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1.0到4.0,現代圖書館的發展演變與互聯網的時代進程密不可分。文章以圖書館4.0時代的發展變化為切入點,結合具體現狀,從技術賦能、資源賦值、服務賦智三大層面對新時期新形勢下的圖書館發展動力進行深入剖析,并在此基礎上就內容、用戶、運營要素對圖書館未來的發展趨勢展開探討,以期為我國圖書館轉型改革和長效發展提供參考。
【關? 鍵? 詞】圖書館4.0;技術賦能;動力;趨勢
【作者單位】蔣大平,綏化學院圖書館,黑龍江大學信息管理學院。
【基金項目】2019年黑龍江省教育廳基本科研業務費項目(KYYWF10236190123);2019年黑龍江省藝術科學規劃項目(2019B103);黑龍江大學校級研究生創新科研項目(YJSCX2020-124HLJU)。
【中圖分類號】G258.6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0.22.024
2013年4月,德國工業部正式發布了“工業4.0”發展計劃,預示著工業革命又一個新紀元全面開啟。截至目前,大部分國家都在積極探索并踐行“工業4.0”發展計劃,力圖搶占先機,贏得新發展時期的話語權。2017年9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新興市場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對話會”主題會議中指出:“新一輪科技與和工業革命催生新的發展動能,也帶來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抓住這個機遇,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就可能實現 ‘彎道超車。”工業革命是社會發展、時代變革、文明演進的重要推手,也是圖書館事業轉型升級的核心動力,圖書館事業的發展變遷與工業革命息息相關[1]。據工信部最新統計,截至2020年6月底,5G基站建設累計超過40萬個;截至7月底,5G終端連接數已達8800萬個,深圳市率先實現5G獨立組網全覆蓋,一個全面擁抱5G的新時代已然來臨。萬物互聯網作為4.0時代的關鍵標識,其將在5G布局下實現迭代創新,煥發出前所未有的驅動力,屆時,圖書館事業也將全面進入4.0時代。
一、圖書館從1.0時代到4.0時代的演變歷程
圖書館事業的發展演變與互聯網信息技術的迭代升級密不可分。20世紀90年代,網頁瀏覽方式的誕生標志著Web1.0時代的到來,基于Web技術的便捷性,用戶可閱覽全世界各類網站信息,享受由此帶來的各項服務。借助Web1.0技術,圖書館事業正式開啟1.0時代。在這一時期,圖書館可為讀者提供一個自行閱覽的頁面,這種單向化、等級化、以信息資源為中心的服務相比傳統閱讀有了更大進步,但也存在一定問題,如讀者不能自行創建內容閱讀方式,僅能從圖書館已有的傳統文獻服務、固定位置、固定時間、固定資源享受借閱服務和滿足閱讀需求。
2004年,全球傳媒公司在因特網頭腦風暴會議上首次提出了Web2.0的概念。同年10月召開了Web2.0大會,一年后又召開了規模龐大的互聯網發展會議。諸如微軟、谷歌、雅虎等互聯網巨頭開始嶄露頭角,引發了新一輪全球信息浪潮。與Web1.0不同的是,Web2.0在網頁閱覽的基礎上提供了一定程度的用戶共建和個性化定制服務,用戶開始參與信息資源建設活動。基于此,2005年9月,M.Casey等人提出了圖書館2.0概念,認為圖書館2.0應該是無縫的用戶體驗,讀者可參與圖書館信息資源建設活動,并以雙向互動作為圖書館內容與服務變革的基礎目標。這一時期的社區圖書館革新了以往圖書館傳統的單向、固定服務,逐漸邁向雙向勾連階段,其服務效力與用戶滿意度都有了極大提升,但在信息安全度、服務穩定性等方面依然存在不足。
