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強 肖瑤


摘? ? ? 要:人口老齡化使老年護理行業逐漸興起,但這一行業存在的問題也不容忽視。本文認為,養老護理人員核心能力缺失主要表現為老年護理基礎知識和社區護理能力不足,其主要原因是社會公眾對老年護理行業缺乏認可度、高職院校課程目標要求較低及課程評價方式單一。因此,高職院校課程設置目標要凸顯核心能力,課程內容應突出養老護理特色,重點關注養老護理人員核心能力提升問題。
關? 鍵? 詞:養老護理人員;核心能力;課程設置目標
中圖分類號:R47? ? ? ? 文獻標識碼:A? ? ? ? 文章編號:1007-8207(2020)12-0065-09
收稿日期:2020-07-22
作者簡介:肖強(1966—),女,吉林長春人,吉林農業大學人文學院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博士,研究方向為家政教育與養老服務;肖瑤(1995—),女,吉林長春人,吉林農業大學人文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家政教育與養老服務。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制定的標準,一個國家或地區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10%,或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7%,即視為進入老齡化社會。“2010年底,我國大陸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口中,65歲及以上人口為1.19億人,占總人口的8.87%,同2000年相比,上升了1.91個百分點。”[1]老齡化社會對養老護理的需求日益增長,同時要求養老護理人員具備關鍵核心能力。關于養老護理人員核心能力的界定有諸多表述,美國護理學會要求高等院校本科護理課程核心能力包括溝通、評估、批判性思維、技術操作;[2]澳大利亞護士學會對注冊護士勝任力的核心標準規定為專業與倫理實踐能力、批判性思維和分析能力等;[3]我國學者認為對養老護理人才能力要求有老年醫學科學知識、臨床照護等基礎老年護理知識和技能,還包括老年人健康咨詢、安全防范等其它核心能力。[4]綜合中外學者及專業機構的觀點,學界將養老護理核心能力確定為社區常見老年病癥的護理能力、常見老年疾病的分析判定能力、與老年人溝通能力、運用養老護理法律和加強職業道德修養能力四個方面。筆者根據老年護理的特點將養老護理人員核心能力確定為社區護理能力、溝通與合作能力、評判性思維、法律法規與倫理道德四個方面。通過對核心能力的研究發現養老護理人員核心能力缺失表現并進行原因分析,從高職院校課程設置的角度提出養老護理人員核心能力提升策略。
一、養老護理人員核心能力缺失的表現
高職院校養老護理專業在校學生是未來養老護理行業的主要從業人員,為了解養老護理人員核心能力,筆者選取山東、內蒙古等4所高職院校養老護理專業的學生和教師為對象,發放調查問卷240份,回收有效問卷223份,有效回收率為93%;訪談10位學生,7位教師;利用SPSS21.0錄入數據,通過均值、百分比、相關性等分析表明,養老護理人員核心能力缺失表現如下:
一是老年護理基礎知識薄弱。為調查理論知識掌握情況,筆者將選項設置為十分不贊同、不贊同、贊同、比較贊同、非常贊同五個遞進等級,取平均值,平均值越小說明老年護理基礎知識掌握情況越差,平均值越大說明掌握情況越好;養老護理人員進行老年護理的依據是老年護理基礎知識,在223份有效問卷中,老年人肺功能、味覺系統、神經系統、心理特點等老年護理基礎知識掌握程度均值分別為3.23、3.22、3.35、3.24,說明養老護理人員基礎知識較為薄弱。
