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建飛 李 煒/南京農業大學
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中國企業“走出去”海外并購涉及的領域及規模逐漸擴大,探索“一帶一路”倡議下促進涉農企業走出去海外并購合作的健康發展,通過國際資金和技術合作,不斷融入全球農業一體化進程,引導中國涉農企業走向世界,對維持全球糧食供應體系穩定具有重要意義。
并購的行業領域呈現多元化。目前我國農業海外并購主要分布在7個領域,分別是種植業、畜牧業、農業生產資料、食品加工、肉制品生產及加工、乳制品生產及加工和非農企業海外并購涉農企業等。其中,農業生產資料包括農藥制劑、肥料、化肥助劑和農用化工、鹽化工等,種植業包括園藝、糧食等,畜牧業包括牛、生豬養殖等,肉制品包括豬肉、海產品等。
并購模式呈現多元化。一是中糧模式。中糧模式在并購過程中采取多樣化的融資方式,引入國外資本,形成投資財團,在穩定企業資金供應的同時完成企業并購活動。中糧在收購Nidera時,采用多元化的融資方式,引入厚樸投資、世界銀行成員機構國際金融公司、渣打銀行私募股權投資等財務投資人進行聯合,組成投資財團,中糧與這些投資財團的投資比例為3∶2,由中糧控股。企業海外并購時投入大量的資金會使企業的資金鏈產生問題,而采用與投資財團合作的方式,可以穩定資金供應,分散風險。二是光明模式。光明模式在并購的進程中采用如推行債券、引進國際化的信用評級標準、獲得金融財團的扶持等融資方式。這些融資方式具備低成本的特征。前期要明確目標企業,同時要做好全面的目標企業調查等;中期要以實現企業整合、有效利用資源為目標,通過引進國際準則的方式,按照規定同利益相關者或目標企業股份持有者進行談判。這種模式需要充分發揮協同效應,整合并購企業全部力量,促進業績不斷提升優化,并以實現目標企業在本國或國際金融資本市場的上市為最終目標。該模式的優點在于有助于提高管理團隊整體工作熱情、降低海外并購風險、樹立優秀企業形象等。
并購中非農企業力量崛起。中國非農企業并購海外涉農企業正在崛起,最具代表性的是中國化工并購先正達。中國化工集團作為中國最大的基礎化學制造企業,其業務主要有化工新材料、基礎化學品、化工裝備、農用化學品、輪胎橡膠等,在農用化學品這一部分的業務板塊存在著技術的短缺和種業的空白,附加值比較低,而先正達在研發和創新方面的實力正好可以彌補中國化工在農用化學品方面的缺失。
政治、法律法規風險。目標國家同東道國的政治關系好壞及本國政治穩定性會對海外并購行為造成直接影響。某些國家即使具備如資源豐富等很有利的發展因素,但因其政權不穩定,國內紛爭局勢復雜,不利于并購。并且,目標國考慮到自己產業的安全性,會通過一系列的法律法規如反壟斷法、證券法等來干涉中國涉農企業海外并購。以光明集團并購法國Yoplait失敗的案例為例。法國政府及各界人士都非常關心Yoplait股權的最終買家,作為非法國企業的光明集團不能滿足法國政府及民眾買方為國際化企業或法國本土企業的意愿,也因此對其收購Yoplait造成了很大阻力。
國家文化差異。民族文化和企業文化的差異會對并購產生一定的影響,如并購法國Yoplait,光明集團失敗,但是美國通用磨坊卻成功了,原因在于中法的文化差異較大,與中法相比較,美國與法國的文化差異較小,且通用磨坊與Yoplait之間已建立了良好的長期合作關系,所以Yoplait選擇了通用磨坊。
融資方式較為單一。涉農企業海外并購時普遍支付方式單一,大多數采用的是現金支付。農企大多數采用的融資方式是向銀行借款開展并購活動。近年來,隨著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的加入,涉農金融服務體系逐漸完善,可轉換債券、私募基金等混合融資方式也在逐漸發展,但總體上與發達國家相比較還有一定的差距,資本市場對企業尤其是涉農企業提供多樣化融資渠道和多層次的融資工具較少。
缺乏專業的人才、團隊。中國涉農企業在進行大型海外并購時需要有熟悉兩國法律法規、語言、交易流程等的專業人才,同時還需要營銷推廣等團隊,以確保并購的每個環節都能順利完成。但目前中國涉農企業嚴重缺乏這類專業人才。
輕視海外并購的協同整合。企業并購后期的整合尤為重要,70%的企業并購失敗的原因在于并購后期整合能力不足,在涉農企業海外并購成功的因素中有一部分是在品牌、技術、文化、戰略、財務等方面整合能力較好。如中國的非農企業中國化工并購瑞士的先正達時,在文化整合方面,先正達繼續使用原有的管理團隊,文化差異不會對并購后企業經營活動造成很大的困擾;在品牌整合方面,中國化工繼續保持、推廣并提升先正達的聲譽;在技術整合方面,中國化工融合了先正達先進的研發體系和全球化的營銷渠道。
政府層面的推動策略。一是完善相關農業企業金融服務。金融服務機構可以從農業產業鏈入手,整合資源,打造農業企業金融服務體系,同時也可以加入涉農電子商務,為海外并購的農業企業提供多渠道融資,使融資渠道多元化。二是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政策。可以通過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政策,增加國有資產的監督管理,規范海外并購過程中的條文,確保并購前調查信息的合法性。同時,簡化審批程序,提高辦事效率。三是完善相關的中介機構。應該鼓勵并完善與并購相關的中介機構。同時,提高法律事務所、會計事務所從事涉外并購業務的條件,加強監管,有效規避農業企業海外并購的風險。
涉農企業的應對策略。一是做好并購前準備,選擇合適的中介機構,同時做好融資方案。涉農企業在并購過程中應準備充分,適時邀請并購方高層來華考察,增加對方信心。同時調查好目標公司,檢查對方公司公布的數據是否真實有效,了解目標國的風俗習慣、各種法律文件、語言文化、氣候地理位置等情況。此外,涉農企業在融資時,除了企業本身資金外,應向國外企業學習發行債券、換股并購以及杠桿并購等方式,增加融資渠道,采用符合國際規范的、組合式的支付方式,這樣才可以解決涉農企業在海外并購中資金不足的問題。二是明確并購動機,注重并購后的整合。涉農企業在并購前明確并購動機,切忌盲目跟風,應基于自身國際化戰略。注重培養專業人才,充分了解并購的各個環節,以確保并購成功。注重改變其董事會成員,但不改變原有的管理方式和高層的管理團隊,加強過渡期的團隊資源整合,減少并購后整合的成本。通過人員、管理、文化、資源、戰略、技術、財務、組織體系等各方面的有效整合,提高品牌知名度、自主研發能力,完善國際化規范,增加利潤空間,規避財務風險,分散融資風險,達到經營、管理、財務、無形資產等各方面的協同。三是與當地民眾、媒體維護好關系。由于大多數“走出去”的是國有企業,收購的又是當地比較敏感的領域,難免會遭到當地政府和民眾的反對,還會受到反壟斷調查,需要與當地民眾維護好關系,考慮當地民眾的利益。□