2016年,Web3.0概念首次被提出,其在引領信息革命的同時,也創設了更人性化、多元化、立體化的互聯網世界,人們對互聯網有了前所未有的明確認知,即追求安全、去中心化、高效目標。Web3.0讓用戶在網絡上擁有了自己的數據留存,并可通過站內信息資源與其他網站信息資源進行多元交互和實時更新,甚至在第三方平臺的支持下實現多向信息整合運用。此外,移動互聯網的發展也促使用戶可隨時隨地享受網絡帶來的閱覽體驗。因此,I.Jastram等人提出了圖書館3.0概念,旨在通過語義網、云計算、大數據、移動設備等多重技術設施促進圖書館資源的組織與服務、開發與共享,并通過反饋機制實現用戶、圖書館、第三方資源供給站的多效溝通。對于圖書館而言,Web3.0時代的最大挑戰是日益豐富的信息資源與移動互聯網下的獲取渠道普及而導致的邊緣化危機,這也意味著與時俱進和創新發展是圖書館亟須解決的問題。
2019年6月6日,我國正式開啟5G商用,同時也加速了Web4.0時代的到來。由于5G的迭代作用和人工智能、物聯網、區塊鏈等新興技術的加速融合,圖書館領域逐漸邁向4.0時代。創客空間、新型智庫、文創融合、智慧服務、跨界協作等新型發展模式的崛起為圖書館空間再造與服務創新提供多種可能。2020年8月28日,國家圖書館館長饒權在2020年北京出版高峰會議上指出:“目前,隨著5G、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手段的積極應用,圖書館界、出版界正在探索轉型之路,旨在推動傳統圖書館向‘智慧圖書館變革。”可見,圖書館4.0時代將開啟一個智慧時代,在技術賦能、資源賦值、服務賦智的基礎上實現蛻變,最大化地發揮應有效益,以新面貌開啟新征程。
二、圖書館4.0時代的核心動力
就發展歷程看,每一項顛覆性技術的出現和應用、館藏資源的開發與整合以及用戶服務的更迭與創新都會導致圖書館領域發生巨變。長期以來,技術、資源與服務都是圖書館構建競爭力、實現轉型升級的核心要素[2]。
1.技術賦能
以5G、人工智能、AR/VR等為代表的新興技術賦能是圖書館行業邁入4.0時代的根本動力。5G作為一項顛覆性技術,能為人工智能、區塊鏈、AR/VR等技術提供“施展潛能”的運行環境,以技術疊加作用于各行各業,促使其迭代升級。就具體現狀看,目前我國自國家圖書館到地方圖書館均積極實踐新興技術的融合應用。如2020年8月6日,國家圖書館與中國圖書進出口(集團)總公司正式達成戰略合作意愿,基于5G、人工智能、AR/VR等技術將在5G新閱讀、知識服務、數字資源戰略保存等方面展開深入合作,并規劃在年內建成5G新閱讀體驗中心。無獨有偶,2020年8月,廣州南沙新圖書館融合5G、AI等全新技術打造了首個“城市AI圖書館”,其中“一臉通行”借還書、AR眼鏡個性化服務、資源服務導航、客流和熱力分析等創新技術屬國內業界首創,是新時期AI在圖書館新基建領域的全新突破。2020年7月22日,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聯合發布的《中國新媒體發展報告No.11(2020)》指出:“目前我國已邁上‘5G+新起點,隨著國家積極布局新基建,多重新興技術將直接促進相關產業轉型升級。”屆時,技術賦能將推動傳統圖書館向智慧圖書館轉型,圖書館全面邁入4.0時代。
2.資源賦值