二是社區護理能力不足。養老服務市場對潛在的護理專業性人才的實踐技能要求日益提高,但調查發現,養老護理人員對社區護理維度的核心能力掌握程度較差,多數被調查人員實踐水平不高,參加校內實驗課5-8次的占26.5%,9-12次的占52.9%。數據表明,養老護理人員缺少校外實訓、見習和校內實驗經歷,對于老年人長期臥床產生褥瘡后如何進行護理、跌倒后如何正確處理等基本護理操作仍有部分人員不能熟練掌握。對老年人進行健康評估歸屬社區護理范圍,護理人員能夠掌握老年人健康評估原則,但面對社區老年人提出實質性的解決方案則需要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不能獨立作出判斷。
三是常見老年病癥的護理能力較低。為老年人做健康護理是護理實踐的主要流程,是對專業知識的具體應用,同時也體現著護理人員的專業水平。及時有效地處理突發事件,是養老護理人員應當具備的主要專業能力。調研數據表明,護理人員較好地掌握了老年人健康檢查原則,平均值是3.8,超過標準值3.5,但對特定人員的實際護理能力、對家庭護理的概念、老年人跌倒后做重點檢查并撥打緊急電話、老年人的飲食護理原則等方面,平均值最低為3.25,說明掌握得并不好。實踐表明,護理人員雖然掌握了一定的老年護理基礎知識,但在實際操作中有很多護理方法不達標。
四是常見老年疾病的分析能力較弱。在實際護理過程中,護理人員應針對不同的護理對象靈活運用老年護理專業知識,通過老年人的癥狀表現分析判斷病情。關于老年疾病判定這個維度,問卷設置了老年人高血壓臨床癥狀的判定、對老年人病癥的原因分析、對老年冠心病臨床表現分析三個問題,選項設置為十分不贊同、不贊同、贊同、比較贊同、非常贊同五個遞進等級(見表1)。調查發現,高血壓臨床癥、病癥原因分析、冠心病臨床表現的均值分別為3.19、3.39、3.13,說明護理人員未能深刻分析病癥原因,老年常見疾病的判定能力較弱。養老護理人員應結合不同病癥具體分析應對,如對于心肌梗塞的老年人要盡量找到發病原因,建議臥床休息及觀察血壓等,這不僅需要掌握護理知識,還要有評判性思維。調查結果表明,面對老年人的復雜病情,多數養老護理人員依靠慣性思維進行分析和判斷,僅從單方面判斷病因,不能從多個角度考慮問題。仍以心肌梗塞為例,多數養老護理人員能在吃藥禁忌、飲食禁忌等方面提出建議,但在生活習慣改善及情緒調節等方面卻不能深入分析。調研結果顯示,社區護理能力與社區實習次數的相關系數分別為0.059、0.037,有正相關性,但是,參加社區實習5-6次的人數僅為52%,仍有近半數的學生沒有參加過實習或參加社區實習次數過少,這在某種程度上影響了護理人員的老年疾病分析思維的建立。
五是與老年人的溝通能力普遍較低。良好的溝通與合作能力包括護理人員和老年人之間的交流及與老人的家人進行溝通。調查發現,護理人員的合作能力、與患有高血壓病癥的老年人的溝通能力、與病情較重老年人的溝通能力的均值分別為3.28、3.09、3.12,說明溝通與合作能力普遍較低。隨著養老模式的轉變,護理人員與老年人之間的關系也從主動與被動需求轉變為需求互補,因此,良好的護理團隊合作與被護理老年人之間的關系十分重要,多數護理人員表示在與老年人交流時有一些障礙,不能完全理解老年人的需求,偶爾會產生不耐煩情緒。如筆者請高職院校養老護理人員談實驗課組內同學配合的情況時受訪學生說:我們小組有5個同學,老師在每節課都安排不同的任務,同學們的角色都不一樣,我有時扮演護理人員,有時扮演老年人,有時扮演老年人家屬,這樣安排挺有趣的,同學之間配合得還可以,我們相互之間都比較熟悉,有問題可以直接交流。在談到實驗課和社區實習在人際交往方面有什么不同時受訪學生說:社區實習的時候,我們和老年人面對面接觸,這與實驗課上的角色扮演不一樣。最深的感受是我和老年人說話時總要重復兩、三遍,我講話要很大聲老年人才能聽到,實習一天結束后感覺特別累,有的老年人說話有方言,我聽不懂他說的什么內容。空閑時還要陪老年人聊天,我是真的找不到老年人感興趣的話題。
