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杰
黃岡市在職業教育方面現有中等職業學校28所,(民辦6所),高等職業技術學院2所(民辦1所),成功創建國家級骨干高職院校1所,國家級示范中職學校4所,省級示范學校5所,國家級重點中等職業學校13所,省部級重點中等職業學校5所。為職業教育的發展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和實踐,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在發展過程中也存在著突出的問題,主要表現為:一是高中階段普職比例相對失衡;二是職業教育辦學經費保障相對不足;三是校企合作產教融合深度相對不夠;四是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能力相對不強。
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服務發展為宗旨,以促進就業為導向,堅持政府統籌規劃,適應市場需求,產教融合發展,創新體制機制的原則,加快構建黃岡特色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培養技能技術型工匠人才,為湖北沿江重要增長極,區域性中心城市建設提供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支撐。
建成與湖北沿江重要增長極,區域性中心城市地位相匹配,產教深度融合,中高職有效銜接,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相互溝通,學歷教育與職業培訓并舉,體現終身教育理念,具有黃岡特色,全省一流,適應我市經濟社會發展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
鞏固提高中等職業教育。加強高中階段學校招生統籌,完善招生工作機制,統籌安排市縣兩級中職招生,引導初中畢業生合理分流,建立初中畢業生情況全員追蹤,及各縣市區初升高比例考核機制,確保中職在普職占比中不低于45%,并根據經濟社會發展需求,逐步提高職業教育招生比例。繼續推進中等職業教育布局調整和資源整合,優化布局結構。黃岡市區將黃岡市中等職業學校(集團)建成高水平的示范性中等職業學校。每個縣(市)集中力量辦好一所職教中心(理工中專),為縣域經濟社會發展服務。
完善中高職銜接機制。支持黃岡師范學院應用型本科轉型發展試點。支持黃岡職業技術學院、黃岡科技職業技術學院分別創建全國優質高職院校,優質民辦高職院校。整合黃岡市區中高等職業教育資源,依托黃岡職教園區,積極探索集團化合作辦學之路,建設中高職并舉的區域性職業教育集團。積極探索建立具有黃岡特色的中高職有效銜接的體制機制,加強中高職一體化發展。大力推行黃岡市區高職院校與縣(市)職教中心聯合辦學,分段培養的辦學模式,逐步擴大“3+2’中高職分段培養,“五年一貫制’’高職教育、單獨招生、綜合評價招生和技能高考等考試招生辦法,為學生接受不同層次職業教育提供教育機會,建立完善中高職銜接、專本銜接的人才培養的方案和課程體系。
構建終身職業教育的體系,加強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溝通,為學生多樣化選擇、多路徑成才搭建“立交橋”。全市中小學普遍開設職業認識、體驗和實踐課程。大力開展職業培訓和繼續教育,面向未升學的初高中畢業生、在職職工、退役士兵、職業農民、進城務工和返鄉創業人員、殘疾人、失業人員及城鄉全體勞動者廣泛開展職業教育和培訓,聚焦農村貧困人口,助推精準扶貧,實施職教扶貧,基本消除勞動者無技能從業現象。
鼓勵支持行業和企業舉辦或參與職業教育。建立職業院校與本地產業、行業、企業對接機制,搭建學校、企業、行業合作的平臺,實施校企合作計劃。成立由行業協會企業、職業院校組成的行業職業教育指導委員會,引導、協調、指導本行業的校企合作工作。制定并落實校企共建生產性實訓基地、學生到企業實習實踐、教師到企業實踐、訂單培養、企業技術技能人才兼職從教等制度。
根據黃岡經濟社會發展對技術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市級統籌制定職業教育專業建設規劃,緊扣黃岡重點產業發展方向和特點,建立職業院校專業布局,專業設置與區域重點支持產業相匹配的機制,緊密對接我市先進制造業、高新技術產業、現代服務業、現代大農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要求,培養適用和緊缺人才。
落實投入政策,加大經費投入,要將職業教育納入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和公共財政保障范圍,逐步增加公共財政對職業教育的投入,新增財政教育投入主要用于職業教育。確保公辦中職學校人員經費(含政策性工資、保險和住房公積金等)全額的納入財政預算并足額拔付;確保公辦中職學校生均公用經費拔款標準不低于同級普通高中,并根據經濟社會發展逐步提高;確保公辦中職學校教師培訓經費按教職工工資總額的1·5%列入財政預算、確保教育費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用于職業教育的比例不低于30%。隨著政府財力增長,建立逐年增長機制。
強化統籌協調。加強政府統籌,強化部門協調,建立健全由政府領導牽頭,相關職能部門負責人參與的職業教育聯席會議制度或組建黃岡市職業教育工作委員會,將職業教育納入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和年度計劃,統籌資源配置和政策措施。

強化督導問責。建立健全政府督導教育制度,對落實普職比例,提高辦學水平,保障經費投入等情況進行專項督導,將督導情況公開,加大問責力度。
強化輿論引導。在落實國家設置的職業教育活動周的基礎上,將每年5月份作為全市職業教育活動月,發揮主流媒體導向作用,集中開展宣傳教育活動。大力宣傳職業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宣傳生產服務一線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貢獻,在全社會形成“勞動光榮、技能寶貴、創造偉大”的輿論導向,營造全社會重視職業教育和技能技術人才的社會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