河文化的交流與合作,各省份利用區位優勢廣泛開展在黃河文化資源方面的勘察工作,深入挖掘黃河沿線流域地區的歷史遺跡,圍繞各流域內不同的文化遺產、治黃歷史等,進行統籌管理、統一保護,此外建立由各流域、各省區的專家學者參與的“黃河文化保護研究院”,充分調動社會各階層的力量,激發其保護、傳承和弘揚黃河文化的熱情和積極性;另一方面,黃河流域九省區內自然條件、地勢狀況、經濟發展等影響因素不同,黃河文化產生的環境就會不同,堅持因地制宜原則,充分利用各流域內具有特色的歷史文化資源,保障黃河文化區域協調發展。加強流域內黃河文化的交流與合作,是保護、傳承和弘揚黃河文化的重要前提,各省區應攜起手來,建立溝通協作機制,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做出貢獻。
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是一次具有歷史價值和使命擔當的文化洗禮,是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是我們每一個人都要肩負起的復興黃河文化的歷史重任。在新時代條件下,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各方面都取得巨大成就的今天,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在實現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中所積累的磅礴力量如同黃河一樣永續前進。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讓黃河成為造福人類的幸福河,讓黃河文化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道路上閃耀著恒久的璀璨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