六是老年護理法律意識及倫理道德修養亟待提高。養老護理人員在護理工作過程中要遵守職業道德和法律法規,具備良好的倫理素養,尊重老年人的價值觀,保護老年人的隱私。道德修養和法律意識相輔相成,能夠對老年護理工作起到指導和引領的作用。調查發現,老年護理法律問題均值在3.19(見表2),表明護理人員忽視老年護理法律知識學習,法律意識不健全;道德原則、道德修養含義、護理人員責任心均值分別為3.37、3.33、3.42,說明多數護理人員能理解并關愛老人;護理人員法律意識較薄弱,自我保護意識差。法律是對老年人和護理人員的雙重保護,接受訪談的教師會按照教學大綱要求在規定課時講解法律法規知識,但因教學時間有限,部分內容只能讓學生自學。如筆者請高職院校老年護理教師談學生對老年護理法律的學習情況時受訪教師說:講到老年護理相關法律課程時,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理解程度參差不齊,一方面期末成績的分數普遍較低,另一方面在課堂互動環節中多數時候沒有同學回答我的問題,偶爾有人回答問題也很隨意,說明學生沒有重視法律模塊相關內容的學習。
二、養老護理人員核心能力缺失原因分析
根據養老護理人員核心能力缺失的表現,筆者從行業認可度、課程目標、課程評價方式等方面分析養老護理人員核心能力缺失的原因。
(一)社會公眾對老年護理行業缺乏認可度
首先,老齡化人口加速使社會對養老護理人員的需要日益強烈,沒有接受技能培訓及文化程度較低的人員從事老年護理工作,導致社會公眾對養老護理人員評價較差,阻礙了老年護理行業的發展。傳統觀念認為老年護理就是做“保姆”,因此學生在報考高職院校時,學生和家長通常視老年護理專業為最后選項。其次,社會對老年護理行業認可度較低。多數人認為老年護理是照顧老年人生活起居、技術含量較低的工作,不用聘請老年護理專業的大學生,導致學生在老年護理專業知識學習中產生抵觸心理,忽視護理人員核心能力的提升。筆者請高職院校養老護理人員談你為什么報考這個專業方向時受訪學生說:老年護理主要學習醫學知識和實驗操作,包括血壓、體溫的測量和褥瘡護理、心肺復蘇等,護理對象既有健康老年人,也有半自理、不能自理老年人,需要掌握的實際技能很多。護理健康老年人我還能勝任,護理半自理和不能自理的老年人我感到很困難,有種保姆的感覺,要給老年人喂飯、洗臉、洗澡等。我是因為分數不夠才選的家政專業。
(二)課程目標要求較低
課程目標是課程內容實施的依據,對教師教學工作有直接引導和規范作用。教師在授課前確定課程目標,以此判斷學生是否真正吸收知識,教學活動是否符合課程目標規定。養老護理人員核心能力的提高不僅是對知識和概念的學習,還有深層次、有價值的知識和思維鍛煉。
根據對四所高職院校的調查發現,多數養老護理人員能背誦高血壓、糖尿病的含義,卻不理解發病機理,因為學校的教育目標是培育符合老年護理崗位需求的人才,而教師的課程目標根據學生的知識水平和接受程度降低了一個層次,忽視了價值性和實用性知識。以《老年護理學》第五章“老年人的心理衛生與精神護理”授課為例,教學大綱要求“學生通過這一章的學習掌握老年人常見的心理問題及護理措施,尤其是阿爾茨海默病的分期表現及護理等。”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把教學目標設計為“學生掌握老年人的心理特征變化包括老年人的智力、老年人的記憶等;了解阿爾茨海默病癥概念、分類,掌握護理診斷和護理措施。”教師認為這樣設計課程目標是基于學生的知識水平和接受程度,但課程目標的降低導致養老護理人員核心能力標準的降低。如筆者請高職院校老年護理教師談學生專業理論知識掌握的情況時受訪教師說:我們專業學生的高考成績都不高,整體的理論知識接受程度不高。我在課堂上提問學生一些基本概念,如糖尿病、高血壓的定義等,回答的正確率比較高,當我繼續追問學生糖尿病的發病機理、診斷標準、高血壓的并發癥等問題時,回答的正確率特別低。我想這可能和教師的要求有關系,我們在設計一節課的教學目標時,主要注重基礎知識,太復雜的內容學生不能理解。
(三)課程評價方式單一
通過課程評價能夠了解學生掌握養老護理基礎知識和技能技巧的情況,老年護理課程評價包含隱性知識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等,如學生對老年護理專業的看法、有怎樣的職業期望等,但教師為了便于統計,在進行課程評價時往往忽略了許多方面的內容,導致護理人員的評判性思維、倫理道德等核心能力較差。訪談實錄表明,老年護理專業教師對專業理論知識和實操技能有固定的考察方式,而對于學生的學習態度等則沒有考察。如筆者請高職院校教師談怎樣通過評價發現學生存在哪些問題時受訪教師說:我校實行考、評結合,評價分為學生評價和教師評價兩部分,老年護理考試以應用為主,包括平時成績、期末試卷成績、實習成績幾個部分,是過程性及綜合性評價,不是只有期末考試成績。學生存在的問題表現為理論知識掌握不牢固、實操不規范等。
