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婷
摘要:隨著我國經濟的逐步發展,人們對于日常的生活舒適程度的要求也在逐步加強。我們能夠清楚的發覺到,現階段我國的建筑正在隨著時間的增長而穩步提高,人們對于建筑的要求也隨著我國的科技實力而加強。不論是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能夠發現的科技產品,還是人們逐漸追求古時候的青山綠水的城市化,都能夠發現我國的經濟實力的提高。現在我們主要圍繞著人們的住宅建筑設計來討論一下關于自然通風在住宅建筑設計中的運用,人們對于住宅中自然通風提出的要求,以及在建筑方面提出建議等等。
關鍵詞:自然通風;住宅建筑設計;運用原理;建議和方法
引言
隨著高樓大廈的逐漸增加,人們在對于建筑方面的要求也越來越多。比如建筑區域內的綠化環境、離城市中心的距離、是否遠離公路有沒有喧鬧的聲音、建筑區域內是否有著健全的安保系統等等。現在人們對于建筑內的自然通風的條件要求聲音也逐漸增多,人們不再滿意機械通風,更傾向于自然通風,能夠與大自然直接的接觸,享受自然帶來的愉悅感。所以,這就使得設計建筑的工人們更加重視對于建筑的地位、方向、建筑之間的距離等問題,盡量滿足人們的要求需要。
1 住宅建筑中的通風
1.1? 風壓式自然通風
在日常的住宅建筑中,人們多用高樓的形式進行搭建。在一個住宅小區中,我們能夠發現在兩棟樓房當中相隔的距離很短,甚至有些小區中的建筑之間的間隔不過五米。我們都知道,流動空氣的壓力與他的速度成反比,在氣流中,他的速度越快,所呈現的壓強就越小。相反。流動的速度越慢,靜壓反而增大,同時,這也是飛機起飛的原理。在風吹過建筑時,因被阻擋而產生正壓力。同時,風會順著建筑之間的空隙,也就是側面或者背面來進行流動,這便產生了負壓力。再說風壓,是利用了建筑的迎風面以及背風面之間的壓力差實現了空氣的流通。但是風壓式自然通風會因為一系列自然的氣候原因造成通風的影響,比如:空氣中的溫度、空氣中的濕度、以及空氣流速等等。還會因為建筑中的進出風口的面積、開口方向、夾角等等造成影響。
1.2 熱壓式自然通風
熱壓主要是由溫度差產生的。如果在冬日,室內的溫度往往會大于室外的溫度,在我們居住的建筑物的上層壓力會大于下層,人們會在下層的建筑物上開一個可以流通的氣口,方便氣流的進入。然后氣流會從建筑物的壓力較低的地方流向壓力較高的地方。相反,到了夏季,室外的溫度高于室內的溫度,氣流便會順著相反的方向進行流通。所以,熱壓式自然通風原理主要依靠氣壓的高低進行通風。但是,在現在我們所居住的建筑當中,往往是利用風壓和熱壓共同的作用下進行的自然通風。有時風壓和熱壓能夠相互協助、互相加強,有時卻會相互抵消。但是其卻會受到不同的因素帶來的影響,比如天氣的惡劣、溫度的高低、空氣中的濕度等等,以及不同建筑的形狀、高低、建筑與建筑之間存在的間隙等等,都會影響自然通風的結果。
2 自然通風在住宅建筑設計中存在的問題
2.1 人們對于自然通風原理的不了解
隨著我國綜合實力的逐漸增強,人們對于生活的環境舒適度的要求也在逐漸加強。我們能夠明顯的發現,隨著時間的進程,高樓大廈在城市中所占的面積逐漸增加,走在街道上我們還能夠發現有著不少的建筑物正在建筑當中。人們對于生活舒適程度的要求逐漸增加,比如在園藝上精美、居住環境的清新、交通的便利等等,都是人們所在乎的。但人們對于住宅建筑的自然通風的構造卻最容易被忽略掉,人們在意所住區域的舒適程度,比如小區的開發程度、是否有大面積的綠植、離城市正中心的距離等等,都是人們所關注的。建筑設計者們順應人們的建議逐漸在這方面下心思,滿足人們的愿望,卻忽略掉了自然通風的問題。人們對于自然通風的了解程度并不多,甚至在人們的基本了解當中,自然通風便是打開窗戶能夠吹到風,能夠讓風進入到自己的房間當中。這卻是人們存在的誤解,在自然通風中還存在著一些重要的物理現象。我們能夠發現,在一些高樓層的建筑物當中,會有一條或塑料或不銹鋼或鐵制的通道連同最高層和最底層。這條管道能夠借助熱壓的物理原因實現自然通風,還能夠因為自然環境造成的因素來為高層居住的人們排水排雪等,能夠讓人們的生活更加舒適。人們應該多加了解在居住的舒適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不僅僅是自然通風的必要,還有其他的立于生活的因素,不能夠僅僅因為環境的舒心而生活得不舒心。人們能夠多加了解建筑中的必要,能夠在高樓的建筑中提出自己的要求,這才能夠讓人們的生活居住變得更加舒適。
2.2 建筑的問題
在建筑的樓層高低,建筑之間的間距,以及建筑的朝向等都能夠成為自然通風的影響因素。現在的建筑越來越高,甚至一些建筑已經達到了八十多層,達到了八百多米的地步。這嚴重影響熱壓風壓帶來的自然通風,影響了人們的生活舒適程度。建筑的方位也會成為自然通風的影響原因,比如:一些樓房建筑在沒有風的地帶,沒有風,基本的自然通風條件便達不到,在住宅建筑中運用自然通風自然不可為。比如一些樓房建筑在空曠的平地上,沒有花草樹木,這不僅僅影響人們日常的生活心情,當日常氣候災害到來時,不能夠有阻擋物為建筑減輕沖擊力,會造成建筑物的傷害,嚴重的甚至會影響到人們的日常居住。再比如在樓房的朝向問題上,在建筑設計時會勘測地址氣候等不同的因素,但一些建筑的建造卻不能夠嚴格按照規定來,把樓房的建筑背對風向或者側對方向的位置,這會影響住宅建筑中的自然通風。
