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何家揚 編輯/蘇二

由于廣泛開展體格檢查以及通過前列腺特異抗原(PSA)測定對前列腺癌的篩查,我國前列腺癌的患者逐年增加,已成為老年男性的常見腫瘤。
相比較而言,知道炎性腸道疾病(IBD)的人可能就少很多了。實際上,這種疾病并不罕見。炎性腸道疾病是一種特發(fā)性的腸道炎癥性疾病,它常累及回腸、結腸、直腸,臨床表現(xiàn)為腹瀉、腹痛,甚至可有血便。其中,最常見的是潰瘍性結腸炎(UC)和克羅恩病(Crohn's disease,CD)。潰瘍性結腸炎是結腸黏膜層和黏膜下層的連續(xù)性炎癥,疾病通常先累及直腸,逐漸向全結腸蔓延;而克羅恩病則可累及全消化道,為非連續(xù)性的全層炎癥,最常累及部位為末端回腸及結腸。
近年來,我國IBD的發(fā)病率有不斷攀升的趨勢,并逐漸成為消化系統(tǒng)的常見病。
IBD患者有發(fā)生胃腸道惡性腫瘤以及某些腸外惡性腫瘤的風險。近來,人們逐漸發(fā)現(xiàn),炎性腸道疾病與老年男性中常見的前列腺癌之間有那么一點“曖昧”的關系,并對這種“曖昧”關系產(chǎn)生了興趣。國外有報道:科研人員在1996年7月一2017年6月的21年間,調(diào)查了10 339個對象,其中1 033名為IBD患者,9 306名為非IBD患者。調(diào)查研究發(fā)現(xiàn)IBD患者前列腺癌的5年和10年發(fā)病率分別為2.8%和4.4%,非IBD患者分別為0.25%和0.65%;IBD患者在臨床有意義(Gleason評分為≥7)的前列腺癌的發(fā)生率則分別為1.6%和2.4%,非IBD患者分別為0.17%和0.42%。也就是說,IBD患者發(fā)生前列腺癌的機會要高于非IBD患者近10倍!
為了弄清楚這兩個疾病之間的關系,他們對調(diào)查對象進行了前列腺特異抗原(PSA)測定,發(fā)現(xiàn)60歲以上的IBD患者的血清PSA值顯著升高,且高于非IBD患者。隨著年齡的增長,兩者之間PSA值的差距越來越大,意味著IBD患者前列腺癌的風險顯著升高。統(tǒng)計分析顯示:在IBD患者中,前列腺癌的發(fā)病率為715例/10萬人口,非IBD患者中為167例/10萬人口。在臨床有意義的前列腺癌發(fā)生率在IBD患者為462例/10萬人口,非IBD患者為115例/10萬人口。
IBD的病程相對比較長,常需要進行多學科的綜合治療,其中包括為了緩解IBD的臨床癥狀而應用緩解IBD自身免疫活性的免疫調(diào)節(jié)治療。這種治療會增加腸外惡性腫瘤的風險,也有可能增加IBD和前列腺癌之間的聯(lián)系。
在IBD中的局部炎癥常累及直腸,還具有全身炎癥作用,血清中急性炎癥時出現(xiàn)的C反應蛋白會升高。這也與PSA值升高有關。同時,IBD可以引起的局部或全身炎癥狀態(tài),也可能會導致慢性前列腺炎,并有可能發(fā)展為前列腺癌。說明IBD相關的炎癥、PSA水平和前列腺癌之間存在密切的聯(lián)系。
前列腺癌和IBD各自有顯著的遺傳傾向,但它們也有共同的風險等位基因。研究發(fā)現(xiàn)葉酸水解酶1(FOLH 1)及前列腺特異性膜抗原(PSMA)在IBD中和前列腺癌中都有過度表達,可以部分解釋IBD和前列腺癌之間的關系。
鑒于IBD與前列腺癌之間的這種密切關系,我們對IBD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在進行直腸檢查時除應特別留意前列腺的情況外,還要定期檢測PSA的水平。必要時,對可疑的患者還應做進一步的檢查,以期盡早發(fā)現(xiàn)前列腺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