(四)護理實踐課時占比較低
高職院校的培養目標是“德技雙馨”的專業技能人才,老年護理課程操作性較強,實踐課時分配得科學合理能夠提升學生的護理水平,但目前的實踐教學只有實驗和實訓環節,缺少反復練習環節,對于實踐課上掌握不熟練的操作流程和復雜操作,只能在就業后的實際崗位訓練。
調查數據表明,四所學校參加校內實驗課次數低于12次的占52.9%,其中,9%的學生沒參加過實驗課;在實操課程安排上,有的學校在第一、二學期開設理論課,第三學期開設實踐課。筆者認為,理論課和實踐課長期分開設置,容易導致養老護理人員在進行實訓時忘了操作理論。另外,有的學校見習場所有限,4-5人一組的小組形式無法保證每個人都能有機會參與實際操作;專業實訓課中單項技能和綜合技能訓練的課時分配不盡合理,多數高職院校老年護理課程實踐課時在12-18學時之間,沒有達到總課時的40%。單項技能訓練是對一項典型技能進行反復練習,如褥瘡護理技能訓練是如何為產生褥瘡的老年人翻身、洗澡等操作;綜合技能訓練是通過小組內部角色扮演,在創設的工作情景中模擬練習,體會老年人心理變化、感受家人護理需求,這種訓練需要通過多次練習找到理論和實踐的契合點,培養護理人員的職業情感與技術技能。在調查的養老護理人員中,參加社區護理實踐低于6次的占52%,其中有10%的人沒參加過社區實踐。筆者認為,正是因為實踐課時不足,才沒能實現實際操作對護理人員核心能力提升的重要功能。
(五)養老護理人員自主學習意識不強
養老護理人員核心能力包括法律、倫理、道德、評判性思維等,這些核心能力只通過教師課堂講授難以讓學生深刻理解,學生只有發揮主觀能動性進行自主學習,才能內化為自己的素質。調查數據顯示,學生的溝通與合作能力均值為3.1,評判性思維均值為3.2,表明能力較差。筆者對教師訪談時發現,如果教學任務重,內容難度大,學生便會失去學習興趣,表明學生自主學習意識不強,對相關核心能力的培養會產生影響。筆者請高職院校教師談學生課堂參與熱情時受訪教師說:這個要看老師講的內容學生是否感興趣。如果教學內容簡單,密切聯系現實生活,學生們就會認真聽,還能和老師一起探討。我通常會把課程內容分成幾個小模塊,降低教學難度,學生易于接受,能跟著老師互動;如果把課程內容分成一個大模塊,學生會覺得沒有興趣,就不喜歡聽課。
三、養老護理人員核心能力提升的策略
提升養老護理人員的核心能力,促進養老護理行業發展,需要多方面力量的支持。筆者結合養老護理人員核心能力調查結果,從課程設置角度在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評價、實踐教學等方面提出養老護理人員核心能力提升策略。
(一)課程目標設置要凸顯核心能力
課程目標是教師教學的依據,是養老護理專業學生核心能力得以提升的重要保障。課程目標要體現知識與價值的統一,從知識結構、知識層級、知識順序的角度出發,結合老年護理課程特點凸顯核心能力。
第一, 為提高養老護理人員社區護理能力,設置課程目標要從知識結構角度出發。課程內容的基本結構是把基本概念和相關知識相互貫通。以老年護理課程為例,老年病的發病機理主要是由細胞老化和心腦血管不規律運轉導致的,學生在理解細胞之間轉化關系和各器官相互連接的前提下,能夠根據人體生長的基本規律判斷新發現的老年病,并據此提出有針對性的護理意見。因此,教師在設計課程目標時既要實現老年護理基礎知識目標,還要構建老年護理學知識框架,介紹常見的老年人病癥,講解發病機理和照護事項,結合養老專業的健康評估、心理評估方向,在設置課程目標時加強社區健康宣傳,提高社區護理能力。
第二,為提高養老護理人員法律法規與倫理能力、合作與溝通能力,設置課程目標要從知識層級角度出發。老年護理課程標準隱含其價值取向,諸如培養學生什么樣的價值觀和職業品質。學生要在照護過程中對老年人進行健康評估,因此要求學生能與老年人良性互動、有效溝通,體現人文情懷。據此設置課程目標,應當培養學生關愛老年人、體諒老年人、理解老年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可以設置小組討論環節,學生交流課程內容、有關養老護理的新聞事件、對老年護理行業的看法,鍛煉學生溝通表達能力與合作能力,教師記錄學生發言,觀察學生思想動向并適時引導,提升其法律法規與倫理能力、合作與溝通能力。[5]