多效資源整合開發,實現數量與價值的雙效創優是圖書館邁入4.0時代的重要標志。圖書館的資源類型主要為實體資源(實體館藏、實體空間、設備設施等)與虛擬資源(數據、虛擬空間、軟件系統等)。從實體資源層面看,目前大多數圖書館都致力于開發特色館藏資源,擴建功能分區,采購先進設備。如2020年8月山東省濱州市圖書館構建市縣區館藏資源共享矩陣,為沾化區圖書館調撥教育、文學、藝術、歷史等21大類1194種15000冊紙質圖書,強化圖書館資源優化組合與共享;自2008年以來,杭州圖書館立足區域特色資源和傳統館藏資源開始了總分館擴建探索,截至2019年底,共建設了音樂、棋院、生活主題、科技、電影、環保等26家主題功能分館;2017年5月,南京大學杜廈圖書館引進了智慧圖書館員“圖寶”等。從虛擬資源看,近兩年地方特色文獻數據庫建設不僅如火如荼,而且與社會文化需求形成了良好供給效應,發揮了圖書館的資源價值。如余杭圖書館地方文獻數據庫和株洲市圖書館新冠肺炎疫情專題數據庫建設等。此外,虛擬智慧空間、文創空間建設也形成了一定規模,如醴陵市圖書館的“虛擬智慧空間”和國家圖書館的“全國圖書館文化創意產品開發一體化平臺”,為圖書館館藏資源開發與價值增值提供了重要保障。
3.服務賦智
以高品質、智慧化、個性化圖書館服務來滿足用戶需求與區域發展建設是圖書館4.0時代的必然趨勢。據第45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20年3月,我國網民規模已經突破9.04億,其中手機網民規模已達8.97億。移動閱讀已然成為當下及未來用戶獲取信息的主要方式,這也導致傳統圖書館的服務效能日益低下。因此,創新服務供給結構,以個性化、智能化、高效便捷的服務來滿足用戶日趨多元的各類需求成為亟須解決的問題。在2020年北京出版高峰會議上,“智慧圖書館館藏與服務”這一主題成為與會熱點話題。中國圖書進出口(集團)總公司張紀臣認為,新時代下,“云端”成為剛需,圖書館領域應從打造國際領先的中圖POD、創新“新閱讀”產品形態和積極籌備構建大數據中心三大方向入手,以持續提供優質服務激發智慧圖書館活力。
圖書館作為區域文化服務體系的組成部分,應樹立服務區域發展的價值目標。如天津濱海新區圖書館自2017年建成開放以來,其不僅通過豐富館藏資源,加強基礎建設管理,開啟總分館體系建設提升用戶服務效能,還通過塑造“書香濱海”服務品牌為城市形象構建和區域文化傳播強勢助力。可見,4.0時代的圖書館不僅要積極開發智慧用戶服務,還要發揮智慧區域服務,強化內涵建設與提質增效,全面發揮新一代圖書館的功能作用。
三、圖書館4.0時代的發展趨勢
2019年9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給國家圖書館8位老專家的回信中指出:“圖書館是國家文化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是滋養民族心靈、培育文化自信的重要場所。”隨著我國科技水平與經濟實力不斷提升,圖書館事業發展迅猛,在技術賦能、資源賦值、服務賦智的強勢助力下,圖書館4.0時代將推動業界質變和轉型升級,主要在內容、用戶、運營三方面呈現全新發展趨勢。
1.內容——特色化資源開發建設
近幾年,由于新技術帶來的閱讀驟變,不少國家或地區都大幅度消減圖書館發展經費,更有甚者關閉圖書館,主要原因是資源同質化現象越發普遍和移動數字閱讀造成的巨大沖擊。值得注意的是,無論是PC時代還是當下的5G時代,“內容為王”始終是行業鐵律,圖書館應積極開發特色館藏資源或建設特色資源館,以內容品牌提升核心競爭力,促進自身長效發展。目前,我國不少高校、區域圖書館已經開始在這方面探索并取得了良好成績。如清華大學圖書館推出的“梁思成與中國建筑史料”特色數據庫;重慶大學圖書館強化紙質文獻元數據與數字文獻元數據整合聚類,開發虛擬專業分館,為用戶提供專屬資源門戶;寧波市圖書館打造的“人文地理館”對中外特色資源整合開發,并通過自助借還、查詢、檢索等服務模式積累品牌效應。不少圖書館立足“5G+”技術特色,開發了多元化、場景化、沉浸化的特色資源形態。如國家圖書館繼2020年4月圍繞“全民戰‘疫,知識共享”為主題在閱讀北京、快手、鳳凰文創等9大平臺直播互動后,又在2020年9月8日20點在央視網、搜狐網、學習強國等12個權威網絡和新媒體平臺開展“滋養民族心靈 培育文化自信——國家圖書館的初心與使命”線上直播活動,為用戶提供了一場特色的文化盛宴。
