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世有
摘要:母豬是養豬生產的基礎,在工廠化養豬條件下提高母豬生產能力是提高養豬生產效率的前提,母豬的生產能力主要包括年產窩數與平均窩產斷奶仔豬頭數兩部分,其中決定年產仔窩數的是母豬繁殖周期的長短,決定斷奶窩仔數的是窩產活仔數和斷奶前死亡率,要提高母豬的生產能力就要從決定母豬生產能力的因素人手,找出相應的解決措施,提高整個生產母豬群的生產力。
關鍵詞:母豬;繁殖力;措施
引言
母豬繁殖力(PSY)是指每頭母豬每年提供斷奶仔豬數,是衡量母豬繁殖性能及養殖效率的主要指標。當前,我國養豬仍以農村散養戶為主,飼養管理粗放,母豬繁殖力與國外先進養殖水平相比差距較大,如法國30頭、丹麥28頭、荷蘭27頭,而我國僅為16.5頭。影響母豬繁殖力(PSY)的因素主要母豬年產窩數、平均窩產活仔數、哺乳仔豬成活率3大因素。因此,在母豬養殖生產中,選擇或培育生產性能高的母豬,加強母豬飼養管理和提高哺乳仔豬成活率,是提高母豬繁殖力(PSY)的關鍵性技術措施。
一、選擇或培育高產母豬
1.1品種選擇
根據飼養模式、飼料營養及管理水平選擇與生產相適宜的雜交母豬,充分發揮品種雜交優勢。規模化豬場選擇長大二元母豬,使用杜洛克作為父本,生產三元雜交仔豬曰生產水平高的豬場選擇PIC、迪卡等生產性能高的配套系。中小型豬場應選擇培育品種如蘇太豬、北京黑豬、湖北白豬等作為母本,選擇長白、杜洛克、約克作為父本,生產土三元商品豬。生態放養模式,選擇金華豬、寧鄉豬等本地品種,生產高端無公害豬肉食品。
1.2個體選擇
采取窩選和個體選相結合的方法選擇后備母豬。在仔豬斷奶時進行窩選,挑選健康活潑、四肢結實、性情溫順,乳頭在7對以上,排列整齊,無瞎乳頭、翻乳頭或無效乳頭,陰部發育正常,腹部較大松弛的小母豬。個體選擇在斷奶至6月齡進行,選留生長快、飼料報酬高、體質外形好的健康小母豬。
1.3引種要求
引種前了解引種地區的疫情狀況,引種時索要種畜禽生產經營許可證和檢疫合格證,檢查豬瘟、高致病性藍耳病、口蹄疫等疫苗免疫情況。裝豬前車輛和用具徹底清洗消毒,車廂里鋪稻草、鋸末等柔軟物。進豬后隔離觀察30d,根據情況進行疫苗補免及驅蟲保健,確保健康無疫病后才能進場飼養。
1.4優化母豬群體結構
高產母豬群體結構比例為初產母豬占20%,2-7胎齡青年母豬占75%。應及時淘汰7胎以上老齡母豬,發情遲緩、屢配不孕和產仔率低下的母豬,患有嚴重乳房炎、子宮內膜炎以及肢體病的母豬,以保持母豬群體高產性能。
二、母豬的科學飼養管理
2.1空懷母豬
實施短期優飼,促進母豬排卵,提高母豬的配種受胎率。每天保持2h的運動時間,增強母豬體質,促進母豬發情。斷奶后14d未發情的母豬利用公豬誘情或使用激素處理等措施促使母豬發情。圈舍保持干燥衛生、光照充足,補充青綠飼料和礦物元素。
2.2妊娠母豬
母豬妊娠前期(懷孕至妊娠90d)必須保證飼料的品質優良,不喂發霉、腐敗、變質、冰凍、帶有毒性和強烈刺激性的飼料,飼料能量水平不宜過高。妊娠后期(妊娠90d至臨產前)必須提高飼料營養水平,適當增加蛋白質飼料,同時要保證飼料營養全面。產前2d減少飼喂量,減輕胃腸負擔,有利于分娩順利。
2.3哺乳母豬
