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紅船精神”不僅是自然資源育人的載體、而且具有紅色資源和文化資源的育人功能。本文立足于加強改進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內容、教學形式、教學方法的視角入手,將“紅船精神”的內涵、時代價值融入到高職院校開設的“基礎”和“概論”兩門課程的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之中。
關鍵詞:紅船精神;思政課;路徑
一、紅船精神融入思政課可行性:
根據教育部《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工作基本要求》文件規定,本課題將高職院校思政課界定為《毛澤東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概述》、《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以下簡稱“基礎”和“概論”)兩門程課。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指出:“用好自然資源、紅色資源、文化資源、體育資源、科技資源……的育人功能”。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紅船精神”既是對中國共產黨建黨精神的高度概括,又是中國革命精神之源。紅船承載著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紅船精神”發源地浙江嘉興是著名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因而“紅船精神”不僅是自然資源育人的載體、而且具有紅色資源和文化資源的育人功能。
本文立足于加強改進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內容、教學形式、教學方法的視角入手,將“紅船精神”的內涵、時代價值融入到高職院校開設的“基礎”和“概論”兩門課程的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之中。
二、紅船精神融入思政課的必要性:
本文研究的必要性來源于現階段黨中央的重視和研究現狀的空白亟待填補。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的主題提出了“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總要求,并在十九大報告中有力地回答了中國共產黨的初心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紅船精神”正是中國共產黨初心和使命的體現。時代迫切地呼喚“紅船精神”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面的研究成果。本課題力圖構建“紅船精神”融入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理論框架,為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架設了新的視角。在理論上,是對“紅船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關研究成果的繼承與發展。在實踐中,提出將紅船精神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具體路徑,是落實十九大精神進課堂、進教材、進頭腦的有效手段。
1. 關于“紅船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
學者李安提出了:“需要加強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主渠道的引領作用”“高校應將‘紅船精神’的價值內涵與大學生關心的具體問題聯系起來,作為素材設計教學案例,優化教學手段”。嘉興學院學者彭冰冰認為“紅船精神”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價值在于“堅定理想信念,敢于擔當、不斷奮斗,苦干實干”與“解放思想、與時俱進,敢于上下求索、開拓進取”,“形成奉獻意識,踐行奉獻精神,傳承奉獻傳統”。這一觀點的提出為“紅船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理論支撐。
2.“紅船精神”融入思想政治理論教學的對策研究
中國人民大學學者王學軍等從改進教學方法的角度論述了紅船精神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對策:“統一‘灌輸式’‘啟發式’‘自發式’三式教學法”并在“實踐三式教學法的基礎上,有效傳承‘紅船精神’”。學者姚蘭英從教學內容的角度提出了在“紅船精神”融入思政理論課教學的對策:“從現有的思政教材內容入手,利用情景教學、討論、演示、視頻、行動導向等方法在相應的章節教學過程中進行深入融合”并列舉了“紅船精神”融入思政課部分章節的內容和方式。
上述“紅船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學相關的研究成果,為本課題研究的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但是也應當看到,前期研究多是理論上的闡釋和學理上的探究,缺少“紅船精神”融入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教學的具體做法,這為本課題的研究提供了空間。
三、“紅船精神”融入高職院校思政課路徑
設計基于“紅船精神”融入“基礎”和“概論”的專題式教學方案。系統地發掘2018修訂版“基礎”、“概論”與“紅船精神”深刻內涵及其時代價值相契合的內容。發掘的依據主要是圍繞著以下四個方面來進行: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開天辟地、敢為人先的首創精神;堅定理想、百折不撓的奮斗精神;立黨為公、忠誠為民的奉獻精神。將教材的內容重新整合,形成專題式教學的方案。例如:2018版“基礎”教材三章一節“中國精神是興國強國之魂”、五章二節發揚“中國革命道德”可以整合成專題教學,專題教學可以從追溯中國革命道德之源紅船精神開始,按照“紅船精神→中國革命精神→中國革命道德→中國精神→民族精神→時代精神”的邏輯順序,對教材內容重新編排,形成專題式教學方案,將紅船精神有機融入其中。此外,應充分考慮到高職院校培育學生特點,探究“紅船精神”與“勞模精神”、“工匠精神”的關系,力圖拓展“紅船精神”在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教學中的外延。
采用體驗式教學法。由課題組根據中共一大相關文獻創作情景劇《初心》或《紅船》。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體驗“紅船精神”產生的歷史背景和代表們的初心和使命。在課堂教學實踐中,及時對出現的問題進行修正,對好的做法進行總結、提煉、推廣。
在“概論”課程的內容設計中,采用基于“紅船精神”的“理論”與“史實”雙邏輯的授課形式。采用“理論”+“史實”雙邏輯授課,是依據對“概論”課與高職院校教育對象的特征而定的。一方面,“概論”課程的教材體系設計偏重于單純的理論闡釋,所講授的理論通常按照理論的形成-理論的內容-理論的確立與發展的邏輯展開。這種基于理論形成發展的講授方式略顯單調。另一方面,高職院校一般不開設《中國近現代史綱》課程,高職院校大學生人文歷史方面基礎知識相對薄弱,一定程度導致唯物史觀教育的缺位。課題組將深入發掘“概論”中毛澤東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形成、發展過程中的重要歷史事件并構建以“紅船精神”為發端的中共黨史上的重大事件總結。采用理論和史實的同步教學,加深學生對中國共產黨成立這一開天辟地大事件歷史地位的認識。以毛澤東思想形成為例,闡釋三大起義、遵義會議、中共七大等史實對紅船精神的繼承和發揚,以達到讓學生深刻領會“紅船精神”的目的。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弘揚“紅船精神”,走在時代前列》,《光明日報》,2005-6-21。
[2]《關于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2017-9-24。
[3]《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工作基本要求》 教育部,2018-4-19。
[4]李安:《“紅船精神”對接高校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的機制研究》,《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6年第4期。
作者簡介:
邱杰(1980—)女,滿族,遼寧省遼陽市人,沈陽師范大學碩士,副高,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