2.用戶——智慧式服務功能拓延
“在傳統時代中,圖書館滿足用戶的閱讀與知識需求就能獲得生存;在數字化時代中,圖書館則需要發揮智庫作用,滿足多元、個性、智慧的用戶需求才能獲得發展。”[3]浙江出版聯合集團黨委書記鮑洪俊認為,自2017年起,圖情行業發生了巨變,其中的最大變量當屬用戶,即90后乃至00后成為閱讀主力。圖書館需要做好數據挖掘和用戶畫像,以技術賦能構建智慧服務體系,才能達到服務功能多元拓延的目的,實現新形勢下的新發展。目前,我國圖書館領域在用戶服務功能體系建設方面已經有了一定進步,如天津大學衛津路校區圖書館集導航、地圖構建、射頻定位、計算機視覺、人工智能等多項前沿技術于一體,推出了智慧機器人館員,同時憑借技術創新開發了一套智慧服務體系,加速數據平臺、用戶平臺、服務平臺、管理平臺和決策分析平臺融合共享。此外,城市智慧書屋、24小時智慧圖書館、AI圖書館的出現也成為圖書館4.0時代深化用戶服務創新的重要成果。在未來,隨著5G布局帶來的環境聚變,智慧圖書館將成為智慧城市的重要組成環節,更多元、全面、個性的用戶服務功能成為智庫中心,實時勾連用戶與圖書館,彰顯全新“智慧”[4]。
3.運營——協同式跨界融合創新
近年來,圖書館運營生態發生了巨大變化,協同是跨界融合形成的業界共識。如何實現更有效的互聯互通、共享共建、深度融合,實現集約化運營目標,成為圖情行業亟須解決的共同問題。首先是圖書館與傳統行業、領域的協同式跨界融合發展。自2018年國家文化部與旅游部合并以來,“圖書館+文旅”的跨界融合日益呈現規模化發展趨勢。如浙江省杭州市桐廬縣富春江鎮石舍村以“圖書館+民宿”的跨界融合為圖書館和區域發展提供了創新動力,陜西省韓城市司馬遷圖書館以“圖書館+景區”的協同發展打造了一批精品文旅服務品牌項目。其次是圖書館與新興互聯網平臺的協同式跨界融合發展。2018年騰訊新文創與國家圖書館就中國游戲文化版圖采集傳承展開密切合作;2019年9月,國家圖書館借“110周年館慶”之際,與天貓新文創平臺展開跨界合作,并上線永樂大典絲巾、慶賞昇平鑰匙扣、紅樓夢系列禮盒等系列產品,旨在以圖書館文創IP開發運營來帶動新時期的文化傳承;2020年4月,國家圖書館聯合人民文學出版社官方文創、天貓新文創、漫娛圖書、果麥文化、磨鐵圖書等數家文化機構跨界聯動,以“書迷的春天”為主題推出跨界禮盒。此外,各區域圖書館也積極探索跨界融合協同創新之旅,如2020年4月,山東省圖書館與喜馬拉雅展開跨界合作,致力于建設一個高質量、有溫度、有深度的有聲閱讀館,以協同、創新、融合開啟圖書館發展的新征程。
|參考文獻|
[1] 董曦京. 從“工業4.0”計劃展望“圖書館4.0”時代[J]. 國家圖書館學刊,2016 (4):36-42.
[2] 劉平,姚蕊. 信息時代圖書館智能化轉型的風險探究[J]. 出版廣角,2019(2):80-82.
[3] 楊紅巖. 5G與AI融合背景下社交圖書館閱讀服務新發展[J]. 出版廣角,2020(10):82-84.
[4] 陳宋敏,呂希艷. 智慧城市中智慧圖書館的模型與功能研究[J]. 數字圖書館論壇,2019(9):55-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