第三,為提高養老護理人員評判性思維能力,設置課程目標要從知識順序角度出發。知識的學習應遵循從簡單到復雜的順序,進而形成學科框架。遵循知識的順序性有利于促進學生主動思考、發現問題,體會學習的樂趣。以老年護理學科為例,教師在講授人體結構、人體器官工作流程等基礎知識之后,分析某一病癥出現的原因時,學生會結合相關學習內容主動思考,當學生百思不得其解時教師再進行講解,此時學生的理解會更深刻,由此鍛煉學生評判性思維能力。
(二)課程內容要突出養老護理特色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老年護理需求的變化,老年護理課程也應與時俱進,體現時代特點。與醫學院培養醫療衛生部門的高級護士不同,養老護理專業是為養老機構、居家及社區養老服務中心培養專科層次的養老服務人才,因此,在設置課程內容時要突出養老護理特色。在社區護理能力、溝通與合作能力、評判性思維、法律法規與倫理道德四個方面提高養老護理人員核心能力。
第一,為提高社區護理能力,課程內容要增加養生知識、老年人常見疾病護理、老年人意外傷害預防、用藥指導、看護等內容。醫學院護理專業或護理專科學校在護理實踐教學中重點培養學生臨床護理評估能力,如要加強對老年人風濕病等骨關節疾病、高血壓等心血管疾病的臨床護理能力和評估能力;在用藥指導上只需把用藥的注意事項和吃藥次數告訴老年人家屬,讓家屬承擔主要看護責任。而養老護理人員的課程內容上不僅要講授老年人常見病、高發病的特點和照護技能,還應學習養生知識、老年人營養膳食、身體鍛煉等內容,突出養老護理以預防為主的現代健康理念;在用藥指導上也要承擔起主要責任,協助老年人每日用藥。[6]
第二,為提高溝通與合作能力,要幫助學生掌握與老年人交流的技巧,培養學生的人文情懷。醫院護士主要是對老年人身體的照護,以疾病的康復為終極目的;社區養老中心和養老機構的護理人員不僅要照護老年人的身體和生活,還要對老年人及其家屬進行心理疏導,使其配合護理人員的工作,保障老年人心理健康。為提高學生的溝通與合作能力,課程內容應包括護理人員與老年人溝通的技巧并貫穿在老年護理課程的整個學習過程之中。
第三,為提高評判性思維能力,要結合多種教學方法,增強護理人員對老年人常見疾病的分析能力及護理效果的預判能力,幫助學生準確判斷老年病癥。老年護理知識包括老年內科、外科、衛生法學等醫學基礎知識,養老機構及社區養老服務中心的老年人病情多種多樣,課程內容要注重醫學知識的深度,特別是一種病因引起的多種癥狀的護理,如糖尿病、高血脂等內分泌疾病引發的心衰、高血壓等心血管疾病的醫學知識及護理原則,幫助學生準確判斷老年病癥,提高評判性思維能力。
第四,為增強法律法規意識,提高倫理道德素養,要強化老年護理法律法規教育,使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觀。將法律法規作為養老護理人員的核心能力,從另一個側面說明近年來虐待老年人事件的嚴重性和提高護理人員素質的緊迫性。老年人是弱勢群體,這就要求養老護理人員具有更高的道德素養,課程內容要有基本的法律知識,如濫用藥物導致老年人意外過世等相關法律知識、虐待老年人承擔的法律責任等。同時要結合老年護理工作案例,加強社會倫理道德教育,提高倫理道德核心素養。
(三)完善課程評價方式
課程評價是了解學生掌握知識情況、衡量課程目標是否完成的重要指標。通過評價能讓學生了解自身的不足,不斷提高自身素質。因此,課程評價要充分利用這一作用,改變以前只注重學生成績,忽視價值觀、道德素養方面的培養,促進養老護理人員核心能力的提升。[7]
