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珊珊 郭宇
[摘 要] 新時期師資供需的主要矛盾已由數量轉向質量,教師教育人才培養的重點也隨之由規模擴張轉向質量提升。教育部開展“以提高教師培養質量”為核心目標的師范專業認證工作,成為高師院校深化教師教育改革的重要契機。高師院校應結合專業認證理念思考如何建設和改進教師教育協同育人體系,著力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和社會服務能力,實現內涵式發展。
[關鍵詞] 專業認證;高師院校;教師教育;協同育人
[中圖分類號]G648?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8-2549(2020) 12-0046-02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我國新時期的重大發展戰略,其中教育供給側改革成為解決教育供需矛盾的利器,其核心在于提升教師教育育人質量。近年來國家高等教育變革的重心逐漸傾向育人質量,教師教育作為我國高等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不例外。2017年教育部印發《普通高等學校師范類專業認證實施辦法(暫行)》,正式將專業認證理念引入教師教育領域,對師范專業人才培養的質量評價和持續改進給予高度重視。這項突破性舉措使得高師院校師范生培養機制的變革具有了現實必要性和必然性,而高師院校、地方行政部門、基礎教育學校共同參與的師范生協同培養機制則是教師教育人才培養機制的重要創新,把兩項工作有機聯系起來,結合專業認證的核心理念對教師教育協同育人體系進行建設與改進,能夠有效提升教師教育整體育人質量,進而對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產生深遠影響。
一 高師院校教師教育協同育人體系建設總體思路
師范專業認證工作的核心在于“學生中心、產出導向、持續改進”三大認證理念。對師范專業標準進行解讀則不難發現,新時期教師教育人才培養的重點是師范生的學習效果,其中特別關注師范生接受培養后能夠“學到什么”和“做到什么”,因此,社會需求與評價應成為教師教育育人體系建設的核心主線。基于這樣的主線要求,高師院校的教師教育協同育人體系應該把握住教師隊伍建設這項基礎工作的總體思路,遵循教師專業發展規律,深入理解教育現代化背景下教師隊伍建設的應有之義,根據其建立與社會需求緊密對接的教師教育人才創新培養機制,針對教師培養的薄弱環節和深層次問題深化模式改革,實現數質并舉,著力培養一大批師德高尚、專業基礎扎實、教育教學能力和自我發展能力突出的高素質專業化教師教育人才,以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帶動學校進一步發揮社會服務職能,為促進區域社會發展做出重要貢獻。
二 高師院校教師教育協同育人體系建設預期目標
1 強化“多主體”協同合作,有效提升育人質量
協同育人體系的“多主體”特點要求高師院校要建立與教師教育人才培養相關的利益主體間有效協作的機制,將更多有利的社會資源引入到人才培養體系中并進行有機整合,突破各主體資源壁壘與局限,把學校的學科和人才優勢與社會需求和實踐優勢緊密結合起來,使教師教育人才培養與外部立體對接,進行專業設置、培養規模、培養層次和培養方式等方面的供需互動,利用多種不同的教育環境和教學場所資源,使培養過程中出現的薄弱環節進行改善,為基礎教育質量提升和社會經濟發展培養高質量“訂單式”人才。
2 促進科研成果轉化,提高區域教育服務能力
高師院校在協同育人體系中所處地位不僅是人才培養主體,還應是資源輸出主體。利用育人體系高度協同的機制,學校應積極提升學科研究水平,利用學科前沿的重要科研成果積極服務于所在區域及周邊地區的基礎教育發展,將前沿教育理論具象化,為基礎教育一線輸送先進理念與實踐范式,在提升學校自身社會聲譽與教師教育影響力的同時,反哺實踐相關的科研創新,形成與基礎教育密切互動、相互促進、持續共贏的良性循環,共同推動區域教育高質量均衡發展。
3 發揮重要智庫作用,全力助推教育強國建設
在中國特色高校智庫加緊建設的新時期,作為智庫體系中的重要成員之一的高師院校也應以“辦人民滿意的教育”為根本目標,從教師隊伍建設的源頭入手,圍繞基礎教育重點、難點、熱點及前瞻性問題開展各種實踐、實效、實在、實證的行動研究,同時積極接受和參與地方教育決策的論證與咨詢,促進教育決策科學化。在區域教育綜合改革、教育質量監測評估、學校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等備受關注的領域,充分發揮智囊團和思想庫的作用,力爭成為基礎教育名師的“孵化器”和國家整體教育水平躍升的“加油站”。
三 高師院校教師教育協同育人體系建設主要路徑
1 加強頂層設計,完善制度保障