母豬分娩前1周轉入產房,使其適應產房環境,母豬出臨產癥狀,應及時做好接產護理準備工作。母豬分娩后讓其服用適量溫熱的麩皮湯,母豬食欲恢復后再逐漸增加飼喂量,補充青綠多汁飼料,促進母豬乳汁的分泌。
三、激素處理
3.1小母豬的同期發情
可采用生理學和藥理學方法使一群小母豬同期發情。采用生理學方法時可將小母豬重新分組,并與公豬相鄰進行飼養。如果需要大規模、更為精確地進行同期發情,則可采用藥理學方法。每天在飼料中加人人工合成的孕激素,如四烯雌酮等。四烯雌酮能延遲后備母豬和斷奶母豬的發情,也能延遲母豬的分娩時間。應用四烯雌酮連續處理14一 18d后停止,可使發情同期化,整組母豬可在同一時間配種;站立發情可發生在最后一次用孕激素處理后4—6d內。此外,在最后一次孕激素處理后1—2d,用促性腺激素處理可促進卵泡發育和排卵。近年來進行的一項研究結果表明,采用孕激素進行同期發情處理的小母豬,在孕激素的影響下可以促進卵泡發育,在撤除孕激素后,可提高其排卵率。
3.2斷奶后的激素處理
促性腺激素的使用:大量研究表明,在斷乳后用人絨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和馬絨毛膜促性腺激素(eCG)處理,可縮短斷乳一發情的間隔時間,但可引起妊娠率降低及窩產仔數減少。窩產仔數減少可能與注射hCG+eCG時卵泡發育的差異有關,但尚未有研究能證實這一點。(2)孕激素的使用:流行病學研究表明,斷奶一發情間隔時間縮短是“第2窩綜合征”發生的危險因素。斷奶一發情間隔時間較長的母豬更有可能第2窩的窩產仔數多,這也就能夠說明斷乳后恢復期較長的母豬,排卵率和孕體存活率均有較大的提高。在這個恢復期,母豬能夠休息一個發情周期(跳過一個發情期)。此外,母豬在斷乳后也可使用諸如烯丙孕素之類的孕酮類似物進行處理,以人工延長斷乳一發情間隔時間。這種處理持續的時間為斷乳后3—7d不等。
四、提高哺乳仔豬成活率
4.1加強初生仔豬管理
仔豬出生后時及時擦干黏液、剪斷臍帶,剪掉犬牙。輔助初生仔豬特別是弱子出生后2h內必須吃足初乳,仔豬出生后第3和9天肌肉注射鐵制劑(右旋糖苷鐵等)補鐵,防止仔豬缺鐵性貧血。在母豬圈舍或產欄內設置保溫箱,內吊1只250w的紅外線燈泡或鋪仔豬電熱板,根據溫度需要調節燈泡高度,適宜的環境溫度為仔豬1-7日齡溫度要求32-28℃,8-30日齡28-25℃,31-60日齡25-23℃。
4.2防治仔豬黃白痢
仔豬黃白痢是導致仔豬死亡的主要因素,保持適宜的圈舍溫度、干凈的環境衛生是防治該病的關鍵措施。在母豬產前28d注射K88,K99,987P,F41大腸桿菌四價疫苗,對防制仔豬黃白痢有一定效果。仔豬發生黃白痢使用長效磺胺制劑、喹諾酮類、硫酸新霉素抗生素等藥物進行治療。
參考文獻:
[1]徐全健[1],鄧章明[2].如何提高母豬的繁殖力[J].四川畜牧獸醫,2004,31(8):39-40.
[2]劉翠英[1].提高母豬繁殖力技術方法[J].農村養殖技術,2011(23):10-10.
[3]郭發定[1].提高母豬繁殖力六法[J].中國豬業,2007(9):44-44.
[4]劉翠英[1].七招助母豬提高繁殖力[J].四川畜牧獸醫,2011,38(12):41-42.
(作者單位:莊河市青堆鎮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