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倩菡 薛露 李志鵬
摘 要:目的:為了探究大學生抑郁情緒成因與自我心理疏導能力。方法:文章采用自行設計的調查問卷以及抑郁自評量表(SDS)的部分試題對某綜合大學121名同學進行調查,調查其抑郁情緒成因與自我心理疏導能力。結果:121名同學中,有37例無明顯抑郁情緒,占總數的30.57%;有69例暴露出輕微抑郁情緒,占總數的57.02%;有10例暴露出中度抑郁情緒,占總數的12.10%;有5例暴露出重度抑郁情緒,占總數的4.13%,其中,近3/5的同學具有良好的自我心理疏導能力,剩余近2/5的同學自我心理疏導能力不足。大學生在對專業是否滿意,睡眠質量,與家人及同學關系,是否獨生子,經濟壓力,運動頻率,感情經歷,童年生活等維度的抑郁情緒得分比較有統計學意義。得出大學生抑郁情緒程度良好,對專業是否滿意,睡眠質量,經濟壓力等因素對抑郁情緒水平有顯著影響;大學生自我心理疏導能力需要提高。
關鍵詞:大學生; 抑郁情緒;自我心理疏導能力
一.引言
抑郁情緒不同于抑郁癥。抑郁情緒通常是指人情緒低落,不愉快,通常伴有自卑,疲勞,對任何事物喪失興趣等負面情緒,而抑郁癥則是一種病理性的心理障礙。正常人的抑郁情緒是基于一定客觀事物,有一定的時限性,通常是短期的,人們通過自我調適,充分利用自我心理疏導能力,能恢復正常心理。而長期的抑郁情緒是導致抑郁癥的最主要的因素之一。
大學生處于青年晚期向成人早期的過渡階段,面臨許多前所未有的挑戰,極易產生抑郁情緒。某高校對兩千多名大學生進行調查后發現,大學生抑郁情緒的檢出率高達44.1%;大學生抑郁情緒呈現出日益普遍和加重的趨勢。因此,研究大學生抑郁情緒問題具有重要意義。
二.調查方法
1.1調查對象
本調查在某綜合院校中隨機抽取被試,共發放問卷125份,回收有效問卷121 份,其中男生29份,女生92份。
1.2 調查工具
抑郁自評量表的部分試題用以判斷是否有抑郁情緒以及其嚴重程度,以及26個問句和相應問題條目的組成,涉及到調查抑郁情緒的成因與是否具有自我心理疏導能力,以及對抑郁情緒的了解程度。一般情況調查包括性別,專業類別,生源地等基本資料。
三.調查結果
2 大學生抑郁情緒現狀
3? 大學生抑郁情緒成因分析
3.1大學生抑郁情緒現狀分析
調查數據顯示在大學生中,有中度抑郁情緒的學生比例較大,重度抑郁情緒和輕度以及基本無抑郁情緒的學生較少,在后期提高自我心理疏導能力中,重點關注有中度抑郁情緒和重度抑郁情緒的學生,積極提供心理援助,幫助這部分同學提高自我心理疏導能力,避免抑郁情緒進一步惡化。
3.2大學生抑郁情緒成因分析
1) 不同性別大學生抑郁情緒程度存在顯著性差異
從性別上看,女大學生的抑郁情緒更容易被發現,或者說更容易表達,這和以往的的研究一致。本研究的樣本來自綜合類院校,全校學生中男女比例適當,但男生抑郁情緒程度比女生更嚴重。同時,當有抑郁情緒時,女大學生主動找人傾訴的可能性遠遠大于男生,為69.56%,而同一時期,男生愿意主動求助的概率僅為44.82%。當出現情緒低落的時候,有38.04%的女大學生會選擇自己忍受,選擇同一種方式的男生比例高達51.72%。這說明,相比較而言,女生的情緒敏感性更強,而且在遇到問題時更愿意進行求助。由于社會大環境普遍認為男生比女生更堅強,男生也通常會因為礙于情面或者認為求助就是弱者的表現而隱藏自己的抑郁情緒,但這并不會意味著男生的抑郁情緒就更少。有其他研究發現,男生抑郁情緒的檢出率高于女生。基于此,我們應該在現有的基礎上提高對男生抑郁情緒的關注度。
2)大學生抑郁情緒程度在是否是獨生子女維度上存在顯著性差異
獨生子女大學生的抑郁情緒程度高于非獨生子女,并且差異顯著。本研究認為獨生子女受到父母的關注比非獨生子女多,因此壓力較非獨生子女更大。
3)大學生抑郁情緒程度在是否是單親家庭維度上存在顯著性差異
單親家庭大學生抑郁情緒程度遠高于非單親家庭大學生,并且差異顯著。本研究發現,在對童年生活評價中,單親家庭的大學生覺得自己童年生活開心的比例為0%,這一結果表明,單親家庭的大學生受到原生家庭的影響,更容易持續性的產生抑郁情緒。隨著年齡的增長,壓力也會增大,所以這類大學生急需提高自己的自我心理疏導能力。接納自己,正視自己。
四.自我心理疏導能力探析
自我心理疏導能力不同于心理疏導,后者是借助外力改變個體的自我認知,具有不確定性;而前者是通過發揮主觀能動性來改善個體的不良心理情況,是一種及時有效的方法。隨著社會壓力的日趨增大,人群出現心理問題的概率大幅增大。大學生是抑郁情緒的高發人群,具備較高的自我心理疏導能力對于身心健康以及個人發展具有重大的意義。
五.結語
抑郁情緒在大學生群體愈發嚴重,大學生作為國家的儲備的力量,他們的心理健康不容小覷。基于此,本文對大學生抑郁情緒成因以及自我心理疏導能力的探析有利于為高校以及大學生個人提供有效的現實情況,進而促使高校加強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傳播心理健康相關知識,提醒大學生關注自我心理健康,發揮主觀能動性提高自我心理疏導能力。
參考文獻:
[1] 楊美容,杜君,王曉一.大學生與同齡社會青年抑郁情緒的比較研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7,15(5):400-402
[2]周少賢.近十年大學生抑郁情緒的發展趨勢及應對策略[J].北京教育(德育),2015(11):9-11
作者簡介:
史倩菡,女,漢族,內蒙古包頭市,本科,西華大學;
薛 露,女,苗族,四川省瀘州;
李志鵬,男,漢族,四川省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