2.3 機械產品的發展
隨著科技的發展,一些能夠給人們日常生活中帶來便利的東西,排氣扇、風扇、空調、加濕器等等高科技產品已經逐漸融入到人們的日常生活當中,人們的生活已經逐漸離不開這些高科技產品。這些高科技產品的研發逐漸讓人們不再關注開窗通風,室內會由固定的機械產品帶來流動的空氣,并且其中的溫度、濕度、風的強弱都會勘測室內的而增加或者將減弱。高科技產品帶來的便利會逐漸讓人們的日常習慣變得懶惰,會讓人們認為日常的開窗通風變成累贅或者多余的事情。但是,這些高科技產品不僅僅會給人們帶來便利,還會給人們帶來高價的電費,浪費了大部分的能源。并且,非自然的風還會給人們的身體健康造成影響,會影響人們的健康,心情,皮膚的健康等,其中存在的弊端也是非常多的。同時,這些科技產品還會給自然環境造成不可挽回的環境污染,還會產生噪音污染等等。這些已經違背了人們對于環境安靜,空氣清新等居住環境的向往。科技產品的使用只是存在于其中一少部分人們的日常生活當中,對于屋內的通風,人們還是傾向于自然的通風。
3 自然通風在住宅建筑設計中的運用
3.1 合理的運用熱壓和風壓帶來的自然通風
設計建筑時,不僅僅要考慮設計環境的美好程度,也要關注建筑中的細枝末節,關注人們日常生活的舒適程度,可以多加關注在建筑中需要注意的地方,盡量給人們提供良好的生活設計,舒適的生活環境。熱壓和風壓式最基礎的自然通風與原理,運用在大部分的小區建筑當中。隨著建筑學的熱度逐漸提升,在建筑方面的人才逐漸增長。我們可以針對在住宅建筑中的自然通風來聚集建筑方面的人才,提供有力方案,設計出或發現對人們更加方便的自然通風原理,讓人們的日常生活變得更加舒適和便利。同時,這些基礎的自然通風還能夠維持人們的身體健康,讓人們保持良好的心情。讓人們能夠與大自然直接接觸,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同時,自然通風還能夠把住宅建筑中對人們健康有危害的粒子隨著空氣的流動排放到大自然中,減少了有害內容對人們身體的危害。還避免了人們對于機械通風的使用,節省了自然能源的消耗,避免了人們日常生活中一大筆支出的開銷。還保護了自然環境,避免了噪音帶來的污染,加強了人們的居住環境舒適程度,還可以加強人們的心情。
3.2 在住宅建筑的自然通風中需要注意的地方
在建筑的設計當中,設計師需要注意建筑的地理位置,避免自然環境給人們的日常生活帶來的影響。注意建筑之間的間距,避免風向不能夠自然流通,造成自然通風出現的問題給人們的日常生活帶來影響。還要注意建筑周邊的綠化程度,以及建筑旁邊的環境噪音等因素。這些內容都直接關系著人們的日常生活,影響人們的心情等。
3.3 建筑人才的培養
不僅僅是對于住宅建筑設計中的通風,還有更多人們日常生活中所需要的細節內容。人們對于日常生活中的居住舒適程度的要求逐漸增強,人們逐漸傾向于古時候的建筑、國外的建筑等等。我們都知道窯洞,是一種春暖夏涼的居住環境,既能夠節省一大筆日常所用電器的開銷,還能夠提高人們的日常生活水平。國外的一些建筑所用的建筑材料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避免寒冷或者過熱帶來的溫度,能夠讓人們居住生活的室內溫度更加舒適等等。這些都成為人們對于自己心目中最喜愛建筑的向往,再對于我國現階段建筑內容的千篇一律,人們逐漸厭倦這種不再新穎的建筑內容,更向往新奇的建筑風格和居住環境。所以,國家可以在建筑方面教育提高力度,讓學校更加重視,培養出專業型人才。我國也可以聚集大量的建筑人才,讓他們研究關于建筑方面、居住方面的一些細節,為人們的日常居住的建筑設計做出貢獻,同時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設計出更有利于人們生活的居住建筑、環境等。可以在建筑的造型、風格、建筑所用的材料,以及住宅建筑中的自然通風等,都是建筑人才思考提升的內容。
4 結束語
我們能夠清晰的感覺到我們的日常生活住進變得舒適,這離不開我們國家的發展,離不開那些為我們的日常生活帶來舒適和便利的人們。在建筑設計當中所需要重視的細節能夠讓人們的生活舒適度持續增加。隨著國家的全面提高和發展,人們對于生活環境逐漸重視,在人們的生活水平得到穩定后,人們逐漸重視生活中帶來的舒適。希望在不久的將來,國家會有更多的人才能夠為人們的日常生活創造出舒適便利的創新設計,能夠讓人們的生活水平更加提高、變得更好。
參考文獻:
[1]中國氣象局氣象信息中心氣象資料室、清華大學建筑技術科學系.北京:中國建筑熱環境分析專用氣象數據集[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5.
[2]清華大學建筑節能研究中心.中國建筑節能年度發展研究報告[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4(34)1-2.
[3]陳飛.建筑風環境—夏熱冬冷氣候區風環境研究與建筑節能設計[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4.
(作者單位:天津中怡建筑規劃設計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