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燕娟
【摘要】整本書閱讀對師生的閱讀要求大為提高,師生在進行整本書閱讀的過程中可以借鑒和采取許多行之有效的方法,但閱讀后的評價卻顯得后勁不足,導致閱讀過程或多或少呈現“虎頭蛇尾”的尷尬境地,這就要求師生在實施整本書閱讀的過程中重視評價環節,通過評價來反饋閱讀效果,讓評價成為閱讀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個重點內容。
【關鍵詞】整本書? ?閱讀? ?評價? ?方式方法
一線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整本書閱讀時提供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方法,然而事實卻不盡人意,即學生閱讀之后的效果與困惑到底如何不得而知,沒有相應的方法來對已經完成的閱讀活動進行及時的反饋和評價,存在“讀了就行了、讀完就算完成”的敷衍心理。但實際上,閱讀的評價方案是整本書課程方案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少了評價環節,整本書閱讀的過程是殘缺的。
1.高中整本書閱讀的背景與要求
“整本書閱讀與探討”任務群,已經納入高中語文閱讀體系中,凸顯出“整本書閱讀與探討”的課程價值和教學意義,同時也要求師生必須扎扎實實地進行閱讀。而整本書閱讀對閱讀能力、分辨能力、批判能力的培養和提高具有不可估量的意義,引導學生結合自身進行思考與探討,對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和發展獨立人格都是極為關鍵的,對教學觀念較為落后、學生閱讀量遠遠不達標的縣城山區學生來說尤為迫切,因為只有持續性地進行閱讀才可能得到完整的閱讀體驗。
作為一線語文教師自身首先要獲得屬于自己的“整本書閱讀”體驗,才能帶領學生進行真實有效的整本書閱讀。在進行整本書的閱讀過程中,學生必定要理清復雜的作家、創作背景、作品情節等信息,并對信息進行分類,進而生成自身的閱讀體驗,提高對文學作品的鑒賞水平。
那么如何有效進行整本書閱讀才能得到良好有益的閱讀體驗呢?毋庸置疑是師生共讀,只有一定閱讀量的積累,才能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教師要比學生早閱讀多閱讀,如此才能對學生的閱讀情況和感悟有宏觀的把握,才能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閱讀方法的指導,最終完成閱讀任務和目標。
師生共讀不能局限于閱讀過程,還應體現在閱讀的方式方法、讀后感寫作等方面的方法選擇上,應根據學生自身情況選擇適合自己的閱讀方法,如讀寫結合、圖文并茂、書評、主題辯論、演講等等,引導學生將閱讀內容系統化,形成條理性的知識點,讓學生讀而有所思有所感有所悟。
2.高中整本書閱讀的困境與問題
“整本書閱讀與研討”是高中語文課程的第一個任務群,且貫穿必修、選擇性必修、選修課程,其重要性和必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在實際教學活動中,處于探索階段的“整本書閱讀”對一線教師來說仍然存在或這或那的困難。
“整本書閱讀與研討”的閱讀量更大,邏輯結構更復雜,思想內涵更厚重深沉,為師生進行閱讀帶來不可忽視的挑戰,整本書閱讀怎么讀、讀了之后怎么知道效果?學生在自主閱讀的過程中會產生個性化的感悟和思考,教師可以適時指導學生進行寫作,把自己的理解和感悟以文字的形式呈現出來,篇幅長短不拘,重要的是表達出自身的理解感悟,但是學生對自己所寫的感悟與理解究竟是否到位、是否符合作者創作意圖等方面又是模糊的。
教師給予學生方法的指導,學生掌握了精讀、略讀、標記、邊讀邊思等各種閱讀方法,也按照要求進行整本書的閱讀,但要求用自己的話語表述與文本相關的寫作背景、人物形象、中心內容、主旨情感時,學生的表述可謂遠遠達不到整本書閱讀的學習目標,不能準確把握作品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點,也難以欣賞作品語言表達的精彩之處,對人物形象、作品主旨和藝術價值的探討更是無從談起、無話可說,因此,閱讀之后的評價必不可少、不可忽視。
3.評價——打開“提升閱讀質量”之門的鑰匙
整本書的閱讀教學是期望通過一兩本經典著作的閱讀后指導學生去讀量更多和范圍更廣的書。在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注意培養學生關注作品的語境和現實社會背景的差異的意識,加強文本主體意識,養成聯系現實生活進行讀后思考的閱讀習慣。
學生在閱讀中要獲得有效信息,就需要從多角度進行閱讀,多元化感受文本內涵,在找到適合自己的閱讀方法的基礎上提升鑒賞能力。學生閱讀時有自己獨特的思考與感悟,可以通過讀書筆記、師生交流、生生討論等形式來闡釋自己的讀后感,但是在實際教學中,我們的閱讀也止步于此,交流感受討論心得之后卻缺少針對性的有效評價。
在進行了一段時間的閱讀之后,學生有了或多或少的感悟與體會,我們可以通過評價來檢驗學生閱讀中的體驗和收獲。評價應該形成互動流通的全面評價,如進行固定時間的讀書心得交流會,或者是“圓桌派”談論的形式,讓學生共同交流讀書心得,互相借鑒或評價彼此的讀書方法、交流讀書感悟等等,在評價中得到不同的體悟和理解。
教師評價與生生互評是最直接的評價方式,也可以借鑒其他名家專家的經典解讀,學習他們的閱讀方法、角度、思路等,從而豐富自己的閱讀體驗,提高閱讀水平,如不少經典著作都有名家誦讀,我們可以通過聽讀來感受聲音和情感的魅力,也可以傾聽大家名家的點評解讀。如在進行《紅樓夢》整本書閱讀,我們可以觀看百家講壇中有關《紅樓夢》的解讀視頻,在聽取名家觀點的過程中,反思自己閱讀過程的缺漏,也可以觀看《紅樓夢》作品本身的相關視頻內容,通過直觀的影畫片斷來體悟作者要表達的情感,以更直接的方式感受文字的魅力,感悟語言的精彩,由此反思自身閱讀的問題,并思考應該怎樣改進?理解文本的其他方式和名家觀點帶給我們怎樣的閱讀思路?只有充分調動學生的讀說寫思的能力,才能更好地培養學生語文學科的核心素養,提升思維能力,提高審美鑒賞能力。
評價活動不應局限于課堂,應延伸至課外后再回到課堂回歸文本,在課外課后采取不同形式的評價進行閱讀思考與反饋,可選擇角色朗讀、寫書評做書簽、改寫續寫結局、讀書報告、思維導圖等,或者以手抄報、讀書筆記的方式進行班級展示,甚至可以利用黑板報、班級圖書一角等方式展示閱讀后的理解感悟,師生、生生互評,既要有口頭表述,更應有書面表達。通過這些讀后的活動交流,師生、生生之間對此要有相應的評價,為后續閱讀提供堅持的動力和興趣源頭,逐漸發展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
閱讀過程猶如砌墻蓋房,而讀后的評價是把墻變成房子的關鍵,在閱讀過程中培養和提高學生閱讀整本書的思想意識評價能力,才有可能把一堵墻變成一幢房子,形成一個完整的閱讀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