育人體系的高效協同必然建立在完善的整體設計和統一規劃的基礎上,因而協同育人體系內部應設立專門的協同育人工作領導小組,由高師院校、地方教育行政管理部門、各基礎教育學校代表共同組成,并將各方合作的共同理念、核心目標、內容形式、決策方式、工作考核、經費保障等關鍵內容落實到翔實完善的管理制度與實施細則中,確保育人體系內部事權與財權、決策與咨詢、組織與實施、評價與改進等機制明晰精確,為各方高效對接順利開展合作提供制度保障。為避免合作流于形式而成效不佳,應充分采納各方參與主體的建議,確保科學民主決策。協同各方還應每年定期召開協調交流會,基于各主體利益需求與當前合作基礎來統籌商討具體合作意向,將合作內容引向更深、更細、更實。
2 面向共同目標,優化培養體系
教師教育協同育人體系的核心目標在于提升育人質量,各個主體應立足于教師隊伍建設和教師培養質量的共同目標,深度參與培養體系優化調整的各個環節,實現規模結構、培養目標、課程設置、資源建設、教學團隊、質量評價、持續改進等全流程的協同育人。借助協同育人共同體的統籌協調作用,定期對培養數據進行匯總和研判,行政主管部門發揮監督職能,結合地區教師人才需求計劃,主動促進教師教育人才培養供需溝通,基礎教育學校提供實踐檢驗、優質指導、反饋建議等功能,師范大學據此調整培養目標,開展教學改革,優化培養方案。
3 加強基地建設,錘煉雙師隊伍
教師教育育人質量的提升離不開實踐教學環節,而協同育人體系恰恰是實踐教學能夠得到充分優化的有利載體。高師院校應有效整合并充分利用學校教師教育資源,將教學實踐基地作為教師教育改革的重要“試驗田”和“示范區”,以師范大學附屬學校或深度合作的基礎教育學校作為重點建設對象,輻射其他基礎教育學校,結合區域一體化等國家重要戰略,共同培育一批具有師大品牌特色的師范生教學實踐基地,著重培養情懷深厚、能力過硬、合作默契的雙導師骨干隊伍,不斷完善實踐教學體系,有效強化師范生的從教信念與師德養成,有力提升師范生的教學實踐與研究能力,夯實適應于基礎教育改革需求的人才培養基礎。
4 創新合作形式,培育優質成果
合作形式的創新是教師教育協同育人體系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如果合作內容與形式保持一成不變,那么協同育人共同體內部機制的運行將很快失去活力走向疲軟。育人體系各主體應依托高度融合、高效溝通的協作關系,建立合作信息平臺作為連接點,在信息平臺中實現互聯互通,各方開放資源共享數據,同時以多樣形式為載體,豐富合作內容。如,共同開發研制教師教育資源庫,包括典型教學案例、名師教學實錄、骨干教師示范課、青年教師競賽課等,提高資源真實效度和利用效能;組織主題鮮明特色凸顯的智庫報告和學術交流活動,激發教師教學研究積極性,促進教育理論與教育實踐的融合互動;聯合建立卓越教師成長電子檔案,記錄培養對象的課程學習、教育實踐、社會服務、職后研修等成長歷程表現,助力教師專業發展;以問題為導向簽署有針對性的橫向項目,為基礎教育學校提供科學、系統、專業的發展解決方案,為教育行政決策提供科學咨詢與建議,同時促進教師教育科研水平提升。
5 重視績效評價,優化激勵機制
激勵機制是組織系統賴以存在并延續的必要手段。對育人體系運行效果進行科學合理的評價并據此建立恰當的激勵機制能夠進一步激發教師教育協同育人共同體的合作潛力與發展空間。為充分發揮激勵作用,協同育人共同體應不斷完善內部成員相關績效考核制度,扎實開展監督與質量跟蹤,對權責分配和落實情況進行日常性自我監督和相互監督,其中高師院校應將績效評價的重點放在專業教師主動深入基礎教育實踐與研究的能力,以及在實踐教學共同體的合作實踐活動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上,并協助建立多方參與、分層設置的激勵體系,依據績效表現給予成員適當的物質和精神鼓勵,調動各成員的合作主動性與積極性,實現同頻共振、同向聚合。
四 結語
師范類專業認證工作的開展進一步強化了高等師范教育的“產出導向”和“實踐取向”,在這樣的背景下,與外部環境密切聯動成為高師院校教師教育改革發展的必然方向。高師院校應將建設教師教育協同育人體系作為重要的戰略任務,調動各方資源充分參與其中,促成協同合作長效機制,借此拓展自身辦學內涵,并實現與區域社會的深度融合、共生共長。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印發《普通高等學校師范類專業認證實施辦法(暫行)》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10/s7011/201711/t20171106_318535.html,2017-10-26.
[2]王秋芳.教學服務理念下地方高校與基礎教育的協同發展[J].教書育人(高教論壇),2016(9):20-21.
[3]鄭爽,崔照笛.卓越教師協同培養機制改進研究——對U-G-S模式的思考[J].石家莊學院學報,2019,21(1):140-143.
[4]張艷霞,朱成科.“U-G-S”教師教育模式的運行現狀及優化策略[J].教師教育論壇,2018(9):38-41.
[5]黎愛群.共生視閾下應用型本科高校幼兒教師教育“U-G-S”協同育人模式探究——以北部灣大學為例[J].百色學院學報,2019,32(4):130-135.
(責任編輯:張宏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