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學森 編輯/一帆
老年人行動不便,一般不要到人流大、交通堵的地方活動。如果要外出購物、參加活動,在乘坐交通工具、電梯等的時候,一定要特別注意安全問題,避免發生意外事故。同時,在公共場所萬一發生意外情況,遭受身體傷害等不幸事件時,要有依法維權意識,及時要求有關責任單位承擔損害賠償責任。

某日,張女士與其鄰居李女士到某大型超市購物。在乘坐該超市電梯時,因當天超市購物人較多,張女士與李女士雙雙從電梯上滾落。張女士到某醫院住院治療,后又轉到其他醫院治療。經醫院診斷為右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醫院為張女士進行了右人工肱骨頭置換術并出具診斷證明書,建議患者出院后養傷三個月。幾天后,張女士申請對其傷殘等級及護理醫療進行司法鑒定,經司法鑒定中心進行鑒定認為,張女士所受之傷構成七級傷殘。
張女士要求商家給予賠償,在雙方達不成一致意見后,張女士將商家起訴到法院。張女士認為,根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規定,超市經營者應當向消費者提供安全的購物環境,以確保消費者在購買、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務時的人身、財產安全。而其遭遇說明,該超市顯然沒有考慮到去超市購物的、腿腳不夠便利的老年人以及殘疾人等特殊消費群體的購物環境問題,其電梯坡度陡、速度快,未給特殊消費群體提供特殊購物通道是導致張女士身體受到傷害的主要原因。為此,張女士要求超市公司賠償醫療費、住院伙食補助費、交通費、護理費、傷殘鑒定費、傷殘賠償金、精神損失費、營養費等共計 14.5 萬元。
而超市公司辯稱,當天沒有搞促銷,當時確實沒有那么多人,電梯有相關的提示牌,電梯都是符合國家規定的。張女士摔傷之后,離開了現場,在幾天之后才找到超市公司,這之間發生了什么事情,不得而知。傷殘鑒定說的是職工工傷與職業病致殘等級,但張女士是客戶,不是職工,不適用傷殘鑒定。超市公司認為自己對顧客已經盡到了安全注意義務,賠償問題可以協商解決。不同意張女士的訴訟請求。
本案中,對于張女士摔傷事件,超市公司和張女士本人都有責任。一方面,超市公司對超市場所具有他人不可比擬的控制能力,最可能了解整個場所的實際情況,并且有義務采取必要的措施,防止損害的發生或者使之減輕。超市公司理應承擔一種從事社會活動的安全保障義務,在場所內可能出現的各種危險情況要有相適應的和有效的預警、警告、指示說明、通知和保護等,以防止他人人身遭受損害。但超市公司疏于安全保障義務,對年逾古稀的張女士在乘坐超市電梯時 未予以勸阻或給予適當幫助,致使張女士受到傷害,其理應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

另一方面,張女士年事已高,又患有高血壓病,理應對其自身健康狀況是否適合從事某些行為有清醒的認識,并采取適當的自我保護措施。事實上,張女士對此認識不足,從而成為導致傷害后果的原因之一,本人亦應自行承擔一定比例的責任。張女士主張的醫療費、住院伙食補助費、交通費、護理費、傷殘鑒定費、殘疾賠償金的請求合理,數額由法院根據雙方應承擔的責任予以確認。張女士主張的營養費,因張女士年事已高,她所受之傷害構成七級傷殘,在住院期間及出院后的一段時間內確有必要予以營養支持以促進骨骼的生長,故對其這部分主張,法院予以支持,數額由法院酌定。張女士主張的精神撫慰金,因張女士傷后,經歷一次轉院,兩次手術,身體經受了極大的痛苦,這種痛苦對一個老人來說是難以承受的,對于這種痛苦,只能以一種金錢給付的方式予以彌補。超市公司辯稱已注意到安全保障義務,不應當承擔賠償責任的抗辯,沒有事實及法律依據,法院不予采納。
最后,法院依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民法通則》等相關法律規定判決,超市公司賠償張女士醫療費、住院伙食補助費、護理費、交通費、傷殘鑒定費、營養費共計四萬七千零七角五分;賠償張女士殘疾賠償金三萬三千五百六十三元;給付張女士精神撫慰金兩萬元。
《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十八條:經營者應當保證其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務符合保障人身、財產安全的要求。對可能危及人身、財產安全的商品和服務,應當向消費者作出真實的說明和明確的警示,并說明和標明正確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務的方法以及防止危害發生的方法。賓館、商場、餐館、銀行、機場、車站、港口、影劇院等經營場所的經營者,應當對消費者盡到安全保障義務。
第四十八條:經營者對消費者未盡到安全保障義務, 造成消費者損害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第四十九條:經營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造成消費者或者其他受害人人身傷害的,應當賠償醫療費、護理費、交通費等為治療和康復支出的合理費用,以及因誤工減少的收入。造成殘疾的,還應當賠償殘疾生活輔助具費和殘疾賠償金。造成死亡的,還應當賠償喪葬費和死亡賠償金。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六條第一款:從事住宿、餐飲、娛樂等經營活動或者其他社會活動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組織,未盡合理限度范圍內的安全保障義務致使他人遭受人身損害,賠償權利人請求其承擔相應賠償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對于消費者的人身財產安全問題,我國多部法律要求經營者承擔采取適當措施予以保障的法律責任。例如,我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十八條規定,經營者應當保證其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務符合保障人身、財產安全的要求。對可能危及人身、財產安全的商品和服務,應當向消費者作出真實的說明和明確的警示,并說明和標明正確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務的方法以及防止危害發生的方法。賓館、商場、餐館、銀行、機場、車站、港口、影劇院等經營場所的經營者, 應當對消費者盡到安全保障義務。我國《侵權責任法》第三十七條規定,賓館、商場、銀行、車站、娛樂場所等公共場所的管理人或者群眾性活動的組織者,未盡到安全保障義務,造成他人損害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在此,所謂“安全保障義務”,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在事故未發生時的防范義務;二是在傷害發生以后的及時救助義務。如果商場等經營單位確實未對不安全的場所、設施盡到安全警示義務,或者雖然有警示但是沒有采取相應的防范措施導致傷害的發生,應當承擔賠償責任。如果商場在事故發生以后沒有采取積極及時的救助措施導致傷情加重、損害擴大,商場也要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當然,如果商場已經盡到了警示、防范、救助等安全保障的義務,也沒有對傷害的擴大有過錯行為就不需要承擔責任。
因此,老年朋友外出購物、參加活動,乘坐交通工具、電梯等設施時一定要特別注意自身安全問題,避免發生意外事故而遭受人身財產損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