第一,運用多元課程評價主體進行全方位評價,提高養老護理人員社區護理能力。以往對老年護理人員的培養只注重知識的講授,忽略技能的訓練,在評價上缺少對實操的評價,評價方式單一。為提高護理人員實際操作能力,應把平時實操成績、期末成績、學生相互之間的評分、教師對學生的評價、實習機構對學生的評價都納入評價體系。老年醫學知識的學習、護理實踐的練習、倫理道德的形成是動態的過程,多元評價主體的參與能夠更加科學地對學生進行評價。如受訪高職院校教師談及學生評價時說,老年護理課程的評價方式比較多,有平時成績、期末成績、實習成績,每個類別成績占總成績的權重不同,這樣綜合考核挺有效果。我剛教授老年護理課時,總成績只有期末成績,我自認為學生應當重視平時的課堂學習,實際效果是學生只在考前突擊,不會認真對待平時的實操課和實習,后來我對比了幾屆學生的成績,發現綜合考核的學生成績最高,護理技能最好。
第二,為提高養老護理人員法律法規意識與倫理素養,課程評價可采用多種形式。對養老護理人員法律法規意識與倫理素養的評價往往是抽象的,不能僅依據試卷或課堂的表現評判學生能力水平,也不能單純依據分數評判學生溝通能力的強弱及熱愛老年護理工作的程度。而是要通過現代技術手段把抽象評價轉化為直觀評價。如利用相關證書、問卷、自我評價等方式進行課程反饋。問卷設置應當包括對老年護理的看法,如“我認為老年人的智慧是隨著年齡增長而增長的”“老年護理是一份具有人道主義關懷的工作”“從事老年護理工作能夠讓我更易贏得他人尊重”,選項設置“十分不贊同、不贊同、贊同、比較贊同、非常贊同”五個遞進等級,直觀考察學生倫理道德情況。教師也可以對學生進行心理測評并及時反饋,讓學生了解自身性格特點,發揮自身特長。
(四)實踐教學課時應因年級而設
隨著養老服務行業對護理人員的要求不斷提高,高職院校養老服務專業畢業生更應符合社會需求,為提升護理人員的核心能力,建議加大實踐課時比例,按大學一、二、三年級順序合理設置實踐課時。
第一,合理設置大學一年級實踐課時,將提升溝通與合作能力貫穿到整個老年護理學習過程中,逐步樹立學生重視老年護理實際操作能力的意識,提高老年護理人員的社區護理能力。建議大學一年級學生的實際操作從護理技能入手,實踐課為20-24課時,總課時為48課時,實踐課課時占總課時40%-50%;其中,1-10課時進行基礎護理技能操作等個人練習,如晨晚間護理、為老人洗頭、洗澡、更衣等基礎技能,保證每位學生都參與練習,教師可在指導過程中發現并改正學生的護理操作錯誤。11-24課時安排小組練習,每組4-6人,同學之間相互合作、相互監督,規范護理操作流程。
第二,大學二年級要安排充足的實踐課時,旨在為提升社區護理能力奠定基礎,建議實踐課時設置不低于總課時的65%。大學二年級的老年護理技能操作要適當增加難度,操作內容包括照護視聽障礙老年人、護理老年人褥瘡、協助老年人用藥等。教師應詳細講解并演示每個操作步驟的注意事項,然后學生以小組形式練習操作并相互監督。如課前實驗用品的擺放是否合理有序、實驗過程中的操作手法是否熟練、老年人身體健康數據的記錄是否準確等,教師全程監督,提出修改意見并賦分。學生經過反復的護理操作練習,能夠不斷提升社區護理能力。
第三,在大學一、二年級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積累的基礎上,學生面對常見的老年疾病能夠提出準確的治療建議,合理設置大三年級的實踐課時,能使學生在養老護理實習崗位中發現自己的不足并不斷改進,提升評判性思維能力及法律法規與倫理素養。大學三年級上學期,應安排學生在養老機構或社區養老中心實習,經過兩年的理論知識和護理實踐學習,學生已經了解崗位要求和老年護理職業的特殊性,教師應結合學生個性特點和個人意愿分配實習崗位,如對重點看護老年人的照料、對老年人的日常生活照料、養生知識宣傳、對社區老年人的健康評估等,實習結束前做階段性實習總結,通過交流經驗發現自己的優勢和不足,為學生進行職業選擇提供參考。實踐教學課時合理分配可以將理論和實踐有機結合,頂崗實習能讓學生提高對養老護理工作的感性認識。社區護理能力的提高會帶動倫理道德素、合作與溝通能力的提高。
【參考文獻】
[1]American Asso ation of Colleges of Nursing.Nurse Practitioner and Clinical Nurse Specialist Competencies for Older Adult Care[R].Washington,DC:American Association of Colleges of Nursing,2004.
[2]Australian Nursing and Midwifery Council.Nation Competency Standards for the RegisteredNurse[EB/OL].http://www.anmac.org.au/sites/default/documents/ANMC-Annual-Report-2006-2007.pdf.
[3]沈劍飛,袁芬,周娟仙,凌楊青,楊慧蘭.中職護理專業老年護理方向“1+X”課程架構[J].衛生職業教育,2017,(22):93-95.
[4]趙潔,畢懷梅,傅映平等.云南省老年護理人才知識及核心能力需求調查分析[J].經濟研究導刊,2019,(14):105-108。
[5]譚嚴.高職高專護理教育課程體系研究現狀與思考[J].衛生職業教育,2014,(6):54-56.
[6]張云萍,趙蓓蓓,張巧玲.基于護生核心能力培養的高職護理專業外科護理課程設計與實施[J].衛生職業教育,2019,(14):117-120.
[7]曹俊.高職老年護理人員培養目標的構建和課程設置的研究[D].成都中醫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7.
(責任編輯:牟春野)
Study on the Strategy of Improving the Core Competence of
Nursing Staff for the Ag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rriculum Objective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Xiao Qiang, Xiao Yao
Abstract:The aging population makes the elderly care industry gradually rise,but the problems in this industry can not be ignored.This paper believes that the lack of core competence of nursing staff for the elderly is mainly manifested in the lack of basic knowledge of elderly care and community nursing ability.The main reasons are the lack of recognition of the elderly care industry by the public,the low requirements of curriculum objective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the single evaluation method of curriculum.Therefore,the curriculum objectives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hould highlight the core competence,the curriculum content should highligh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nursing care for the elderly,and focus on the improvement of core competence of nursing staff.
Key words:nursing staff for the aged;core competence;curriculum objectiv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